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育产业生态圈
北京时间3月7日,棒球的“世界杯”预选赛——世界杯棒球经典赛预选赛(WBCQ)正式落幕,巴西和哥伦比亚搭上了开往2026WBC的最后一班列车,位于同组的中国队彻底无缘。
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中国队在这次WBCQ还是展现出了一定的比赛内容,被大部分球迷看作是学习的过程。
图源:微博@MLB美职棒大联盟
但对于WBCQ举办地图森所在的美国市场来说,最近关于一桩棒球的大事,与版权有关。
2月21日,一纸官宣让许多人猝不及防:经过协商,MLB和ESPN将在2025赛季结束后终止现有合作。
这也意味着,3月份开打的新赛季,将成为MLB赛事在ESPN上的“退役巡演”,一段持续了35年的合作关系就要走到尽头。
图源:Awful announcing
一般来说,这类重磅级的官宣,相关方发出的声明基本只是走个过场,不具备什么信息量。但这次ESPN和MLB的分手,双方直接将这段关系中最重要的分歧,摆在了台面上。而一封由MLB主席罗伯·曼弗雷德发给球队老板的内部信,更是将商战剧的戏码摆到了台前。
2021年,当MLB和ESPN签下一份7年38.5亿美元的转播合同时,其中包含一项条款:合作两方有权在2025年3月1日之前,选择跳出最后两年的合同。就在这个日期日益临近时,MLB和ESPN选择行使这个权利。
究其原因,ESPN觉得自己给的钱太多了,想让MLB降价。但MLB说你们拿着优质版权,收视率上涨了还想要折扣,绝对不行。
先让我们看看MLB在北美的版权结构。不同于北美其他三大联盟,MLB的赛事版权不由联盟集中控制,各支球队掌控本地转播权,而MLB联盟则负责管理球队的外地市场转播权。在与ESPN这样的全国性电视台谈判时,MLB需要组合出一个具备吸引力的版权包。
图源:X.com
目前,MLB比赛播出的平台涵盖了有线电视,例如ESPN、FS1、FOX和TBS;还包括一系列流媒体平台,例如MLB.TV、Apple TV和Roku。在国内,抖音是MLB的主要播出平台。
根据ESPN和MLB在2021年签下的七年长约,ESPN每赛季花5.5亿美元的价格,收获30场常规赛周日夜赛、本垒打大赛、季后赛外卡赛的独家版权。但这几年巨变的媒体市场环境,让ESPN陷入了思考。经过评估后,他们觉得在当下的行情下,自己给的实在是太多了。
相对比,福克斯体育每年7.3亿美元的版权包,包含50场的常规赛、全明星赛和世界大赛。虽然多付了两亿美元,但福克斯不仅常规赛场数更多,还有价值远超常规赛的世界大赛。
但让ESPN更加难受的,并不是福克斯体育的大包,而是MLB卖给苹果TV和Roku的小包:前者每年花9000万美元拿下了每周五两场比赛的独家版权,Roku则是花每年1000万美元的价格拿下了18场周日晨赛的版权。
图源:Apple
一方面,MLB与苹果TV和Roku的合作是一次流媒体实验,是对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的适应;但另一方面,这种“自降身价”也损害了MLB常规赛的媒体价值。
与同行的对比,让ESPN产生了“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的感受,曾多次与MLB进行对话表达核心诉求:要么增加比赛场次,要么版权费打折扣。
当然了,ESPN搬出同行来对比只是压价的手段,他们选择提前分手的最本质原因,还是因为MLB赛事为ESPN提供的商业收入,与付出的版权费并不匹配。
据广告分析公司iSpot数据显示,2024年MLB比赛占 ESPN 主频道有线电视广告收入的2.2%,累计收入约为5850万美元,仅回收了ESPN年度版权费的10.6%。
在ESPN的整体广告收入中,MLB排名第十,排在 NHL(6280 万美元)、演播室节目 Get Up(7950 万美元)和“美国杨毅 ”斯蒂芬·A·史密斯坐镇的First Take(9660 万美元)之后。
图源:ESPN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广告并不是ESPN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其2024年176亿美元的营收中,有线电视分销和订阅收入为106亿美元,占比为59.1%。广告收入则为43.9亿美元,占比24.9%。
因此,拿广告收入来说明MLB的价值下降,或许不是最适合的判断角度。但无论如何,ESPN已经下定决心:“在做出这一决定时,我们秉持一贯的审慎态度和财务责任。”
如果放到离婚的法庭审议上,目前相当于一方说完了陈词,接下来到了MLB发言的时间。
如果说ESPN在声明中还稍显温和,MLB则一开始就重拳出击。官方声明中,MLB表示ESPN近些年降低了棒球的报道比重和投资,与这项运动的欢迎度不匹配。此外,“考虑到MLB具备强劲的观众基础、优质的受众群体,ESPN拥有本垒打大赛(HomeRun Derby)等特殊赛事的独家转播权,他们要求降低版权费用的做法显然无法接受。”
图源:MLB.com
