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战局:2024全球SDS上市公司年报拆解——谁在改写行业规则?

蓝鲸财经
11 Mar

文|数据猿

在数据洪流重塑全球商业逻辑的今天,软件定义存储(SDS)正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底层基石。从人工智能训练到混合云架构,从边缘计算到实时分析,SDS凭借其弹性扩展、资源池化、硬件解耦等颠覆性能力,支撑起超大规模数据存取的效率革命。IDC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SDS市场同比增长22.9%。IDC预测,未来五年,中国软件定义市场将以6.8%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预计在2028年市场容量接近40亿美元,一场围绕数据主权与存储效率的产业竞速已然白热化。

为了更深入分析市场发展态势,数据猿依据选取了5家典型企业的财报来进行综合分析——中科曙光深信服同有科技、HPE、NetApp。这5家企业的业务具有典型性,并且都是上市公司,有公开的财务数据。并且,选取了国内3家,国外2家,方便对比国内外的发展差异。

纵观全球竞争格局,NetApp以ONTAP操作系统为核心,构建跨本地与公有云的统一数据平面,其与AWS、Azure的深度绑定成为混合云存储的标杆;HPE通过GreenLake平台将SDS服务化,以订阅制模式抢占企业级市场,;深信服依托超融合架构(HCI)的软硬一体化方案,在政务、医疗等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其aSAN分布式存储增速连续收获稳定增长;中科曙光的ParaStor系列支撑国家级算力枢纽,单集群可扩展至EB级;同有科技则聚焦信创赛道,其ACS系列全闪存阵列在金融、军工领域实现关键突破。

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五家标杆企业的技术路线与商业实践,揭示软件定义存储产业演进逻辑与未来趋势。

五家企业业绩表现

本文将基于各企业2024年年报财务及业绩预告数据,对中科曙光、深信服、同有科技、HPE、NetApp的主要财务指标进行横向分析对比(换算为人民币)。

首先,从营收规模来看,2024年NetApp、HPE、深信服、中科曙光分别实现454.20亿元、2144亿元、75.20亿元、131.66亿元,增速分别为3.30%、0.6%、-1.86%、-8.27%。(由于同有科技暂未披露2024年营收预告,此项数据暂不进行横向比较)

数据来源:企业财报

由上可见,HPE营收规模最大,突破2000亿元,不过增速仅0.6%,其虽有庞大的业务基础,但增长略显乏力,一方面可能因为传统业务市场已经较为成熟,新业务开拓不足;另一方面,庞大的组织架构可能导致决策缓慢,运营成本高;NetApp营收规模次之,显示出其处于较为稳定的增长状态,或由于不断开拓新市场,优化产品组合等,从而实现稳定增长。

相对而言,国内两家企业深信服、中科曙光营收规模在百亿量级,还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从净利润情况来看,NetApp、HPE、深信服、中科曙光、同有科技分别实现74.45亿元、183.6亿元、1.97亿元、19.11亿元、-3.5~-2.1亿元,盈利规模也差距较大;增速分别为-18.85%、23.90%、-0.49%、4.10%、-84.06%~-10.44%。

数据来源:企业财报

整体来看,这几家企业的净利润情况差异显著。HPE的净利润规模最大且增速可观,达到23.90%,展现出很强的盈利能力和增长势头,主要由于其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现出色,且其在市场拓展或者新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成功,推动营收增长的同时也提升了净利润;NetApp虽然净利润规模也较大,但面临着 -18.85%的负增长,业绩有下滑趋势,或由于市场竞争加剧,面临着来自其他存储企业的价格战压力;

深信服的净利润规模相对较小,增速为 -0.49%,发展较为平稳但有轻微的下降趋势,或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影响了部分行业客户的需求,不过由于其有一定的市场基础,所以下滑幅度较小;中科曙光净利润规模中等,4.10%的增速表明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得益于其在特定市场领域的技术优势;同有科技则处于亏损状态,其亏损幅度在 -3.5到 -2.1亿元之间,并且有着 -84.06%到 -10.44%的大幅度负增长,或由于企业处在业务转型期,投入大等原因影响。(由于同有科技仅披露净利润范围,此项数据暂不放入图中比较)

