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惊蛰研究所 初夏
2025年开年以来,新茶饮赛道好消息不断,古茗、蜜雪冰城先后成功挂牌上市,沪上阿姨、霸王茶姬也传言IPO在即。然而作为现制饮品另一条赛道的咖啡,却是不同光景。
从头部品牌的价格厮杀到新玩家的跨界搅局,从连锁门店的疯狂扩张到精品咖啡的黯然收缩。咖啡赛道的2025没有“春和景明”,只有从“烈火烹油”转向“文火慢炖”的行业竞争环境。
当满大街的咖啡香气,无法掩盖行业的“苦味”,咖啡品牌们对“苦尽甘来”的渴望也越发强烈。
一、价格战常态化,推动竞争升维
2025年的春天还没到,咖啡赛道价格战的号角就已经吹响。
元旦前夕,瑞幸咖啡发布了三条针对加盟商的补贴政策,内容包括下调原料供货价、新增学校定点补贴、给予营业额较低门店补贴,并且三项政策已于2025年1月1日起生效。瑞幸的“补贴三板斧”看似是为了扶持加盟商,增加线下门店的竞争力,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在将“9块9”的价格战进行到底。
自2023年以来,“9块9”成为咖啡赛道的标配,师出“同门”的瑞幸与库迪,以及瞄准下沉市场的幸运咖等品牌,凭借大额补贴强势争夺市场份额。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现制咖啡门店总数已突破100万家,其中连锁品牌占比超60%。
连锁业态的竞争,表面上比的是门店规模,但在价格战常态化成为市场竞争主旋律的行业趋势下,围绕成本和价格进行的持久战,才是决定最终胜局的关键。尤其是在供应链上游,咖啡原料价格开年以来出现持续上涨,客观加剧了价格战的激烈程度。
由于极端天气影响,巴西、越南等全球主要咖啡豆产区的产量出现大幅下降。其中越南(罗布斯塔咖啡主产区)因受到干旱和台风影响,产量降幅达20%。此外,按照国际咖啡组织的预计,2025年至2026年,全球咖啡豆供应缺口将达到850万袋,并且不排除拉尼娜现象进一步导致主产区减产的可能。
原料价格上涨导致的成本上升,让不少咖啡品牌压力倍增。有的企业选择用涨价来转移增加的成本,还有的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通过减少咖啡豆的使用来减轻原料成本上涨的压力。例如部分日本、意大利的咖啡企业纷纷宣布产品涨价15%至30%,而韩国有餐饮企业在2月份推出了使用其他原料替代咖啡豆的“无豆咖啡”饮品。
但是对于国内的咖啡企业来说,上游的原料涨价只是加剧价格竞争的客观因素,来自内部友商的压迫感更为致命。
早在2024年11月,瑞幸就和巴西方面签订了一项关于在2025年至2029年期间采购24万吨咖啡豆的合作协议,保障了瑞幸在咖啡豆上的稳定供应。
此外,瑞幸通过建立生产基地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了自身的供应链生态,在控制成本方面掌握了更多主动权。而瑞幸用供应链节省出来的成本给加盟商“发红包”,也意味着头部连锁品牌主导的价格战,正在蔓延到价格之外的竞争维度。
二、血拼万店,规模≠市场
作为推动“9块9”价格战的另一股势力,库迪在2025年的竞争重心却在向门店规模倾斜。
今年2月13日,库迪宣布全面升级“触手可及”计划,门店业态升级为咖啡店、便利店和店中店三种店型。业态类型的进一步细分,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库迪为了迎合不同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选择在经营业态上主动做出改变以实现差异化竞争。但在升级门店类型的同时,库迪又强调了规模化目标。
*图片来源:库迪咖啡官方微博
在2月13日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库迪咖啡首席策略官李颖波就表示,公司维持2025年底5万家门店终端的目标不变。
事实上,库迪扩店的速度并不慢。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5月,库迪咖啡门店数量突破2500家,2024年2月,门店数达到7000家。2024年10月22日,随着位于卡塔尔多哈珍珠岛的门店正式开业,库迪咖啡在成立2周年之际宣布全球门店数量突破万家。而截至2025年2月23日,库迪咖啡门店数已达10045家。
当其他品牌还在为万店规模努力时,库迪却已经开始冲击5万家门店。这种激进的扩张策略,一方面反映了品牌对未来市场容量的乐观预估,另一方面也给库迪的供应链管理和经营能力带来挑战。
李颖波在采访中曾谈到,从供给端来看,中国的咖啡消费潜在市场仍然巨大,相比成熟市场每年超过百杯的人均消耗量,中国的“年人均”咖啡消费只有10-15杯,而现在咖啡行业前十名门店加在一起没有超过5万家,这也意味着存在巨量的市场空白。
然而,通过门店扩张虽然能够抢占市场份额,也要面临门店数量暴涨带来的经营压力。例如,在一线城市门店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如何合理扩大门店规模?而在行业竞争向下沉市场发展的趋势下,三四线城市有限的订单能否维持一线城市大店规模的经营成本?
