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蛇眼财经v
2025年,伴随着新旧动能转换进入深水区,数字化、智能化大潮汹涌而至,属于AI 2.0的新产业周期,已经揭开了序幕。DeepSeek以黑马之姿席卷国内外,以宇树科技为代表的机器人惊艳全球,一个属于中国人的科技盛世已经到来。
处在这样一个新时代的关口,如何顺势而为、卡位战略机会,就显得尤其重要。对于百融云创这样几经辗转的公司而言,卡位AI转型已经成为了解决当前,以及历史“遗留问题”的关键抉择。
从SaaS到AI的转型困局
百融云创的崛起与互联网金融的爆发式增长密不可分。2014年,创始人张韶峰以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背景和IBM研发经验为底色,创立该公司,初期通过SaaS模式为银行提供信用卡资信评估服务,迅速成为金融科技公司中的佼佼者。随着P2P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百融云创将业务拓展至助贷领域,与“钱来也”“榕树贷款”等平台合作,通过数据分析服务为金融机构匹配借款人,成为P2P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
然而,2019年P2P行业全面清退,百融云创的营收在2020年同比下滑近10%,首次尝到行业剧变的苦果。此后,公司转向以“BaaS(Banking as a Service)”为核心的助贷业务,通过智能营销和运营服务为金融机构导流,但困局很快再次显现。
首先,百融云创的BaaS业务,虽然仍保持着同比增长,但增速已经大为放缓。根据百融云创发布的财报数据来看,2024年上半年BaaS服务收入达9亿元,占总营收近70%,但增速放缓至11%。分具体的部门来看,2024年上半年百融云创的BaaS金融行业云,实现5.8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92亿元,同比增长了20%;而BaaS保险行业云,则实现了3.1亿元,同比减少了3%。
百融云创财报提到,目前其BaaS业务已经成功应用于银行,并且在扩大规模。其中,银行类的客户实现了明显增长;在小微企业运营领域,其BaaS业务同样发展迅速,收入实现了47%的同比增长;在财富管理方面,百融云创也实现了收入和客户的双增长。但百融云创没有在财报中提及的是,2023年还出现在财报目录中的“精准营销”已经消失不见,新转型的BaaS业务,仍然充斥着“助贷”的影子。
其次,百融云创的MaaS业务,目前的表现也不亮眼。财报显示,百融云创的MaaS业务,2024年上半年实现了同比下滑2%,较上年同期的4.3亿元,下降到了2024年同期的4.2亿元。尽管百融云创在财报表述中认为,MaaS业务经历了逐步恢复的过程,其业务领域也实现了向电商、人力等诸多领域的拓展,为应对行业风险扩大优势奠定了好的基础。但深度融合的金融“助贷”影子,仍在这个新业务上时时隐现。
综合来看,从SaaS转型助贷再到AI转型,百融云创面临的历史包袱仍然沉重。
盈利骤降的三重门
2024年上半年,百融云创营收13.2亿元,同比增长6.3%,但净利润同比暴跌32%,连续三年的高速增长戛然而止。这一颓势背后,是成本失控、监管高压与市场逻辑重构的三重绞杀,其也从折射出金融科技行业从野蛮生长到规范整顿的阵痛。
其一,是成本失控与模式缺陷带来的隐患逐渐凸显。百融云创长期采用“重营销、轻技术”策略,2024年上半年营销费用达5.1亿元,是研发费用的2.2倍。这种模式在流量红利期尚可维持,但随着金融机构对流量转化效率要求提升,单纯导流服务的价值大幅缩水。例如,其合作机构多为中小城商行,客单价低且留存率不足96%。更严峻的是,金融机构正加速布局自营线上信贷业务,2024年头部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获客占比已超60%,直接挤压百融云创的BaaS服务空间。
