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重新审视新能源行业了

蓝鲸财经
11 Mar

文丨市值观察 小李飞刀

2025年1月初以来,A股市场情绪回暖,创业板指大涨逾10%,领跑大盘。其中,创业板新能源指数表现更为突出,累涨13%,录得不小超额收益,重燃了市场对新能源产业的信心。

【至暗已过,重现曙光】

从2023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迎来数次“降价潮”,车企“拼刺刀”的同时,也席卷了中上游的动力电池、与碳酸锂企业。

动力电池价格从2023年初高峰的1元/Wh下跌至如今的0.3元/Wh,跌幅高达70%。与此同时,碳酸锂从高峰的60万元/吨,下跌至如今的7.5万元/吨,累计跌幅高达87%。

▲碳酸锂主力期货走势图,来源:Chocie

价格持续下行,企业经营与盈利能力普遍遭遇重创。比如,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二线电池厂商毛利率从高峰的30%以上下滑至如今的17%左右。

光伏产业链同样如此,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大多下跌70%以上。据统计,2024年光伏主产业链亏损超600亿元、企业负债突破3万亿元。其中,前三季度,121家上市光伏企业中已有39家出现了净利润亏损。

当前,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产能出清仍在路上,但行业整体经营却有触底改善之迹象。这亦是近期创业板新能源指数跑赢大盘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追踪以上指数的创业板新能源ETF华夏(159368),今天是发行的最后一天。该只ETF基金主要覆盖了动力电池、光伏设备等新能源赛道,权重股代表有宁德时代阳光电源以及汇川技术,合计持股比例超过40%。

具体来看,在需求端,产业政策持续加码,诸如新能源汽车下乡、以旧换新轮番上阵,驱动国内市场持续保持高景气度。

据中汽协统计,2025年前2月,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为102.5万辆,同比增长34.3%,超市场预期。此外,3月中国企业动力电池以及储能电池排产为99GWh,加上消费类电池的9GWh,总排产量高达108GWh,同比增长27%,保持高速增长。

此外,新能源企业纷纷选择出海寻求增量。例如,晶科能源在沙特投资建厂,钧达股份计划在阿曼新增产能,抢占海外空白市场。

再看供给端,反“内卷式”竞争从监管部门指导、到新能源产业自律,初见成效,新增低质产能投放有所放缓。

2024年12月,覆盖光伏制造各环节约九成产能的33家企业在四川省宜宾市签署自愿控产的自律公约。另值得注意的是,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首次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暗示或将会有政策加码,遏制内卷之势。

如此一来,产业供需失衡有所缓解,产业链各环节价格也已回到历次周期底部区域,未来有望触底复苏。

并且,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在过去几年经历了去产能洗礼,价格大跌,盈利下挫,资本市场也通过持续调整对其进行了充分定价。

可见,中国新能源的至暗时刻已过,重现曙光,市场也逐步交易行业经营改善的大逻辑。

【逆势方显龙头本色】

在新能源产业的低谷期,总有一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竞争力不降反增,业绩仍能保持逆势增长,显著超越行业平均水平。反应在资本市场上,股价更有韧性,没有追随行业主流企业回撤70%。

在动力电池赛道,宁德时代是无可争议的全球“一哥”,市场竞争力较强。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43.6%、15.6%,保持双位数增长。

在动力电池市场,宁德时代与比亚迪两强格局依旧稳固。2024年,宁德时代在国内市场装车量达到246GWh,市占率高达45%,较2023年上升了1.89%。排名第二的比亚迪,全年装车量为135GWh,市占率为24.74%,较2023年小幅下滑2.5%。

▲宁德时代VS比亚迪电池装车量当月比例,来源:申港证券

两强之争,宁德时代稳居上风。在此背景下,宁德时代规模采购等多重优势更为凸显,盈利能力显著高于其他二三线厂商,以致于净利润仍能保持不错增长。

在光伏赛道,阳光电源亦是一个“另类”。

在龙头企业中,2024年前三季度,隆基绿能净亏损65亿元,通威股份亏损39.7亿元。然而,阳光电源同期利润为76亿元,同比增长5.2%,较2022Q3大增269%。此外,近些年来,公司盈利能力反而有所加强,从2021年的22.25%上升至2024Q3的31.32%。

同一赛道,同顶一片天,悲欢并不相同。

阳光电源主营产品为逆变器,是将太阳能光伏组件产生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关键设备,被称为光伏发电系统的“心脏”。

2018-2023年,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出货量从不足20GW攀升至125.4GW,全球市场份额从14%上升至23%以上。2023年,华为、阳光电源稳居市场份额前二,锦浪科技排名第三,上能电气升至第四,全球由中国主导的市场格局明显。

基于高功率密度与高效率要求,以及控制技术与智能化门槛,光伏逆变器产品的技术壁垒相对较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产品壁垒都较低。不但行业内玩家可以上下游一体化渗透,行业外资本也可较为轻松地切入赛道分走一杯羹。

此外,阳光电源储能业务发展壮大,从2019年的5.4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178亿元,占营收的比重从4%上升至25%。第二增长曲线崛起,也带动了公司整体业务保持不错增长。

在新能源产业链面临挑战与压力之下,强者恒强趋势愈发明显,优秀龙头企业在逆境中更显本色。

【赛道躺赢不再有】

在2021年之前,A股市场出现过激进的赛道型风格,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能源板块,爆发过连涨数倍的牛市行情。彼时,新能源产业整体属于加速成长期,业绩与估值戴维斯双击,可谓是投资一个产业赛道很美妙的一个时间段。

未来,新能源产业恐怕很难重现这样的奇景。这又是为何?

据券商机构,一个产业生命周期可按照渗透率与渗透率加速度分为五个阶段:

一,从0%到5%的导入期,渗透率提升缓慢,企业基本无法实现盈利;

二,从5%到25%的加速成长期,龙头企业盈利增速往往至100%以上,动态PE可整体升高至至60-120倍。

三,从10%到50%的减速成长期,市场竞争加剧,投资风险加大,龙头企业盈利增速中枢降至50%,PE回落至15-45倍中枢。

四,从50%到80%的成熟期,渗透率缓慢提升,竞争格局趋于稳定,产品发展成熟,盈利增速降至20%-30%中枢,PE回到15-25中枢。

五,从80%到100%的衰退期,盈利增速降至10%中枢,PE回到10-20倍中枢。

不同产业阶段的估值水平、投资难度与回报率都是不一样的。当前,新能源产业整体已经来到成熟期,业绩增速大幅下降,估值也已回到很低水平。加之目前行业仍然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市场出清仍需耐心,短期内难以出现经营上的显著改善。

可以预期的是,A股新能源产业未来也难有机会再度步入业绩与估值双飞的整体性机会。押注动力电池、光伏单赛道躺赢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

未来想要把握新能源产业机会,唯有精选优秀龙头或精选跨赛道的优秀ETF基金,或许才能保持较好回报。其中,创业板新能源ETF华夏(159368)值得关注,今天(3月11日)是发行的最后一天。

另值得一提的是,该基金的管理人华夏基金旗下权益ETF管理规模超6700亿元,年均规模连续19年稳居行业第一,境内唯一一家连续8年获评“被动投资金牛基金公司”。

总之,是时候重新审视一下新能源产业了,也不宜再沿用过去两年市场主流的“严重产能过剩”观点来看待,否则可能会错过一些机会。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