当带着这些具体问题,重新审视库迪升级门店业态的决策时便会发现,用不同门店形态,捕捉不同场景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就是库迪想到的解决方案。但库迪这种“什么都做”的策略,也会面临多元竞争的新问题。
例如常规的标准化咖啡门店,能够通过优秀的选址,主打标准化产品,最大化满足堂食、外卖等各种订单。但因为有限的商圈资源,不可避免要面临同质化竞争压力;店中店模式通过寄生商业综合体降低选址成本,但依赖于“宿主”流量且品牌独立性弱化,有订单、无服务,有产品、无品牌;而便利店模式,虽然依托高频消费场景能够提升单店坪效,扩大营业范围、增加营收来源,但又需要和即饮咖啡、便利店现磨产品直接竞争。
门店业态多元化存在的问题,库迪并非不知道。只是当下行业处境决定了品牌只有先实现规模化的战略目标,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存活下来,届时才有机会再来处理遇到的问题。换言之,先有规模才有市场,“晚死”比“早死”多了一份希望。
三、下沉的不只是市场
咖啡赛道的持续价格战,带来的也不全是坏消息。毕竟低价策略看似拉低了行业利润,实则加速了市场教育。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为9.1杯,2022年提升至11.3杯。而《2024年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人均年咖啡消费量已提升至16.74杯。不只是市场变得更大,咖啡的消费定位也在发生改变。
价格战伊始,星巴克这类以传统连锁巨头仍然选择坚持强调“第三空间”的价值,试图以高端品牌定位避免卷入价格战。然而,当价格战成为行业常态,越来越多新用户对咖啡的认知始于“9块9”,与新用户“绝缘”、被理性消费的老用户“断交”,也就导致了“第三空间”溢价功能的失灵。2024年11月以及今年2月,星巴克两度被传出将转让中国业务股权,引发了外界对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遭遇增长焦虑的猜测。
*图片来源:星巴克官方微博
头部品牌“内斗”,老牌企业为增长发愁,精品咖啡们也不好过。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24年以来,Seesaw关掉了至少一半的门店,目前全国门店数量不足50家,广东市场仅剩珠海1家门店正常营业,北京同样仅剩1家门店营业,而其大本营上海闭店数超过六成。此外,Seesaw上海区约75名员工被拖欠薪资,包含50名门店员工和25名办公室后台员工。
另一边,MANNER在2024年6月发生多起员工与顾客的冲突事件后,又在今年2月被曝遭遇员工集体索要年终奖。劳资纠纷频发的背后,暴露的不只是品牌在门店精细化、运营标准化管理的现实短板,也反映出企业的管理能力无法满足自身对规模快速增长的需求。而在不满足规模化快速增长条件的情况下,盲目扩张也不一定能有好结果。
*图片来源:MANNER官方微博
以库迪的“店中店”模式为例。据每日人物报道,在二线城市经营库迪的“店中店”,每个月2名店员的人工成本需要1万元,房租4000元,加上租金、水电,累计成本是16500元。按库迪目前单杯毛利3.5元计算,就算整月无休,每天的杯量也必须达到160杯。但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完成。
尽管库迪宣称“0加盟费”“供应链支持”,但加盟商的实际收益仍取决于单店模型健康度。而品牌为了追求规模化目标,导致加盟规模无序扩大,结果是加盟商成了品牌抢占市场、探索多元业态发展的炮灰。
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咖啡连锁品牌闭店率超15%,部分下沉市场门店因客单价低、复购不足陷入亏损。咖啡品牌们的“万店目标”,或许更多是资本市场的叙事需要,而非商业本质的胜利。
事实上,近几年咖啡品类最大的变化是定位走下神坛、产品下沉市场,市场规模不断扩容,供给端的同质化竞争与需求端的两级分化,决定了未来行业的两种走向。
*图片来源:瑞幸官方微博
对于线下连锁市场而言,“先有市场才有未来”的确是当下的发展目标,但是新开出多少家门店,并不代表拥有市场。更直白地说,门店数量不代表市场份额,因为只有稳定经营的门店才能创造收入,这就需要企业在供应链和运营中找优势。
对于精品咖啡而言,不考虑背后资本力量驱使的情况下,当下守住调性比盲目扩张更有价值。因为,当人均咖啡消费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快速增长时,精品咖啡们的潜在用户群体也在不断扩张。等待大众用户群体中“长出”更多深度玩家,也远比“放下身段”和“9块9”更优雅。
不久前,零食品牌三只松鼠宣布进军咖啡市场,“让咖啡变零食”的说法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再加上此前新茶饮等其他赛道品牌的跨界入局,咖啡早已成为谁都能上桌的低门槛赛道。但以乐观的态度来看待当下的市场:入局的人越多,是不是也意味着外界对行业普遍看好?
纵然2025年的咖啡赛道会有点“苦”,但从行业内外的实际行动来看,未来的咖啡赛道一定“香”。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