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中国经济前景广阔、大有可为——2025全国两会财经特别报道
华夏时报 记者李明会 两会报道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李强在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在发展中逐步化解风险,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在去年推出近年来力度最大的12万亿元化债新政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实施包括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及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等在内的一系列举措。
明确提出“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
去年11月8日,作为一揽子增量政策的“重头戏”,总规模达12万亿元的化债大幕正式拉开,并在此后加快落地。
作为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政策,总规模12万亿元的化债“组合拳”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6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2024至2026年分三年等额发放);二是4万亿元的新增专项债券用于置换隐债(2024至2028年每年0.8万亿元);三是2万亿元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
今年1月10日,财政部副部长廖岷在国新办会议上介绍了化债的最新进展。他表示,2024年的2万亿元置换额度已于当年12月18日全部发行完毕,目前大部分地区已经全部使用完毕;2025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已启动相关发行工作。
对于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严防新增债务风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完善和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优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按照科学分类、精准置换的原则,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坚决遏制违规举债冲动。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推动市场化转型和债务风险化解。
对此,远东资信首席宏观研究员张林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于化债工作的部署,延续了去年11月出台的“化债新政”的政策取向,即从“在化债中发展”转向“在发展中化债”,通过规模合计12万亿元的债务置换措施,帮助地方政府有效降低化债压力。
“化债资金的落地将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2025年“隐债置换”的大趋势下,化债资金继续常态化发行,2025年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发行相关工作已经启动,8000亿元的特殊再融资债资金后续也有望加速发行。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随着一揽子组合拳的加速落地,部分区域化债成效显著。此前多个省份在今年的政府预算报告中披露了辖区内隐债化解进度及达标情况,更有多个市县区官宣“隐债清零”。
例如,吉林在预算报告中表示,2024年全省存量隐性债务降至1000亿元以下,与上报国务院“331”数据相比压降80%左右;全省58个市县区隐性债务清零,占全部市县区的82.9%。广西在2024年推动70家融资平台隐性债务“清零”。宁夏也表示,隐性债务超额化解,隐债规模较2023年3月末下降了78%。江苏13个区县也在预算报告中提到了区域隐债清零,其中徐州在2024年预算执行报告中披露,“在全省率先实现隐性债务清零”。吉林辽源、吉林松原、内蒙古额尔古纳市等纷纷官宣已实现存量隐债清零。
化债推进,更多省份有望“挑大梁”
随着化债进入后半程,专家预计后续或有更多省市也将挑起经济发展的大梁。
“化债推进的同时,也应坚持在化债中发展,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明明认为,预计后续化债重点省市名单也将有所调整,更多省市也将挑起经济发展的大梁。除此之外,隐性债务遏增化存的态度也毫不动摇,将加快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坚决遏制违规举债冲动。
“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些新的提法。”张林表示,一是提出“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突出了“动态监管”。未来或将结合地区的债务余额、化债节奏及财政状况的变化,动态、及时调整高风险地区名单,推动地方加快退出高风险地区名单。二是提出“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突出了“加快发展”。随着大规模债务置换缓释了地方债务风险,中央希望地方能够将更多精力放到促进经济增长上来,特别是对于经济大省而言,要尽快发挥出经济大省“挑大梁”的作用。
此外,张林指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进一步明确推动地方融资平台的“市场化转型”,表明政策希望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的信用重构和信用重建,基于市场化机制实现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赋能引导支持,从本源上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如果简单用负债率(债务/GDP)来衡量债务负担,做大分母(GDP)可能是降低负债率的最佳方式。”张林对记者解释道,整体上来看,化债思路更多地转向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甚至更加侧重稳增长,这有利于地方政府轻装上阵,更好地发挥我国宏观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避免出现“处置风险的风险”以及“杠杆越去越大”。
记者注意到,随着2025年化债工作的继续推进,内蒙古、宁夏等地均表示有望“率先退出高风险省份”。此外,在压减融资平台的数量方面,2024年,部分省份成效显著。例如,吉林压降融资平台187家,压降比例为56.7%;河南压降融资平台118家;新疆表示,融资平台清退进度居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地方债务风险依然值得高度警惕。”张林指出,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有多地提出本区的债务负担依然较重,比如甘肃、重庆、吉林、云南等。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坚决遏制违规举债冲动”,未来各地特别是高风险地区仍需要继续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尽快畅通资金良性循环,进一步增强内生可持续发展动能。
责任编辑:杨赐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