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在为期5天的MWC25,雷科技MWC报道团成员人均每天暴走2万步逛展,输出了首日观察、通信技术、AI PC、AI手机、手机影像、AI眼镜、智能汽车、机器人、云计算等多个领域的深度观察内容,并对小米、华为、荣耀、中兴、联想、三星、高通、中国移动、HDM、广和通、TCL华星、BleeUp等厂商的展台或新品进行了现场报道。现在,我们总结了关于MWC25的10个关键问题,希望能让你快速了解MWC上的科技潮流。
Q1:有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新品?
MWC25相比去年变得更务实,概念性的AI硬件新物种,以及抽象的“PPT发布”新品少了许多,现场展示的更多是用户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硬件新品,比如AI 手机、AI PC、AI眼镜、机器人。而最让小雷印象深刻的,则是小米模块光学系统和联想的ThinkBook Flip。
小米模块光学系统分为两个部分:一台经过专门改装的小米15概念机,和一个“镜头”模块。其中小米15概念机在手机背后中间位置埋藏了一个磁吸环,同时还新增了两个金属触点和一个埋藏在玻璃下的激光通信接口。
这里的“镜头”之所以要引号,是因为这个“镜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单独镜头,而是一个包含一亿像素M43传感器的、等效全画幅35mm的一体式“镜头”。使用时只要把镜头“吸”在手机背后,就能直接用手机拍照。
图片来源:雷科技
不少网友认为它有些华而不实,是所谓的“专业的人看不上,不专业的人不会买”。但小雷认为,小米模块光学系统并不是强在形态创新上(早在十年前索尼和松下就曾尝试过这套方案),而是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门槛,它让手机影像在计算摄影外,在光学上有了突破的可能。能让用户更轻松地拍出好照片的相机,才是好相机,这便是小米模块光学系统的思路。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联想ThinkBook Flip的形态让人眼前一亮,其采用18.1英寸外折式OLED柔性屏,可在13英寸笔记本形态与18.1英寸扩展屏幕间自由切换,支持笔记本、竖屏、分享、平板、阅读等五种不同的使用模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适配办公、协作与娱乐等不同的场景。在AI驱动下,其具备多任务处理能力:通过分屏功能,用户可同时运行多个应用且减少对外接显示器的依赖。
折叠屏笔记本电脑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不过小雷在现场了解后发现,联想ThinkBook Flip是距离量产更近,这受益于折叠屏手机的技术溢出,且其实用性甚至比折叠屏手机更强,因为电脑有更强的“大屏显示”需求,以及便携减重需求,这正是折叠屏形态的优势。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小米模块化光学系统、联想ThinkBook Flip都是在传统的成熟品类上,实现了形态的突破,小雷看到后颇有一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它们本身具备量产潜力,同时也给市场提供一条新的创新思路。此外,真我、三星、TCL华星、BleeqUP等厂商都发布了自家概念产品,您有兴趣可在雷科技后台回复“MWC”查看我们的报道合集,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Q2、有哪些让人难忘的新技术?
在移动通信为核心的MWC上,IoT自然是重中之重——因为万物互联的连接,必须要强大的通信技术加持。与此同时,AI大模型技术爆发,也让IoT成为最受益的产业之一,包括智能家居在内的许多IoT场景都因AI技术焕发新的活力。因此,IoT相关的技术创新,成为雷科技MWC25关注的重点。
由广和通发布的“天擎”方案,就给小雷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将AI大模型接入到5G芯片中,再用强大的通信网络将AI模型赋予的深度学习与推理结果“传输”到其他设备上,让任何设备(特别是自身算力较弱的智能终端)可临时“借用”它的AI能力,从而用较低的成本构建起一个深度且完整的AI智能生态系统。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IoT的特性就是设备高度碎片化,很多设备算力存在先天缺陷,这很大程度影响了AI在端侧的落地。举个例子,你花一百多块钱买了款家用监控摄像头,它只有最基本的录像功能,想要人物摔倒识别这样的高阶功能,需要加钱买高端型号。
广和通基于天擎解决方案推出了5G AI CPE,当摄像头通过WiFi的方式连上CPE后,就能将让普通的监控摄像头拥有像AI哭声检测、AI人形追踪、虚拟围栏设置、AI遮脸识别等智能功能。换句话说,你只需要购买一台5G CPE,就能让家里的各种非智能电器(前提是支持WiFi功能)变得智能。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在MWC25,类似广和通“天擎”这样的技术解决方案不少,都是在解决“AI x IoT爆发”与“端侧设备碎片化且算力不足”的矛盾,这也意味着,AI大模型在端侧落地中有许多技术痛点,也有大量的新技术应用的机会。
Q3、哪些展台人气最高?
