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俩,6年开店46000家,扩张超过星巴克

蓝鲸财经
10 Mar

 作 者丨华商韬略 张静波

他,自嘲出身于贫民窟。

却在短短六年间,在全球疯狂开了46000多家门店,超越星巴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现制饮品企业。

这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神奇的商业故事?

2025年3月3日,正当大家还沉浸在DeepSeek旋风中时,另一个奇迹在香港上演。

一家河南人创办的茶饮企业在港股上市,市值破千亿港币。其创始人张红超兄弟持有大部分股权。

这意味着,兄弟二人一夜之间,身价近千亿。

说起张红超兄弟,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多,但要说起他们创办的企业,14亿中国人几乎无人不知,它就是:

蜜雪冰城!

过去六年,这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在全世界疯狂开了46000多家门店,超越星巴克,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现制饮品企业。

仅仅2024年前九个月,它就开了7700多家店。

而且,不止在国内,蜜雪冰城还火遍了全世界。

尤其在东南亚,它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开了约4800家门店,是当地最大的现制饮品品牌。

蜜雪冰城的崛起,与从京东、阿里夹缝中杀出的拼多多一样,是下沉市场的成功。

当喜茶、奈雪的茶以30元以上的均价,主打一二线城市时,蜜雪冰城则以不到10元的均价,从三四线城市,开始一场农村包围城市的反攻。

3元的冰淇淋、4元的柠檬水、6-8元的奶茶……这些远低于同行的定价,让许多人禁不住想问:

蜜雪冰城靠啥赚钱?

问题的答案,很大一部分,藏在它血泪般的创业史中。

有人曾将蜜雪冰城早年的创业,总结为3次关门、4次被强拆。而张红甫回忆起自己哥哥的创业史,则坦言:

“他就是苦大仇深型创业者。”

1997年,当20岁的张红超,带着奶奶给的3000元“天使投资”,从商丘农村来到大城市郑州时,他的梦想只是开一家刨冰店。

在河南财经学院就读一年多,他发现在商丘遍布大街的刨冰,在郑州却难觅踪迹,就想把它带到郑州。

3000元的启动资金,捉襟见肘,光是一台二手冰柜就花掉800元。

为了省钱,他不得不自己做设备、做原料,焊接刨冰机,熬糖浆、切果丁,店面则选在了租金最便宜的城中村——燕庄,并取名:

寒流刨冰。

店名虽冷,屋内却犹如蒸笼,一到夏天,酷热难耐。张红超开玩笑说,在里面站一天,得出十斤汗。

最难的是运冰块。重达上百斤的大冰块,要骑车驮回店里,每次都弄到汗流浃背。

有一次,路上车多,他不小心连人带车摔倒。本想爬起来扶车子,却发现扶不动,只好将冰块卸下,扎好车,再绑上去。

等他顶着烈日,在穿梭的车流中,整个弄好,冰块已化了1/3。

20多年后,已是蜜雪冰城CEO的张红甫,回忆起哥哥当年创业的这一幕,依旧泪目。

比困难更扎心的,是创业失败。

由于缺乏经验,张红超在一年多里,先后关了3家店。心灰意冷之下,跑合肥去卖冰糖葫芦,再次铩羽而归。

没办法,只好回郑州,重操旧业。

这一次,他选对了店址,就扎在母校附近方圆几里的地盘上,专做学生的生意,并将店名改为蜜雪冰城。

考虑到冬天没人吃刨冰,他还做起了家常菜。

1.5元的酸辣土豆丝,2.5元的扬州炒饭,五六块的荤菜……便宜实惠的价格,很快就引来八方食客,生意日渐兴隆起来。

但另一个棘手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20年前的郑州,正处在城市扩张期,拆迁就像家常便饭,张红超开店的学校周边,更是如此。

蜜雪冰城第一家店开了不到半年,就碰上旧城改造。此后,开一家关一家,先后4次被强拆,投资都打了水漂。

有时,拆迁来得太突然,他只能抢救出一些锅碗瓢盆。

最后一次,他赌上全部家当,并发誓再不行,就放弃“蜜雪冰城”这个招牌。所幸,这一次终于没再被拆。

在蜜雪冰城的官网上,有一组漫画,生动诠释了这段历史。

画风虽然诙谐,却道尽人间辛酸。

但也正是这种源自草根的苦中作乐和低价基因,成就了今天的蜜雪冰城。

2006年,一直怀揣冷饮梦的张红超,推出首支定价1元的新鲜冰淇淋,并于次年开了第一家冰淇淋店。

也是在那一年,弟弟张红甫加入蜜雪冰城,兄弟俩由此携手闯进一个空前庞大的市场。

多年后,蜜雪冰城公关负责人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个市场:

“中国有十亿人没有坐过飞机,有大量在学校食堂吃饭的学生一顿饭花销在10元以内。”

这,就是下沉市场。

让年轻人实现冰淇淋和奶茶自由!