最后从净利率数据来看,NetApp、HPE、深信服、中科曙光2024年净利率分别为15.73%、8.56%、2.62%、15.16%,增速分别为-21.47%、23.17%、1.16%、15.88%。整体来看,NetApp和中科曙光的净利率处于较高水平,2024年分别达到15.73%和15.16%,而HPE的净利率为8.56%,深信服相对较低为2.62%,同有科技甚至处于亏损状态。

数据来源:企业财报

从净利率的增速来看,深信服和中科曙光呈现正增长,分别为1.16%和15.88%,深信服尽管营收减少,但仍能维持一定的利润水平,使得净利率有所上升;中科曙光在成本管理上较为出色,实现了利润和净利率的增长;

NetApp则有较大幅度的负增长-21.47%,或由于成本控制不佳压缩了利润空间;HPE实现了23.17%的正增长,表明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有较好的表现,有效地降低了成本,从而在营收微增的情况下,实现了净利润和净利率的显著增长。

分析完这5家公司的财务数据,接下来,我们深入他们每家的具体业务,来进一步探讨。

五家公司业务盘点

>NetApp

NetApp作为全球软件定义存储领域的先驱,其业务核心已从传统硬件存储向“数据操作系统”转型。通过其标志性的ONTAP操作系统,NetApp构建了跨本地、多云及边缘环境的统一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了存储资源的智能调度与全生命周期管理。

其核心产品矩阵包括,ONTAP操作系统,主要支持SAN、NAS及对象存储的统一架构,具备跨云数据同步、无中断升级、AI驱动的数据分层等能力;FAS系列硬件,如FAS8000系列,通过横向扩展架构与闪存加速技术,单集群闪存容量可达216TB,IOPS突破260万,成为混合云场景下的性能标杆;以及FlexArray虚拟化技术,兼容EMC、Hitachi等异构存储设备,实现存储资源池化与统一管理。

可以说,NetApp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标志性的ONTAP操作系统。这一系统通过统一架构支持块、文件和对象存储,并深度集成混合云管理能力,这种技术布局的独特性在于:通过软件定义实现数据在本地、公有云及边缘节点的无缝迁移,同时保持一致的性能与合规性。例如,摩根大通于2024年底上调NetApp评级至“超配”,直接反映了市场对其混合云战略的认可。

技术优势上,NetApp构建了双重护城河。其一是智能存储引擎,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热数据自动分层,将响应延迟压缩至0.1毫秒,较传统架构提升5倍。其二是生态兼容性,FlexArray技术可虚拟化90%的主流存储设备,客户旧有设备利用率提升至85%,显著降低迁移成本。这样的技术优势使其在金融、医疗等高合规行业占据优势。

然而,NetApp的领先地位正面临多重挑战。在国内市场,深信服、华为等厂商以超融合架构(HCI)和本土化服务抢占中小客户,导致NetApp在华增速有所放缓。国际层面,尽管其混合云生态绑定AWS、Azure,但微软Azure Files等原生服务的崛起可能侵蚀其市场份额。此外,AI驱动的存储需求正在重塑竞争规则。IDC预测,到2025年,30%的企业存储将直接服务于AI工作负载,而NetApp虽已推出“ONTAP AI”套件,但在实时数据湖与训练模型协同优化领域仍需加速迭代。

未来,NetApp将围绕智能数据基础设施展开,重点聚焦AI驱动的存储优化、混合云协同及网络弹性升级。软件生态方面,NetApp将强化ONTAP数据管理平台,同时通过FlexPod融合架构深化与联想、英伟达等伙伴的合作,推出本地化AI参考架构,构建兼具高性能与可持续性的数据基础设施,赋能企业无缝应对AI转型与混合云挑战。

