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三五年,养老机器人将彻底颠覆养老业,“活吞”近20万亿元市场?

市场资讯
13 Mar

  来源:刃辛机器人

  机器人养老绝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主菜”!

  文 章 要 点

  ■

  依靠机器人养老,是100%的事情,可能在这三五年时间里实现。

  ■

  AI时代,传统的行业壁垒已经不存在了,将被人形机器人等新科技取代。

  作者丨陈重山

  你老了后 ,打算如何养老?

  估计多数人不敢指望儿女,大多选择住养老院。

  但在日益老龄化的今天,我国养老产业发展尚未成熟。对于已占人口两成的60岁以上老人,养老院真是好选择吗?

  在小红书上,关于“养老院打老人”的笔记层出不穷,粗略搜索就有7000多篇。甚至有个别“知情人士”现身说法,表示没有一家养老院没打过老人

  对于打老人的“坏”护工,养老院也不会随意辞退,甚至会选择“睁一只闭一只眼”,变相纵容此行为,因为护工真的不好请。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中国养老护理员的缺口已经达到550万。

  实际上,能住进养老院养老,已经是很多老人的“福气”了。大部分老人根本住不起养老院。

  《2023养老金融规划白皮书》指出,当前我国有超过87%的家庭存在养老资金缺口,随着经济下行和人口老年化的推进,这个数据只会多不会少。

  面对这些困境,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表示,未来依靠机器人养老是100%的事情

  国家层面,2月高层已经牵头制定了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

  据标准,未来的养老机器人不仅要能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还要会健康管理、自主和家人通信、提供情绪价值......可以说是集保姆、护士、管家、电子宠物等多种角色于一身。

  那么,养老机器人距离全面普及到底多远?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陪伴型机器人可能在三年左右进入家庭,能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进行护理的机器人,有望在五年左右的时间进入家庭。

  实际上,宇树科技已在北上广等地开展机器人养老服务试点。2024年1月,他们还展示了最新研发的医疗辅助机器人。

  多个城市出台了机器人应用的试点政策。北京已尝试为700多户老人配备养老机器人,能叫家政、紧急呼救,各地养老院纷纷开始引进机器人“上岗”。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养老机器人将对传统的养老产业带来怎么样的冲击?

  有专家表示,机器人养老应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主菜”。甚至有机器人行业的自媒体表示,老龄化严重的日本虽力推机器人养老,但实际上只有10%的护理机构使用机器人。

  “刃辛机器人”认为,科技对我们生活改变速度之快,远超我们的想象。对于我国亏损居多的传统养老行业,日益便宜、且技术发展速度超快的养老机器人对其带来的可能是彻底颠覆态势

  未来,近20万亿元国内养老市场或将快速被养老机器人取而代之

  01

  养老机器人来了

  人形机器人给老人喂饭、喂药,检查身体各项指标,搀扶老人散步,帮助失能老人上卫生间,打扫家庭卫生,还能播放新闻、帮忙网购,甚至陪老人说话……

  它们不知疲倦、情绪稳定、功能强大,全天候提供服务,且服务精准。

  这一幕幕场景,将在何时到来?

  “大佬”刘庆峰预测在三五年之内就会在国内实现。而王兴兴则也表示,10年内,100%靠机器人来养老。

  养老机器人对我国的养老产业有一系列利好。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3亿,占全国人口的22%,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15.6%。

  另据光明日报,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4000万人,他们兼具失能人群与老人的双重弱势。

  我国养老服务的刚性需求正在快速增加。

  与此同时,护理人员的缺口却在持续扩大。目前持证的养老护理员仅约50万人,实际需求缺口达千万级。

  此外,养老护理人才的培养专业化水平偏低,相关教育体系滞后明显。全国仅约200所高职院校开设养老服务专业,且课程与实践脱节,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足30%。

  九三学社衢州市委员会副主委陈玮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养老护理专业学生技能认证不足,仅约20%的从业者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农村地区多数从事养老护理的人员未受过系统培训,且年龄普遍偏大。

  “养老院打人事件”频发,也就不足为奇了。

  机器人参与养老,就能有效解决了护理人员的缺口,而且养老机器人永远不会发脾气,更不会“打人”。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养老机器人能够照顾老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饮食起居,就能极大解决生活难题。如果全社会推广养老机器人,不少家庭面临的现实困难将迎刃而解,而且成效很高。

  国家层面已经给予政策支持,2月份,国家市监总局宣布,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 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

  该项标准聚焦互联家居环境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护理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和特征,基于老年用户所需的辅助支持水平,提出养老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类,并对机器人的各项能力分别提出了技术要求。

  02

  日本教训不足惧

  对于养老机器人的未来,业内并非一致看好,已有媒体搬出了日本机器人养老失败案例。

  日本老龄人口持续攀升,但劳动力人口也在不断下降,老年护理人员严重短缺,2025年的缺口有38万人。为此日本全力推动机器人进养老院,并给予补贴。

  但日本养老院的机器人使用率并不高,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目前只有约30%的护理机构使用机器人。甚至有研究者表示,这个数字实际上只有10%。大多数养老院购买机器人后,使用很短时间,就将其锁进柜子。

  具体原因在于日本养老机器人技术亟待突破。这些机器人无法在复杂环境下顺利运作,且容易撞伤老人。为此工作人员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维护、清洁与操作机器人。