这是张红超、张红甫的创业理想,出身草根、经历过“苦大仇深”的兄弟俩,深知阳春白雪之外,还有更大一群下里巴人。

这些人,大部分不知道喜茶和奈雪的茶,即便知道,也喝不起。

他们中很多人,就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里,那6.1亿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人。但在各类研究中,被选择性忽略。

这群人,“也有强大的想喝上现做饮品的需求”,他们就是蜜雪冰城的目标客户。

为了满足这群人的需求,过去二十年,蜜雪冰城一直在做两件事:

第一,降成本。

从早期卖刨冰,自己做原料、做设备,到后来经营冰淇淋、奶茶,自建供应链,最初的动机都源自对成本的控制。

用张红甫的话来讲,哥哥张红超是个很会“算计”的人。

算计到什么程度呢?

蜜雪冰城开第一家店时,做招牌的店不小心把“蜜”敲成了“密”,但改字的成本很高,招牌店就说,给你便宜200块钱,不改了。

为了省钱,张红超同意了。

因此,蜜雪冰城的第一家店,其实叫密雪冰城。

那个时候的张红超,最擅长的定价策略就是:先计算成本,再把微薄的毛利加上,推导出最低价格。

省下的钱,则更多让渡给消费者。如此,才有了1元的冰淇淋和1.5元的酸辣土豆丝。

早期的算计,为了省钱。之后的算计,则不但为了省钱,也为了稳定的供应链,因为规模上来了。

2007年,蜜雪冰城第一家冰淇淋店开张后,生意火爆,引来不少加盟商。与此同时,冰淇淋粉却开始供不应求。

缺货最严重时,许多新店装修好之后,设备和原材料统统不到位。加盟商的投诉电话,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

为摆脱供货危机,张家兄弟下狠心,自建供应链,并开始两个人的明确分工:哥哥张红超主抓产品,弟弟张红甫负责加盟商和品牌运营。

2012年,蜜雪冰城成立河南大咖食品,实现核心原料的自产。紧接着,又在焦作建起了仓储物流中心。

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极大地降低了成本,为蜜雪冰城的低价打下了基础。但低价并不代表低质。

在降成本的同时,蜜雪冰城还做了第二件事,抓质量。

据张红甫回忆,蜜雪冰城做家常菜那些年,干货和调料全用最好的,酱油用李锦记,鸡精用太太乐,青菜和生肉用最新鲜的。

“好料才能出来好菜”,这是张红甫父亲的理念。

哪怕是做1块钱的冰淇凌,蜜雪冰城也坚持用鸡蛋来做蛋卷,而彼时,市场上大多数蛋卷都是面粉和糖精。

为了调出最好喝的柠檬水,他们把市场上所有的柠檬品种,挨个尝了一遍。

一手降成本,一手抓质量,两条腿走路的蜜雪冰城,打破了许多人“低价必劣质”的固有观念,最终构筑起其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

“它的价格,你山寨不了。”有业内人士感叹。

这句话一半是感叹低价,另一半是感叹性价比。在很多人看来,蜜雪冰城的优势在于:便宜的奶茶里,它最好喝;好喝的奶茶里,它最便宜。

这看似简单,做起来很难。

包括喜茶在内,很多品牌都曾试图模仿蜜雪冰城,做下沉市场。但由于门店少等原因,成本很难控制到蜜雪冰城那样低。

在社会越来越富裕的年代,很多人认为,消费都升级了,高质平价已经失效。对此,张红甫并不认同:

“失不失效,我也不知道,但顾客缺不缺钱?这个问题值得好好思考。”

出身草根的张家兄弟,显然看到了“城里人”没看到的市场,一个规模数亿人、长期被忽视的群体。

他们20年如一日,为这个群体服务,提供极致的性价比,最终俘获了人心。

某乎上,有人听说,蜜雪冰城的宗旨是做大学生喝得起的奶茶,感动哭了。还有很多粉丝戏称:蜜雪冰城是贫民窟女孩的救星!

甚至有不少人认为,是她们用零花钱,三块两块把蜜雪冰城“拉扯”大。

蜜雪冰城就没想过提价,走高端?也不是。

2009年,当时郑州最时尚的商城大上海城,曾邀请蜜雪冰城去开店。可一听它的价格那么低,马上反悔了,害怕拉低商场档次。

也是在那两年,美国冰淇凌品牌DQ进入郑州。

看到DQ店面宽敞明亮,俊男美女络绎不绝,再对比自己的门店破破烂烂,张红甫顿时凌乱了。

“场所low,利润低,简直是土里刨食的大low逼。”多年后,他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描述彼时的蜜雪冰城。

为了争一口气,张红甫拼了。

他决定在郑州实验中学附近开一家高端店,选址要高消费,店面要高大上。冰淇淋原料从自产的冰淇淋粉换成康派克奶浆,还高价购入美国泰而勒冰淇淋机。

甚至,开业之前,还亲自去DQ卧底、学习。

但就是这样一家张红甫寄予厚望的高端店,只开了两年半,就关门大吉。

事后,张红甫总结经验教训,并在日记里发出灵魂拷问:做高端是顾客广泛需求还是自己的心理需求?