在MWC25主场,人气最高的展台非小米莫属,一方面小米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在逐步提升,尤其是在欧洲市场,其市占率已进入前三;另一方面小米除了展示了“模块化光学系统”这一黑科技外,还将刚发布的小米SU7 Ultra拉到了欧洲,其对标保时捷的设计、纯电超跑的新标杆能力,均让欧洲人饶有兴趣。
小雷还发现,小米MWC25的展台面积相比MWC24大了一倍有余,除了需要额外再腾出一块地给小米Su7 Ultra外,还新增了一块影像体验区以及更多的智能家居模拟场景,很好地展示了小米手机依托“影像”持续高端化的策略,也让小米的“人车家”战略更加具象化——小米展台现场标志也有“Human X Car X Home”的突出标志。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作为移动通信大展,拥有世界影响力的华为和高通展台人气同样惊人,其中横跨专业通信设备、移动通信终端等业务的华为,更是撑起了一号馆的半壁江山,小雷粗略统计了一下,至少有70%以上的媒体和游客去一号馆都是直奔华为展台而去。在三号馆,像联想、三星、中国移动、联发科、中兴这类展示了各种新终端消费者产品的展台,也抢走了大部分人气。说白了,在眼球争夺异常激烈的展会上,必须要有更多人感兴趣的爆款产品“引流”,才会有更多人去看。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特别让小雷意外的是宇树机器人的展台。在展馆外围、展区,很多地方小雷都遇到了宇树机器人Go2,不少厂商用它来吸引眼球。宇树官方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有一个3*3米的小型展区。虽然位置隐蔽,但其展区的观众数量却是同区域其他展台的十多倍。
图源:雷科技摄制
宇树隔壁的美格智能智能向其借了两台机器人来表演,同样吸引了极高的人气。随着机器人表演进入高潮阶段,围过去的观众越来越多,其人气不输主场馆里的某些世界顶级品牌。每天围观的人能把外侧通道堵死,一度惊动场馆员工前来疏导。
图源:雷科技摄制
毫不夸张地说,宇树科技成了MWC的超级顶流,几乎在所有宇树机器人出没的地方,都能看到众多围观群众的身影。所以,如果有人问你MWC上的中国机器人热度怎样?那么不妨直接告诉他答案:火得没边了。强大的品牌自带流量,哪怕宇树官方展台在边缘地带也没关系,因为它就是中心,宇树G1和Go2就是流量密码。这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崛起,震撼世界的一个小小缩影吧。
Q4、今年AI硬件新物种多吗?
去年MWC上,小雷现场体验了Rabbit R1、AI Pin等AI硬件新物种,AI硬件占据了展会的C位,AI Pin、AI路由器、AI翻译机、AI PC……几乎你在展馆里看到的所有硬件都打上了AI的标签。遗憾的是,其中不少项目都凉了。
这里小雷必须借用一下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之前说过的一句话:
“很多手机都只是在名字上加个AI就成了AI手机,至于AI功能是完全不管,AI应该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能力,当用户感受不到AI的存在时,这才是AI最大的价值。”
今年MWC上,AI依然是核心要素,AI硬件新物种也有一些展示,但“顶流位置”已让位给机器人。给硬件“挂AI名头”的做法也少了许多,更多关于AI的展示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比如一直高喊着AI PC的Intel,展出了基于至强6处理器的基础网络设施。集成AI功能的英特尔至强6系统级芯片,与前几代产品相比,可实现2.4倍的无线接入网(RAN)容量提升,和70%的每瓦性能提升,AI加速器将AI RAN性能提升3.2倍。实打实的硬件提升,是硬件AI化的基础。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AI大模型也给机器人智能化创造了全新的可能,今天的机器人本身也是一种AI硬件。比如中兴用自研大模型、视觉采集系统驱动宇树机器人,可进行中文、日文、英语等多语种对话,听从语音指令进行握手、走路等,而在去年MWC展示的机器人,还只能依靠专业人士遥控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指令。
机器人擂台赛,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Q5、移动通信技术有什么变化?
