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加码提振消费 力保复苏韧性

中国金融信息网
04 Mar

转自:经济参考报

新华财经北京3月4日电 在通胀有所回弹、生产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下,多国政商界近期纷纷加码布局提振消费的举措,力求保障经济复苏韧性。

多措并举支撑消费增长

在欧洲,随着多国新政府上台,各方期待稳定经济环境和宽松货币政策能带来消费市场回暖。

德国市场研究机构捷孚凯专家罗尔夫·比克尔表示,德国消费者信心自去年年中以来持续低迷,若德国新政府尽快组建以及本年度财政预算迅速获通过,企业和家庭则有望获得更多规划保障,从而推动消费回暖。

正处于降息周期的欧洲央行也被寄予厚望,多方希望欧元区成员国借贷成本压力有所缓解,同时推动消费者支出。投资者预计欧洲央行在3月已“板上钉钉”的降息后还会有两到三次降息。

欧洲央行日前发布的报告指出,当前消费疲软的主要原因一定程度是由于2021年至2022年期间的通胀飙升,侵蚀了家庭的实际财富。随着此前疫情影响导致的家庭“高储蓄不敢花钱”状况缓解,消费驱动型复苏预计将会到来。“预计降息带来的储蓄率下降以及实际劳动收入的持续强劲增长将有助于推动私人消费的复苏势头。”报告称。

欧盟相关机构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由于消费者对欧洲央行今年将继续降息保持乐观,欧元区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终值升至负13.6,为4个月以来最高。

多国正通过促进就业和减税等措施支持消费增长。2024年全年,加拿大雇员薪酬增长5.9%。据加拿大统计局2月28日发布的数据,加拿大2024年第四季度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0.6%,其中,家庭支出环比增长1.4%,是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大增幅。

据越通社报道,越南统计总局原局长阮碧林表示,该国最终消费占GDP的三分之二,因此最终消费仍是重要的增长动力。政府需拥有通过为劳动者带来收入、确保一切劳动者都有收入和增加各户家庭的收入等解决方案来刺激最终消费的措施。特别是,需采取措施来援助劳动者寻找就业。

另外,越南零售商协会主席阮英德表示,越南正致力于通过数字平台促进供需对接的各种行动方案。此外,越南还应积极促进旅游活动,吸引国际游客来越南,优先支持具备旅游发展优势的地方。

印度财政部长西塔拉曼日前向印度议会提交了2025-2026财年联邦预算案,其中对中产阶级最为重要的变化是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从年收入70万卢比提升至120万卢比。预计这一举措将使1000多万纳税人受益,其节省的资金可用于投资或购买商品及服务。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指出,印度政府传递的信息微妙却明确:鼓励中等收入阶层增加消费,以提升企业盈利并刺激经济。过去十年间,印度的消费规模几乎增长了两倍,达到200万亿印度卢比。目前,居民消费在印度经济中占比约60%,成为该国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力

企业在竞争中优化消费服务

近日,为促进本地市场产品供应服务,电商平台Temu宣布了将允许加拿大本地卖家通过平台直接向其国内消费者销售商品。这一举措标志着加拿大卖家迎来了一个全新的销售机遇,能够直接在Temu平台上展示和销售自己的产品。

据悉,该计划要求参与者在加拿大注册并拥有本地产品库存及配送能力,意味着平台确保商品能够迅速、准确地送达消费者手中,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购物体验。Temu此举旨在进一步丰富其平台上的商品种类,同时加快订单的履行速度,以满足加拿大消费者对本地品牌和商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日本各便利店企业希望通过扩展通信服务和设立专门部门等措施,抓住访日游客的需求,促进消费便利和提升。

日本7-Eleven便利店着眼于让游客能在日本使用智能手机等通信设备的“eSIM”,与技术商INPLUS(东京涩谷)合作,到2025年3月将把销售范围扩大到日本全国约2.2万家店铺。eSIM无需更换物理卡片,可以在线更改合同信息。访日游客无需前往家电量贩店等地,在旅途中的便利店即可设置通信连接。罗森也已开始销售由技术商提供的eSIM。罗森还在努力提升海外知名度,公司近期在韩国Kakao运营的通话App“KakaoTalk”上开设了官方账号。除了发布日本店铺的促销信息外,还将不定期发送优惠券。

全家(FamilyMart)则计划在中长期内把设有免税收银台的店铺数量增至1000家。全家还在推进完善语言环境等,比如,在店内烹饪并销售的油炸食品的标签上,开始尝试增加中文标识。此外,全家近期还新设了专门研究访日游客销售策略的新部门,由营销、APP结算等部门的负责人构成,将分析东京浅草、大阪道顿堀地区、京都等访日游客较多的店铺的销售情况,并反映在商品陈列中。

随着相关行业竞争加剧,积极参与竞争来提振销售的公司也越来越多。如宝马集团全球政府事务负责人格伦·施密特日前表示,将坚定深入中国市场,在竞争中不断创新优化产品,实现销售目标。

“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体现在充满活力、不断变化。我们通过参与中国市场的竞争,推动科技创新、突破边界。”施密特说,如果想成为成功的全球汽车制造商,就需要在中国取得成功。

编辑:尹杨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