在确定是后者之后,他接着写道:

“老老实实地卖自己最拿手的价格就可以了,不能装……也许经营和找人过日子一样,适合自己才是最好最重要的。”

在那以后,蜜雪冰城更专注于自己擅长的低价市场。

期间,曾有很多人,在得知蜜雪冰城的定价时,劝张红甫走高端,但他不为所动。

新冠疫情爆发后,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许多奶茶品牌都在涨价,而蜜雪冰城却在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我们还是不涨价!

24年如一日的便宜,让蜜雪冰城扎根中国最广泛的人群,其规模在加盟商推动下,像野草一样增长。

在这个过程中,蜜雪冰城通过自建工厂和物流,不但降低了成本,也收获了滚滚财源。

在每年倒闭3万家店、90%都赚不到钱的奶茶行业,蜜雪冰城却依靠加盟商和工厂,一年净赚8亿,以致有人惊呼:

蜜雪冰城“骗局”,年赚8亿,竟不是靠卖奶茶?!

但野蛮式增长,在给蜜雪冰城带来滚滚财源的同时,也滋生了诸多问题。其中,最棘手的莫过于品控。

蜜雪冰城的扩张,有多疯狂呢?

自1997年创办以来,它用了17年时间,直到2014年,才开出第1000家店。但随后,便呈爆炸式增长。

2018年,5000家;

2020年,10000家;

2021年10月,20000家。

2024年12月,46000家。

换句话说,短短六年间,它的门店数疯狂扩张了近十倍!

餐饮行业对品控要求极为苛刻,哪怕很小一个疏漏,都可能造成灭顶之灾。

早在2007年,刚开冰淇凌分店时,张红甫担心店里员工忙不过来,便把原来配冰淇凌奶浆的小盆换成大的不锈钢桶。

结果,桶里的原料由于摆放时间太长,变馊,引发顾客反感。那个店,从此一蹶不振。

多年后,张红甫在日记里感叹:

“经营就是这样,一点的捷径和偷懒都不能有,必须尽心尽力,时刻警惕,稍有疏忽,几乎是万劫不复。”

2007年,蜜雪冰城尚小,问题不大。

可眼下,其坐拥2万家店,放眼全球,也只有赛百味、麦当劳等少数几个品牌,与之等量齐观。

2万家店,就意味着2万个风险点。品控问题,由此成为当下之急。

2021年5月,郑州市场监管局对全市所有蜜雪冰城分店进行摸底排查,最终因食品安全问题,对其中35家门店给予责令限期整改处罚。

万店之王,一时间被推到风口浪尖上。

但放眼未来,让蜜雪冰城更焦虑的,或许不是食品安全,而恰恰是它的规模。

下沉市场虽大,但终有一天,会被做完。届时,它又该面对怎样的未来?

2019年4月,风头日劲的张红甫,参观了一家日本企业。

它在日本柴烧茶具界,是一家国宝级的企业,占地面积不到1亩,却传承16代,延续了400多年。

更惊奇的是,这家企业已经150年没出过新品,却还活得挺好。

参观结束,随行人员忍不住问了对方一句:你们一年的产值是多少?对方回答:8000万日元!

这个数字折合人民币不到500万元,但对方回答时一脸平静,没有丝毫的难为情。这让张红甫一行人大为震撼。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嗷嗷待哺的中国企业,在做大规模的方向上,一路狂奔。而中国14亿人口的大市场,也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伴随这个过程,中国企业普遍滋生了一种产值和规模崇拜。

但再大的市场也有天花板,增量市场终有一天,会变成存量市场。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又该怎么办?

围绕这个问题,过去五年,蜜雪冰城在供应链深耕、全球化扩张、品牌生态方面构建三大核心战略。

首先是在应链深耕上,布局全产业链,不仅在国内建立了五大生产基地,还通过覆盖全球六大洲、38个国家的采购网络,使其原材料成本比同行低20%以上。

其次在门店过程上,一方面拓展西藏那曲、内蒙古额济纳旗等边远地区,还大力布局海外市场。

截至2024年底,海外门店超过4000家。

最后是在品牌生态上,围绕雪王IP打造国民级文化符号,并孵化出咖啡品牌,与主品牌形成协同效应。

这些战略举措,推动了其业绩增长,也赢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最近几年,蜜雪冰城营收和利润保持高速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86亿元,利润35亿元。

但对于已经有46000家门店的蜜雪冰城来讲,真正的挑战还在于:如何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通过精细化运营,活得质量更高、更长久?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上市正如蜜雪冰城在致辞中表示的,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