MLB对ESPN的不满,在主席曼弗雷德发给球队老板的内部信中,达到了高潮。信中,曼弗雷德直接列出了ESPN的“四宗罪”:
一、拿苹果TV和Roku的合同来压价是不对的。与ESPN相比,苹果TV和Roku拥有的比赛场次和重要性都很低,且ESPN拥有所有职业体育中收视率最高的技巧性大赛——本垒打大赛的独家版权,版权包不在一个量级上。
二、收视率强劲还想压价,这是对MLB产品的不尊重。2024赛季,ESPN周日夜赛的收视率提升了6%,外卡赛更是历史上平均收视率最高,达到了280万,与2023年相比提升了25%。
此外,MLB的人群画像也更具吸引力,ESPN 男女观众比例为 73:27,而 MLB 在 ESPN 的男女观众比例为 68:32,且女性观众的增长速度已超过男性。
图源:CNN
三、有线电视不是媒体未来,ESPN是个萎缩的平台。这是整份内部信中措辞最强烈、引起最多讨论的一条,为了向ESPN开火,曼弗雷德准备了一组数据:截至2024 年12 月,ESPN 的覆盖家庭数量为 5360 万户,较 2011 年巅峰时期的 1 亿多户大幅下降,也低于 2021 年签订当前协议时的 6900 万户。
虽然从媒体发展趋势来说,曼弗雷德的说法并无不妥,但却也相当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MLB近乎80%的版权收入,都来自有线电视。
四、除了比赛直播外,ESPN大幅减少了对棒球内容的传播和生产。曼弗雷德的这点指控,引起了很多粉丝和行业人士的共鸣。绝大部分人都表示,相比于NBA和NFL,ESPN对MLB的报道可以忽略不计。
从上述这“四宗罪”中,不难看出曼弗雷德对ESPN压价行为的不满,而这种措辞强烈的内部信,在职业体育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虽说生意场上只有利益,但当2025赛季结束之后,双方短期内再合作的可能性近乎渺茫。
长远来看,MLB也处在一个版权模式改革的阶段,无论是主席曼弗雷德还是许多行业人士,都曾表示过想要让MLB的版权更加集中,以便能组合出更有价值的权益包,提高版权收入。
除了美国本土市场之外,MLB的另一大机会在海外市场。
从去年的首尔赛到3月15日即将开赛东京赛,MLB对亚洲市场的开发已经进入全面发力期。其中,中国的棒球基数虽然不能与韩国、日本相比,但也是一个正在冉冉升起的巨大市场。去年,MLB在版权层面把抖音选为了国内主要的传播平台,今年双方的合作有望进一步加深。
图源:MLB
氪体注意到,在WBCQ比赛直播的间隙,多次出现了MLB赛季通的广告,似乎说明了MLB和抖音会在新赛季探索付费观赛的模式。
从MLB的角度来看,中国市场的潜力巨大,而探索付费直播模式也是顺应全球体育版权变革的合理选择。近年来,随着中国球迷对MLB的关注度提升,尤其是大谷翔平的超高人气,MLB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推广机会。那么,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拓展观众基础、培养付费观赛习惯,将成为MLB深耕中国市场的重要一步。
延伸阅读:步入大谷时代,MLB在中国的故事该怎么写
把视角拉回本文的两位主角ESPN和MLB,双方在过完了“嘴瘾”之后,都要各自面对现实问题。
今年夏天,ESPN将推出一款DTC旗舰媒体产品,是他们未来主要的发力方向。而在失去了MLB之后,意味着其内容库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空缺,由于赛事产品本身具备的独特性,这种空缺很难用其他赛事来填补。
更何况,MLB正处于回春期,去年道奇和洋基之间的世界大赛,出了自2013年以来的最好收视成绩。失去MLB,可能会影响ESPN新产品的发展状况。
延伸阅读:一战打出收视翻盘,MLB世界大赛赢在哪?图源:ESPN
对MLB来说,他们要想办填补5.5亿美元的收入窟窿。在内部信中,曼弗雷德向老板们表示已经与两个合作伙伴进行了积极对话,未来几周会有进一步的消息。
许多人猜测,最有可能的两个平台或许是亚马逊和Netflix网飞。一是因为这两者在近几年体育版权布局上非常激进,ECO氪体也对亚马逊和Netflix的体育布局做过详细报道。二是因为这两者都不差钱,如果MLB能提供有价值的权益包,亚马逊和Netflix既有钱也有意愿。
当然,无论最终MLB的版权花落谁家,这次分手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从1990年ESPN首次播出MLB比赛开始,这段长达35年的合作见证了棒球、体育媒体产业的变化。而如今,随着流媒体的崛起和体育版权格局的重塑,曾经看似牢不可破的联盟也走到了分道扬镳的一天。
对于ESPN而言,这是一次符合自身战略调整的商业决策,他们或许在为一个以流媒体为主导的未来做准备。MLB的核心课题,则是在2028年的新一轮版权周期到来之前,不断提升自身的产品价值。但无论何如,在新平台、新格局下,MLB的故事仍会继续,体育商业的棋局也将迎来新的博弈。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