>HPE

HPE的SDS核心在于“软件定义+硬件优化”的双重能力。其旗舰产品StoreVirtual虚拟存储设备(VSA)支持VMware、Hyper-V和KVM等主流虚拟化平台,允许客户在标准服务器上构建共享存储池,实现存储资源的弹性分配。例如,StoreVirtual VSA的自适应优化功能能根据数据访问频率自动分层,将高频数据迁移至NVMe固态硬盘,低频数据下沉至低成本机械硬盘,从而提升存储效率。

在产品矩阵上,HPE近年重点发力Alletra Storage MP平台。该平台通过模块化设计支持横向扩展,单集群容量可达5.6PB,并引入三站点复制技术强化数据保护。配合HPE GreenLake的混合云服务,Alletra MP能够实现跨云数据流动,例如将本地数据无缝复制至AWS,满足企业级工作负载的敏捷需求。

业务优势方面,HPE的混合云生态是其差异化竞争的关键。GreenLake平台不仅提供统一的存储管理界面,还集成Zerto的数据容灾、OpsRamp的AI运维等工具,形成从存储到应用的完整服务链。近年来,HPE已通过Sapphire Rapids至强处理器升级Alletra硬件,使得NVMeoF全闪存阵列的延迟降至50微秒以下,推动其在金融高频交易、医疗影像分析等场景的渗透。

图源企业官网:HPE GreenLake

面向未来,HPE正围绕两大方向深化SDS布局:云原生架构和AI驱动。2024年发布的虚拟化功能首次将KVM与自研编排软件结合,支持容器与虚拟机混部,这直接回应了Gartner关于“到2027年90%企业将采用混合云存储”的预测。在数据爆炸的AI时代,这些能力将成为HPE争夺新兴市场的利器。

然而,HPE的挑战也同样明显。尽管其GreenLake平台已拓宽覆盖范围,但相较于纯云厂商,在公有云生态的整合深度仍有差距。此外,全闪存市场的价格战日趋激烈,HPE需在保持高端定位的同时,加快对信创市场的适配。

总体来看,HPE的SDS业务正走在一条技术驱动与生态协同的平衡木上。其通过Alletra+GreenLake的组合,既守住企业级存储的性能堡垒,又抓住混合云的增量市场。若能在AI原生存储、边缘计算等前沿领域持续突破,HPE有望在2025年后的SDS 2.0时代,书写新的行业标准。

>深信服

深信服的SDS业务“解耦硬件、软件定义”为核心,通过分布式架构实现存储资源的池化管理。其旗舰产品EDS支持块、文件、对象存储的统一平台,这一设计直击传统存储系统“数据孤岛”的痛点。例如,在自然资源领域,EDS每天可处理7万张航片,大文件吞吐效率较竞品提升2倍以上,三维建模场景的小文件处理效率接近本地NVMe SSD水平。这种性能突破背后是凤凰文件系统、全局IO动态整合等自研技术的支撑,使得深信服在2023年IDC中国SDS市场报告中跻身文件存储领域第六,展现出差异化竞争力。

深信服的SDS产品策略呈现出“纵向深耕+横向拓展”的双向布局。纵向层面,EDS已形成覆盖高性价比通用型到高性能全闪存的完整产品线,2024年计划推出的分布式全闪存型号将冲击高端存储市场。横向生态上,其与英特尔联合打造的精选解决方案通过至强处理器与傲腾存储的深度适配,使PLUS配置实现超核心业务承载,BASE配置则瞄准中端市场,这种分层策略精准覆盖了从政府PACS系统到企业ERP系统的多元化需求。

深信服的技术优势则聚焦于性能与可靠性的平衡。通过巨量元数据管理技术,其能在百亿级文件规模下保持性能稳定,内存缓存规模提升7倍;自适应三级缓存技术将数据时延压缩至微秒级,在医疗PACS系统实现每秒加载1700张CT影像的极致体验。