MWC的全称是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它的主角永远都是移动通信技术。今年MWC释放的信号是,5G-A在未来几年时间里一定会成为主流。如果说去年的MWC只是让大家了解到5G-A的概念和应用场景,那么今年的MWC就切切实实地展示了许多生产场景,表明5G-A已在全面落地,AI大模型的大规模应用,更需要5G-A。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中国运营商在5G-A技术的布局上是有前瞻性的。相关数据显示,全国超330个城市已完成5G-A网络部署,尤其是北上广深等重点区域,比如上海移动就已建成超1.4万个5G-A基站,实现主城区及重点区域全覆盖。
5G-A提升了人与网络的交互方式。在MWC25,中国电信工作人员向小雷介绍,今年爆火的各种AI应用,让网络的交互方式单一的数据流量变成多模态的交互,对网络流量和带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是5G-A致力解决的问题。
此外,5G-A可提供更加稳定且高效的智能互联能力,例如小米就和高通联手推出了Turbo DSDA,能够显著增强智能终端的上下行速度;也让终端和云端可以更好地融合,给云、端、边缘的数据传输提供更好的网络基础保障。
这一切都将有利于AI、IoT的大规模应用,比如电视、笔记本电脑等诸多算力不足的设备,可实现“端云协同”,借助云端AI给用户提供AI服务。
简单地说,5G-A更利于将计算所需资源,智能分配在不同节点,因此将推动AI与IoT技术的普及,让我们从“万物互联”进入到“万物智联”时代。
不过,5G-A的部署成本相比5G上涨了不少,在MWC25上,我们看到华为、中国移动等通信产业链玩家,都在强调用AI重塑网络本身,比如智能分配资源,提升运维效率、提高节能效果。
至于6G,目前依然还在概念早期,用高通的话说,只是到了“启动标准化项目的时间”。关于6G究竟会是何种形式,各大企业仍在探索阶段,在短期内应该不可能会跟我们见面。而且就算真的来了,如果没有革命性的升级、没有针对性的场景、没有相应的应用生态,6G网络可能真没有太大意义。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去年风靡的卫星通信,在今年MWC存在感明显低了不少,马斯克引爆的低轨卫星(LEO)通信算是一个热点,比如一家名为通宇通讯的公司,就在MWC展示了一项全新的解决方案,融合低轨卫星(LEO)与高轨卫星(GEO)技术,并结合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地面终端设备,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无缝网络覆盖。
Q6、中国科技企业的存在感如何?
先看MWC官方数据:今年有344家中国科技企业参展,比2024年增加近两成,占整体参展商数量约13%。毫无疑问,中国厂商依然是本届MWC最受关注的群体之一,无论是AI+手机、AI+PC、AI眼镜、5G-A通信、机器人还是智能家居,中国厂商都具备越来越强的世界级竞争力。
小米、荣耀、中兴、华为、TCL、宇树等等中国参展商,展示了“引流”的新奇类或者明星类产品,因此展台摩肩接踵,人头攒动。毕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能用眼睛看到,用手摸到的产品,才有吸引力。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绝大多数中国参展厂身份是to B方案供应商,比如给全球提供5G-A基站、地面-卫星通信设备、5G CPE以及各种配套设施。从MWC第三天起,小雷感受到这些偏向于供应链的展区人流量下滑严重,往往只有零星几个工作人员在玩手机或者闲聊,说“门可罗雀”也不夸张,与to C的消费类厂商的展台对比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这也不让人意外。to B厂商的解决方案再专业,都很难吸引大量人气,它们也不需要大量的参观者,“精准”才是他们需要的,无效客流反而会增加筛选成本。
Q7、今年AI手机还是热门概念吗?
