作者 | 价值星球Planet 竹铭
编辑 | 计然
早上七点半,北京国贸地铁站的瑞幸咖啡自提柜前,26岁的白领茜茜熟练地扫码取走一杯瑞幸冰美式,金额仅9.9元。“以前觉得咖啡是星巴克的专利,现在瑞幸让我每天都能喝得起。”她满意地说。
这个场景,正在全国多个城市的写字楼、商圈和社区重复上演。一场咖啡产业的新变革在持续上演,主角则是以瑞幸为代表的中国咖啡品牌。
2023年,全国咖啡消费者总数接近4亿人。据《全球咖啡产业发展趋势洞察报告》,中国咖啡消费量从2017年的6杯/人跃升至2024年的16.7杯/人,市场规模突破6235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万亿元。
根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报告,中国咖啡消费数量正在飙升,预计2024年咖啡消费总量达到37.8万吨,成为全球第六大咖啡消费市场。
在此庞大的市场中,2024年瑞幸以“344.75亿元营收、同比增长38.4%”的亮眼数据,首次在中国市场超越星巴克成为第一,而星巴克的业绩则显现颓势。
这其实折射出,中国咖啡市场从“西方输入”到“本土输出”的转型新周期。当西方巨头还在用“第三空间”讲述慢生活时,中国咖啡品牌已用数字化、供应链和价格革命,重新定义了咖啡的消费逻辑。
星巴克与瑞幸,打开了中国人的咖啡味蕾
几年前,市场上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受数千年茶文化的影响,是不喜欢喝咖啡的。1999年1月,当星巴克在中国内地的第一家门店在北京国贸中心正式开业的时候,中国人对咖啡的认知还停留在雀巢的速溶咖啡。
北京之后,2000年5月,星巴克先后进入香港和上海,分别位于香港中环交易广场、上海淮海路力宝广场。要知道,这些地方当时都是城市最繁华的地段,因此可以看出,星巴克在中国上来就要走高端路线,从高端商场、写字楼的商务人士、白领开始,培育第一批核心用户。
星巴克在融入中国文化的一开始,也出现了“水土不服”。
2000年左右的北京,工人的平均工资才1300元,全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仅为780元,而一杯卡布奇诺的售价则高达19元,而且,那时基本没有多少人喝过咖啡,更对这种泛着苦涩的饮料产生莫名的排斥。所以,要让习惯喝茶的中国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此掏钱实在太难了。
也因此,星巴克在国内早期一直是亏损状态。但在这过程中,星巴克在各大商区的门店逐渐成为商务人士的“第三空间”。也由此,星巴克逐步在中国顾客中形成了商务范儿的高端形象——变成白领、商务人士谈事的地方,或是追求生活品质的人才去消费的地方。
潜移默化的影响,星巴克驯化了中国人的舌头,让大多年轻人开始习惯这个焦苦味儿。
真正的改变,则是最近这几年。年轻人不但习惯了咖啡的口味,还将其融入了工作生活方式之中。中国咖啡市场,正在走向爆发。
2月20日,瑞幸公布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2024年全年总净收入达344.75亿元,同比增长38.4%,其中第四季度的营收为96.13亿元,同比增长36.1%。
虽然几天后,星巴克宣布将在全球裁撤1100名企业员工,裁员人数约占星巴克全球非门店员工总数的7%,这是星巴克自2018年以来的首次大规模裁员。但是星巴克也在声明中称,裁员不涉及中国区,且依然看好中国咖啡市场。
近几年,真正搅动中国咖啡咖啡市场的,毫无疑问就是瑞幸。而瑞幸的杀手武器,是9.9元喝咖啡。
2023年5月瑞幸开始推出一周可领一次的9.9元优惠券,到了6月瑞幸付费用户数成功突破5000万,当年二季度平均付费用户数更是大增了107%。
凭借这一活动,年轻人不仅买得起咖啡了,而且越来越习惯消费咖啡了。去年四季度,尽管瑞幸减弱了补贴力度,但月活跃付费用户数仍同比提升24.5%达到7780 万人。
在最近的财报电话会上,瑞幸CEO郭瑾一明确表示,9.9元的咖啡活动会持续开展下去。可以预见,瑞幸还将不断推动国内咖啡的平民化进程。
9.9元背后,超级供应链能力
在消费品行业,品牌的低价战争大多是供应链的比拼。
瑞幸之所以有底气继续9.9元活动,在于其供应链能力——通过数字化和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了降本增效,从而做到可持续的低价。
2024年3月,瑞幸首个咖啡鲜果加工处理厂——云南保山鲜果处理加工厂进入试运营阶段。由此,瑞幸补齐了核心供应链的拼图,实现了从鲜果处理、生豆采购到仓储、烘焙、包装、物流到门店的全产业链覆盖。