  有日本研究指出,引入机器人的疗养院中,所需人员不减反增,护士人数增加了28%,护理人员人数增加了39%。

  菅野实验室负责人、日本机器人学会会长菅野教授得出结论,目前的人形机器人离执行护理工作,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日本的失败案例,看似养老机器人技术落后,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日本AI发展落后。目前,AI大模型发展之迅速,对我们生活的改变速度之快,远超过我们想象。

  哪怕目前人形机器人在老人护理等工作上依然一些技术缺陷,但是,依据“摩尔定律”,在AI大模型加持下,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将十分之快。

  所谓“摩尔定律”,是指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量每隔18-24个月增加一倍,性能同步提升一倍,单位计算成本显著下降。目前,这一定律已经成为AI、机器人等领域的技术基石。‌

  据“摩尔定律”,随着芯片算力持续增长,人形机器人将具备更强大的实时环境感知与决策能力。黄仁勋指出,未来机器人可完成复杂医疗护理、灾难救援等高精度任务,动态交互能力接近人类水平。这一时间点,大概在2030年前后

  实际上,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更为迅速。

  王兴兴在年初表示:“现在AI驱动机器人每天进化非常快,基本上速度是超过我预期的,每天给我的惊喜也非常大。我个人感觉在今年年底之前,整个AI的人形机器人会达到一个新的量级。”

  三五年后,养老机器人达到乃至超过护理人员水平,是合乎科学发展之道的。

  03

  能解决“硬需求”

  对于养老机器人的未来,还有专家表示:在养老行业,机器人养老仅仅是“锦上添花”,而不是“主菜”。

  对此,“刃辛机器人”并不认可。

  实际上,养老产业的“主菜”,即传统养老产业,在我国发展一直不尽如意,亏损似乎成了常态。 

  我国的养老机构主要包括‌高端养老社区、‌中低端机构和‌居家与社区养老。‌中低端机构盈利能力较弱,主要依赖补贴;‌居家与社区养老依然在逐步探索可持续盈利路径。即使以会员费、月服务费为主的高端养老社区,也大多亏损。

  泰康养老是高端养老的重要标杆,但据其财报,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14.5亿,2023年亏损了9.92亿,一年半时间合计亏损24.42亿。

  占据大部分份额的中小型养老机构,盈利能力也十分有限。

  业内人士透露,养老院等养老机构要想真正实现盈利,入住率必须要达到70%以上。

  据《2022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2年底的时候,全国养老机构的平均入住率竟然才44.36%。其中,中小养老机构的床位利用率大多不足50%。

  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养老机构“活”得更惨。北京市民政局在2023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北京市内571家养老机构中,虽然总共有11.2万张床位,但实际只收住了4.3万名老人,入住率仅为38.4%。

  养老机构亏损的另一边,则是大部分老人住不起养老院。以北京为例,养老院的月均费用是6611元,全年就是8万元的支出,这个费用相当于普通家庭半年的收入。在退休金不多的情况下,一般老人很难掏得出这么多钱。

  《2023养老金融规划白皮书》的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有超过87%的家庭存在养老资金缺口,平均缺口高达83万元,随着经济下行和人口老年化的推进,今后这个数据只会多不会少。

  面对这一困境,未来的养老机器人不仅技术上达到了养老要求,而且价格会一直下降

  摩尔定律驱动下,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成本下降将加速产业化进程。英伟达Blackwell芯片实现100倍性能提升,功耗仅增3倍、成本增1.5倍‌34,预示人形机器人核心组件(如视觉处理器、运动控制器)性价比将持续优化。到2030年,养老机器人等服务型机器人制造成本或降低至家用汽车水平。

  早在2024年10月,马斯克就表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规模铺开后,成本可能达到两万至三万美元,比一辆车便宜。而我国的王兴兴则表示,人形机器人五年内成本会降到2万元人民币,从而走进千家万户。

  实际上,单纯从价格角度看,当养老机器人成本低于护工3年工资总和时(按8万元/年计算),家庭和机构将优先采购机器人。而在2025年,机器人成本就已经逼近临界值了

  04

  彻底颠覆养老业

  进入2030年左右,养老机器人的技术达到或者超越正常的护理人员,而且价格持续下降的时候,那些持续亏损的养老机构能够抵得住这样的竞争吗?

  实际上,惯性思维与路径依赖已经决定传统养老行业已很难改变,极有可能走向覆灭。

  所谓惯性思维,是指习惯用已有的模式去思考问题,而路径依赖则是指过去的决策影响现在的选择,导致难以改变。

  在两者影响下,传统养老机构往往将过往经验固化为“安全区”,对新事物(如养老机器人)的适应性会变得延迟。而养老机器人,无论技术发展,还是成本下降,都在快速迭代,等不到传统养老机构改变思维与认知,已经快速取代了它们。

  这并非空穴来风。实际上,在科技浪潮快速席卷下,传统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专业壁垒将瞬间消失,根本来不及转型,就会被颠覆。

  譬如,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快速代替传统燃油汽车的浪潮中,兴起都是特斯拉、蔚小理这样的新势力,而传统燃油车,如国内的合资车企,哪怕快速转型新能源,依然败下阵来。

  养老行业,何尝不是如此?

  传统养老行业被养老机器人彻底颠覆,也就这三五年之间的事情。

  据相关数据,2022年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已达9.4万亿元,预计2035年将接近20万亿元。

  “刃辛机器人”认为,这一近20万亿远的巨大潜在市场,或将快速从传统养老行业中失去,绝大部分将被蓬勃发展的养老机器人产业“活活吞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何俊熹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