24年被视作AI手机元年,OPPO在当年春晚投放广告官宣AI战略,至今让人依记忆犹新。在MWC24上,AI手机也成了一道风景线。今年MWC,AI手机依然是大热门,不同厂商对于AI的理解已截然不同。有些厂商对于AI的态度只是“浅尝即止”,“至少得有”;有的厂商则将整个展台变成AI功能展示区。
整体来说,AI手机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AI手机,从应用级的AI,走向从芯片到系统到应用的端到端AI。比如荣耀发布“阿尔法战略”,宣布要在未来五年投资100亿美元在AI上,其还展示了荣耀全新的AI助手“Honor UI Agent”并发布了多款新品,轰动全场。
据首次公开亮相的荣耀CEO李健介绍,荣耀的AI观,是在柏拉图“灵魂三分”理论基础上延伸出创新、设计和生态三大要素,让AI为人类创造三大价值:更多的智慧、更多的爱以及更多的快乐,也就是用AI辅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用AI满足我们物理和精神双重层面的需求。
二个是AI手机门槛在持续降低。三星的展区,AI手机成了其“AI For All”战略的关键部分,其在MWC发布了499美元的“普惠版”AI手机A56,将AI手机门槛拉低。其展厅摆放了数十台S25系列的手机,来展示他们最新的AI成果,其中包括多端互联状态下,如何从任意一个互联终端上唤起AI吗,然后将结果反馈到另一个终端上。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三个是AI手机距离“完全体AI”还有距离。有一说一,今年MWC上没有太多AI新整活儿,小雷在看完所有手机展台,体验了几乎所有能体验到的AI功能后,依旧对AI没有深刻印象,AI语音助理、AI影像、AI摄影、AI远程控制终端等等,这些功能我们早已在国产手机上见怪不怪。或许只有等到Agent智能体真正爆发时,我们才能体验到完全体的AI手机,届时AI手机可以像我们的私人管家一样,给我们自主完成工作、生活中的诸多任务。
Q8、智能家居有什么新趋势?
作为IoT的黄金场景,智能家居近年来一直是MWC的重头戏,比如小米的展台强调“Human X Car X Home”概念,Home就对应智能家居;再比如三星的展厅,智能家居是AI For All战略的核心展示,内容比手机等消费电子还要丰富。
本届MWC上,智能家居呈现的最大趋势就是全面拥抱大模型。国内,美的推出了首款DeepSeek空调,海信、长虹、TCL等电视厂商已接入DeepSeek;国外,三星尝倡导AI TV等概念,积极推动AI大模型与智能家居和家电产品的融合。
广和通展示的方案,也旨在让更多传统家电和家居设备智能化,比如让各种家居设备可以构建一张“感知网络”,主动感知环境、用户习惯,自动调整家居环境,提供主动智能服务。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科大讯飞展示的基于大模型语音技术,则让智能家居设备可与用户更自然地交互,人不再需要学习操作指令或者遥控,只需要自然而然地描述需求,甚至不需要表达,设备就能自动提供服务。
图源:雷科技
MWC25,“主动式AI”的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智能家居以及方案厂商所探索和实践。AI大模型技术,让智能家居从曾经的“互联家居”进阶到“真智能家居”或者说“AI家居”。展望未来,随着DeepSeek等高性价比AI基础技术的进步,以及人形机器人在家庭领域的大规模商用,人们的家居生活依然有巨大的变革空间。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Q9、下一个硬件爆品可能是什么?