从近期动作观察,深信服的SDS战略呈现清晰的技术路线图,一方面,计划推出的分布式全闪存型号瞄准AI训练、EDA仿真等高吞吐场景,通过SPDK开发套件与RDMA网络优化;其次,2025年重点研发的AIRUN技术将通过CPU智能调度提升核心业务资源优先级;最后,深化与英特尔在傲腾持久内存、以太网适配器等硬件的协同创新,同时推动容器引擎SKE与AI算力平台AICP的融合,构建从存储到算力的全栈能力。

尽管深信服在国内SDS市场已占据一定地位,但SDS领域的竞争维度正在发生变化,若深信服能把握住国产替代窗口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行业标准,或可在政企、医疗等垂直领域建立更强壁垒。

>中科曙光

中科曙光的SDS业务核心在于全栈自主可控的存储架构。其标志性产品ParaStor分布式存储系统,通过横向扩展架构支持EB级容量,带宽单位从GB级跃升至TB级,尤其适配AI大模型的高吞吐需求。2024年推出的集中式全闪存系统FlashNexus,单集群IOPS突破亿级,可扩展至256个控制器,成为国内首个实现“集中式与分布式存储通存”的解决方案。

从业务发展来看,2024年政策红利仍是其关键驱动力。在“东数西算”工程及信创产业政策推动下,公司在政务、金融、能源等关键行业的国产化替代率稳步提升。但国际竞争压力不容忽视:IBM戴尔、HPE等厂商在高性能计算市场的技术封锁,叠加国内深信服、华为以超融合架构(HCI)抢占中小客户,导致其国内市场增速承压。

技术优势方面,中科曙光的差异化竞争力体现在两大维度——绿色算力与AI全栈能力。其子公司曙光数创的液冷技术已实现PUE值1.2以下,2024年中标马来西亚61MW数据中心项目,并落地“存算一栈式”液冷方案,极大提升散热效率,直接卡位全球低碳算力需求。AI领域,公司发布DAS软件栈与国产算力平台AI模型仓库,支持百余精调模型即插即用,同时推出DeepSeek大模型超融合一体机,实现从硬件到训练框架的全国产化闭环。

未来布局方面,中科曙光未来的战略重心明确指向智能算力与全球化。根据工信部规划,2025年智能算力占比将达35%,公司已率先推出支持多精度混合计算的人工智能工作站,并迭代浸没式液冷刀片系统,目标在智算中心建设中实现80%以上液冷覆盖率。海外市场方面,曙光数创在新加坡设立全资公司,试图以液冷技术为切口突破东南亚数据中心市场,但地缘政治风险与欧美厂商的技术壁垒仍是主要障碍。

中科曙光的转型印证了国产SDS厂商的典型困境,即在技术自主与商业回报间寻找平衡。优势层面,其“芯-端-云-算”全产业链布局构建了生态护城河,液冷与AI技术的前瞻性投入符合全球算力发展趋势;风险则在于过度依赖政策驱动的国内市场,以及研发高投入与现金流压力的矛盾。

综上而言,其技术突破与政策红利构建了短期壁垒,但长期竞争力取决于两点:一是能否将液冷、AI等创新技术转化为标准化产品,降低定制化成本;二是如何在海外市场复制国内替代经验,避免沦为“政策温室中的强者”。

>同有科技

同有科技业务的战略核心在于“全栈自主可控”。公司通过收购鸿秦科技(SSD硬盘)、投资忆恒创源(固件算法)、泽石科技(主控芯片)等关键环节,完成从芯片、部件到系统的产业链闭环。这种布局的直接价值体现在性能突破上:2024年推出的基于PCIe 5.0自主可控全闪分布式存储系统,IOPS突破千万级,时延降至微秒级,性能比肩国际高端产品。相较于依赖开源架构的厂商,同有科技的底层技术自主性使其在特殊行业、金融等对安全性与性能要求严苛的场景中占据先机。