全产业链带来的规模优势,能够降低边际成本,分摊成本压力。另外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上,都能看到瑞幸降本增效的动作。
比如,在生产加工环节,瑞幸的江苏烘焙基地已经实现了高效的全线智能化、自动化生产。云南保山鲜果处理加工厂采用微水鲜果处理生产线,更高效且更环保。
在研发环节,瑞幸将各种原料和口味数字化,进而量化追踪饮品的流行趋势。另外,它还实现了数据支撑门店选址、用户营销自动化等,能够在运营上降本增效。
财报显示,瑞幸在2024年的运营利润为35.38亿元,同比增长16.9%,这反映出其高效的成本控制与运营管理。另外,瑞幸在2024年第四季度GAAP营业利润率为10.4%,首次在行业淡季实现双位数的营业利润率,说明整体运营效率逐步提升。
两项数据综合下来,能够看出瑞幸的降本增效成果,也是其持续推出9.9元活动的底气。
不过,当下市场的风云变幻,也让瑞幸面临新的难题。
首先,从2024年的第三季度开始,世界范围内咖啡豆的成本其实在不断飙升。前不久,美国纽约洲际交易所的阿拉比卡咖啡期货价格突破每磅430美分,创下47年来历史新高,近一年的涨幅高达118.57%。行业普遍认为,一场前所未有的价格涨势正在涌起。
对此,郭谨一也在财报会上坦言,咖啡豆原料成本上涨确实给该公司带来了一定的成本压力。
另外一个压力,则来自于竞争的越发激烈。
财报显示,2024年全年瑞幸净增门店6092家,门店总数达到22340家,同比增长37.5%,其中自营门店14591家。但是,全年自营门店同店销售额的增速,却从2023年的21%跌至-16.7%。这就意味着,瑞幸营收的增长更多是依赖门店数量增长,而非同店效率的提升。
与此同时,受价格战的影响,瑞幸虽2024年的营业利润率从2023财年的12.1%下滑至10.3%。尽管低价能短期拉动销量,但对利润率也形成了一定挤压。
低价咖啡带来的市场增长已经在放缓,倒逼瑞幸需要进一步提价。从今年初开始,瑞幸在部分门店上调了部分产品单价,“9.9元专区”的不少产品都在价格后面悄悄加上了3元。
国内市场的放缓,也使得瑞幸等中国咖啡品牌开始寻找海外市场的增量。
三重跃迁:从国内到海外,瑞幸还需要做什么?
2023年,瑞幸启动了出海计划,首站选在咖啡市场同样十分成熟的新加坡。去年年底,瑞幸进入香港市场,品牌国际化更进一步。今年春节过后,瑞幸又首次进入马来西亚。出海,显然是中国咖啡品牌挖掘增量的必由之路。
面向未来,以瑞幸为代表的中国咖啡品牌,如何在影响全球咖啡消费者上掌握主动权?在这过程之中,或许可以借鉴星巴克的经验。
首先就是本土化创新。
每当一个咖啡品牌进入一个新市场,必须依据当地消费者进行本土化创新。星巴克在全球布局中,就比较注重将当地文化元素融入产品研发,比如在中国向咖啡中融入茶元素、在日本将抹茶星冰乐搭配传统日式甜品。
瑞幸在国内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生椰拿铁,因为饱和脂肪超标在新加坡被划入了D级,橙C美式则因为含糖量比较高被划入了C级,C级和D级在新加坡被视为不健康饮料。可见在海外,瑞幸仍然要对产品进行更为精细的本土化改良。
其次,就是技术标准输出。
星巴克在咖啡烘焙、制作等技术方面拥有一套成熟标准,确保了产品保持在高品质水准,在全球咖啡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中国咖啡品牌要在全球范围内崛起,必须在技术标准上发力。瑞幸目前在供应链的数字化技术上已较为先进,未来可以在咖啡烘焙、制作方面继续发力,进一步拓展为行业标准。
最后就是文化符号的输出。
不可否认,星巴克在全区范围内具备显著的文化价值。它不仅仅是咖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耐克卖的不只是鞋服,还有体育运动的精神。
以瑞幸为代表的中国咖啡,要想走得更远、更久,就必须赋予自身更多的文化符号和价值。可以看到,2024年瑞幸与《黑神话:悟空》、茅台、《乡村爱情》等多个IP进行了联名。除了打造流量,这些IP联名也给瑞幸注入了更丰富的文化符号,创造了更大的文化价值。
通过文化符号输出,能够让中国咖啡品牌在全球消费者心中树立独特形象,提升品牌忠诚度与全球影响力。
当然了,星巴克用了40年将美式咖啡文化推向全球,中国咖啡品牌也需要耐心沉淀。未来,中国咖啡品牌或将成为全球咖啡产业的“新坐标”——不仅卖咖啡,更卖标准、卖文化。
这场咖啡征程已不仅是市场争夺,更是重构全球咖啡价值链。瑞幸们能否让中国咖啡产品和文化真正走向世界?或许值得期待。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