在年初的CES2025上,雷科技报道团印象最深刻的是“百镜大战”,至少有20款不同的AI眼镜在拉斯维加斯亮相(其中大部分由中国厂商打造),当时小雷一度以为自己来的是AI眼镜展。在MWC25上,小雷再一次有了这种感受,不管是黄金位置的1-3号馆,还是有些偏僻的4-8号馆,都能见到AR/AI眼镜的身影,看来AI眼镜“百镜大战”的战火还在延续。
CES上的AI眼镜大都是拍照眼镜,高级一点的顶多再放放视频,搞搞导航,支持语音助理,整体功能同质化十分严重。在MWC25上展示的AI眼镜,呈现出“场景细分”的趋势,许多AI眼镜都只针对特定场景,而不是什么都能做的通用款。
例如BleeqUp就发布了一款针对骑行和跑步人士的AI运动眼镜——BleeqUp Ranger,根据官方人员介绍,它除了接入了AI语音助手,还拥有独立扬声器和麦克风、可拍摄视频或照片的摄像头。为了进一步符合骑行和跑步用户的需求,Bleep能通过内置的AI模型自动识别拍摄中的风景、上下坡等精彩时刻,从而帮助用户快速从一长串的视频素材中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片段。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再比如Tecno发布了一款AR+AI的AI Glasses Pro,它不但支持直接在镜片上实现AI翻译、AI导航等功能,而且像拍摄、语音交互、播放音频等功能也都不缺。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结合结合雷科技MWC报道团的多款产品体验来看,目前AI眼镜主要的问题还是续航太短,如果频繁使用拍摄、屏幕显示等功能,一天需要充电三次甚至四次,这显然有点反人类——这样看,类似AI运动眼镜这样的打细分场景的路线可能更适合当下,毕竟运动几个小时就完全足够了。
已有消息称,小米等巨头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发AI眼镜。随着大厂的入局,AI眼镜市场会进一步爆发,也可能会被大厂“收割”。相比普通的AI/AR眼镜厂商,手机厂商最大优势是可让AI眼镜与自家的手机、可穿戴设备等产品互联互通,让AI眼镜跳出“信息终端”成为“感知终端”。在大厂全面入局前,专业AI/AR眼镜厂商必须要尽快寻得自己的独特占位。
Q10、报道MWC25和CES 2025的不同感受?
小雷连续报道多届MWC,以及CES2025,小雷明显感受到两大展会的不同:CES更产品化,MWC更技术范儿。
年初的CES更加注重展示与用户们息息相关的消费电子产品,比如每年都会成为大热门的尖端电视产品;MWC25则聚焦于移动通信技术以及其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特别是5G-A、AI、IoT、XR、边缘云、机器人等技术以及解决方案的应用。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CES和MWC分别从消费电子和移动通信两个角度,努力去呈现科技进步的全貌。CES和MWC相隔万里,前者产品化、to C;后者技术化,to B,虽然定位不同,出发点不同,展示的重点不同,但参展商却有较高的重叠度,两个展会最终在AI上交汇到一起。
比如在CES 2025上小雷看到了许多陪伴机器人、智能清洁机器人;在时隔2月后的MWC上,小雷又体验到了更成熟的AI手机、AI PC、AI/XR眼镜、AI翻译、机器人,同时看到,移动通信、云计算等行业都在为AI的全面爆发做好准备,比如发力5G-A技术。这也说明,AI就是科技产业的“最大公约数”,全世界所有个体,所有组织,所有设备甚至所有技术,都在寻求与AI的结合点。
AI就是潮水的方向,MWC与CES在此之外,还展示的另一个共同点:中国厂商正在成为AI浪潮的“弄潮儿”,不论是春节爆发出圈的DeepSeek,还是在MWC上大放异彩的宇树机器人都表明,中国科技公司在AI新浪潮中,已勇立潮头。
MWC已经结束,AI浪潮仍在持续汹涌。3月20日,为期四天的AWE(中国家电与消费电子博览会)即将在上海开幕。作为全球三大家电及消费电子展之一,AWE2025再度聚焦AI,其主题为“AI科技、AI生活”,将场景化展示智能产品、智慧家庭解决方案和智能生活方式,更直观地呈现“AI”对生活品质带来的提升,并推动“AI生活”的普及。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