从产品矩阵来看,目前,同有科技SDS产品线已覆盖集中式、分布式、全闪存、加固存储四大类,形成“双架构”(集中式+分布式)与“双引擎”(全闪存+混合存储)的组合。其中,ACS 10000A分布式存储系统支持EB级扩展,在卫星数据处理、AI训练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ACS 5000F全闪存系统则凭借端到端NVMe协议,在金融高频交易系统中替代传统高端存储。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近两年推出的加固存储产品线,可在-40℃~70℃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填补了特殊行业边缘计算场景的空白。产品线的纵深拓展,反映出同有科技从满足基础存储需求向支撑核心业务系统升级的战略意图。

技术优势上,同有科技构建了自主可控与场景适配的双重壁垒。其“模块交互方法”专利实现系统更新零停机,提升了维护效率,直击军工、金融等高可用性行业痛点。在AI与边缘计算领域,公司则推出支持5G基站与工业物联网的定制化存储方案。

就未来而言,同有科技在技术布局层面展现出罕见的垂直整合野心。通过控股忆恒创源和参股泽石科技,其构建的存储产业链闭环已初见成效。这种“芯片-固件-系统”三位一体模式,在SDS市场竞争中形成强劲竞争力,即当多数厂商还在比拼硬件堆砌时,同有已实现从存储介质到文件系统的全栈可控。

尽管同有科技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但隐忧仍存。首先,SDS市场竞争加剧,头部厂商份额集中度提升。同有科技目前营收规模仍无比与其他国内头部SDS厂商比肩,在民用市场的品牌认知度有待突破。其次,全产业链布局虽增强可控性,但也对研发投入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平衡技术投入与盈利性成为关键。

综上所述,在数据洪流重塑全球商业逻辑的当下,SDS行业正从技术工具跃升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资产。中科曙光、深信服、同有科技、HPE、NetApp五家企业的业务轨迹,既映射了行业趋势,也揭示了技术路径的分化与竞合。

对比来看,国内外企业战略路径差异显著。国内厂商更侧重垂直场景攻坚,深信服主攻政府、教育等国产化替代重点领域,通过预集成解决方案降低部署门槛;中科曙光则依托中科院体系,在科研计算存储市场占据较大份额。国际巨头则聚焦生态构建,HPE GreenLake Block Storage for AWS实现存储策略与云工作负载联动,提升跨云数据迁移效率提升;NetApp通过ONTAP SVM存储虚拟机实现跨控制器无缝迁移。

这种差异本质是技术话语权与市场主导权的博弈——国产厂商依靠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快速起量,而国际企业凭借底层架构创新维持利润壁垒。

SDS行业正经历一场由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共同驱动的深刻变革。从AI驱动的智能存储到云原生架构的深度融合,从全闪存介质的性能跃迁到数据主权保护的强化,SDS行业的技术演进路径愈发清晰。另外,伴随政策红利东风,国内厂商的转型也受到政策红利的支持而开始提速。

具体而言,AI与存储的深度耦合成为最显著的趋势。IDC预测,2025年30%的企业存储将直接服务于AI负载,存储系统需具备实时数据分层、预取和自愈能力;云原生与Kubernetes生态融合则重构存储管理范式。随着容器化技术普及,SDS与Kubernetes的集成成为刚需,CSI接口的标准化使动态存储配置成为可能;此外,全闪存与新型存储介质也在不断推动性能边界突破,从而满足从超算到边缘节点的多样化需求。

简言之,SDS行业正经历“技术红利”与“地缘博弈”的双重洗礼。海外巨头凭借混合云与订阅制巩固优势,国内厂商借政策东风加速替代,但需破解两大矛盾:一是技术自主性与商业回报的平衡;二是本土化能力与全球化拓展的协同。未来,AI与边缘场景将重塑行业格局,唯有“软硬协同”与“生态开放”者,方能主导数据存储的新秩序。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