其二,监管高压与历史遗留问题,使其面临较大的合规压力。金融助贷涉及大量敏感数据,百融云创旗下“榕树贷款”多次因“暴力催收”“未经授权收集个人信息”等问题被监管部门点名。2021年《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数据获取成本飙升,合规风险成为悬在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例如,2021年网信办通报的48款违规网贷APP中,榕树贷款赫然在列。此外,高利率、砍头息等历史遗留问题仍引发用户投诉,黑猫投诉平台上相关投诉超5000条,涉及“变相收取担保费”“暴力催收”等指控。尽管百融云创声称“不直接放贷”,但作为助贷平台,其对合作机构的约束力存疑,品牌声誉持续受损。
其三. 市场逻辑重构下的竞争劣势。随着金融科技监管趋严,银行等金融机构加速布局自营线上信贷业务,减少对第三方助贷平台的依赖。同时,生成式AI技术的普及使金融机构能自主构建风控模型,进一步削弱百融云创技术输出的价值。例如,头部银行已通过AI技术实现信贷审批自动化,降低对外部服务商的依赖。
相关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头部银行信用卡数字化获客占比超60%,直接挤压百融云创的BaaS服务空间。百融云创虽推出多模态大模型“BR-LLM”,但BaaS服务收入增速放缓背后暴露的问题仍然值得警惕。基于上述种种因素分析,当前百融云创的转型之路并不顺利,甚至时时面临掣肘。
AI技术赋能下的生死博弈
2024年,百融云创的年度总结会以“烧不死的鸟是凤凰”为主题,高调展示其AI技术矩阵:多模态大模型BR-LLM支持27种语言、40毫秒超高速响应,日均处理8500万通电话等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财报净利润暴跌32%,其连续三年盈利的神话终结。一边是“技术狂欢”,另一边是“业绩寒冬”,折射出的百融云创在AI浪潮中的生死博弈。
首先,从“模型搬运工”到“智能体生态”,百融云创加速了对AI应用的垂直深耕。百融云创的AI转型始于2018年,但真正的破局始于2024年。当同行仍在卖力兜售决策式AI模型时,它已推出生成式AI加持的“智能体工厂”——通过共享记忆系统和多智能体协作,实现信贷审批、保险营销等场景的自动化流程。
2024年,公司推出多模态大模型“BR-LLM”和智能语音交互平台VoiceGPT,支持27种语言、40毫秒超高速响应,日均处理8500万通电话。通过“智能体工厂”Cybotstar Agent Builder,金融机构可快速搭建信贷审批、保险营销等场景的自动化流程,提升运营效率50%以上。2024年上半年,MaaS业务客户留存率回升至96%,部分零售电商客户(如淘宝、天猫)开始采用其数据分析服务。
从金融到教育、医疗等诸多领域的多点开花,推动了百融云创的全行业、全场景融合速度。比如,百融云创计划以“一纵一横”战略破局:纵向深耕金融AI,横向拓展教育、医疗、智慧城市等非金融领域。例如,在教育行业,其AI模型可分析学生行为数据,辅助机构定制个性化课程;在医疗领域,结合隐私计算技术为医院提供匿名化患者数据分析服务。
当然,跨行业拓展也面临两大现实壁垒:第一是数据孤岛,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数据非结构化程度高,需投入海量清洗成本;第二,是场景适配,金融风控逻辑与教育、医疗需求差异巨大,例如医疗AI需兼顾伦理与合规。
从“职能公司”向“智能体公司”的转型,或将对现有组织文化等各方面产生较大冲击。2024年,百融云创启动“斜线式”晋升路径,打破传统部门墙。例如,合同审核团队与AI研发团队合并,形成“需求-开发-落地”闭环,效率提升显著。
但这场变革暗藏风险:第一是文化冲突:技术团队追求“极致性能”,业务团队强调“快速变现”,如何平衡创新与商业化?第二是人才焦虑:生成式AI、多模态交互等领域顶尖人才稀缺,公司研发费用率已达17.11%,持续高投入能否持续?这些都将是未知之数。
结语:在行业寒冬中寻找春意
百融云创从P2P到助贷,从数据驱动到AI赋能,其转型之路既是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也是行业升级的缩影。尽管短期利润承压,但若能在技术研发、合规管理、场景创新上持续突破,百融云创或能从“金融助贷服务商”蜕变为“产业数智化基础设施提供商”,在下一个十年重焕生机。
正如其2024年年度主题“烧不死的鸟是凤凰”所寓意的,唯有涅槃重生,方能在金融科技的风云变幻中找到新坐标。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