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暴击!4家上市公司、3家IPO企业“哭晕”在厕所

市场资讯
16 Mar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野马财经

  网友神评论:这辈子走不完的路,永远是商家的套路。

  当资本市场的镁光灯与3•15的探照灯相撞,一场“现形记”正在上演——有的企业连夜排队道歉,有的公司火速下架商品,更有企业或将IPO受阻。

  2025年这场“商业照妖镜”不仅让消费者血压飙升,更让上市公司和准IPO军团破防。

  从母婴用品黑作坊里徒手翻新的“二等品”纸尿裤,到“维修刺客”APP上开个水龙头收费100元的离谱账单;从短视频平台偷走用户数据的“信息黑洞”,到手机抽奖公司单日狂揽20亿流水的敛财魔法……

  如今这些企业已然“中弹”,那么它们的“伤情”究竟如何呢?

  卫生巾、纸尿裤成“垃圾再造”?

  自由点、全棉时代母公司收关注函

  今年的3•15晚会开场即放大招,一上来就直击卫生用品行业的惊人黑幕。

  当消费者在电商平台抢购卫生巾时,或许不会想到,这些本该守护健康的“小卫士”,有些竟是从工业垃圾堆里分拣出的残次品。

  据3•15晚会披露,济宁市梁山县的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以废品回收为名,从部分公司收购本应销毁的卫生巾、纸尿裤残次品,分拣后通过电商平台翻新销售,甚至将剩余废料加工成原材料回流生产企业,形成“残次品-翻新-再生产”的闭环。

  该公司负责人刘总透露,他以260元-1400元一吨的价格收购了正规企业原本应该销毁的不合格产品,再挑出形状完整,且没有明显污渍和破损的“二等品”。在工业垃圾中挑选后翻新的卫生巾,能在市场上倒卖到七八千元一吨。计算可知,利润率超470%。

  这里提到的“二等品”,是指质量逊于一等品的产品。按照行业规范,正规的一次性卫生用品厂家需要对生产线上淘汰的残次品、下脚料等生产垃圾,都要进行切碎处理,才能够流出企业。

  也就是说,这些本该被切碎销毁的残次品,如今经简单分拣后,摇身一变成了电商平台上的“合格品”。

  公司负责人刘总还直言不讳道,他能做成这种生意,关键在于打通了企业内部的关系。“国内的市场,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和我这儿挂着钩”。

  从暗访视频中不难看出,自由点、EMXEE嫚熙、中亿孕婴、麦酷酷、好之、米菲、Babycare、全棉时代、苏菲等多家知名母婴品牌的残次料,均被梁山希希纸制品有限公司翻新售卖。

  图源:罐头图库

  此消息一经传出,舆论哗然,在央视财经的微博评论区,有网友诉苦“我就是用了全棉时代的卫生巾后,得了严重的妇科病”,还有网友指责“成人卫生巾也就罢了,纸尿裤都是婴儿在用!不良商家真是无孔不入”。

  晚会播出当晚,抖音平台上“自由点”“嫚熙”“Babycare”等品牌的直播间相继停播,停播时间在20时至20时40分之间。

  济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发布信息显示,在央视“3・15”晚会曝光后,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公安等多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第一时间前往涉事企业现场,依法查封企业并控制企业负责人。

  此事件涉及多家知名上市公司,包括“自由点”母公司百亚股份(003006.SZ),“全棉时代”母公司稳健医疗(300888.SZ)等。

  图源:罐头图库

  随后,自由点、嫚熙均声明,公司已成立专项调查组进行全面调查并将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全棉时代强调与涉事企业无合作,从未授权供货,承诺在售产品均符合国标。苏菲声明称晚会曝光的产品包装2022年已停用,非其生产并将配合打假。

  3月16日早间,百亚股份、稳健医疗均收到深交所下发的关注函。

  百亚股份股吧中,也有股民提到,“至少一个跌停”“缺德,加绿色了(股票价格下跌)”。

  图源:股吧截图

  除了上市企业,正在冲刺IPO的企业也受到波及。

  母婴品牌Babycare背后的杭州白贝壳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23年9月7日,公司就与中金公司(601995.SH)签署辅导协议,正式启动A股IPO进程,预计筹集资金3-5亿美元。

  作为面向中高端市场的母婴品牌,Babycare凭借高颜值、多类目的产品特点,短短几年便在线上跻身母婴产品头部行列。然而,一年多过去了,其IPO进程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此次卫生用品行业黑幕事件,无疑让其上市之路更加坎坷。

  “义乌富豪”的“中国内衣第一股”中枪!

  公司市值已下跌近7成

  除卫生巾、纸尿裤等卫生用品,那些号称“EO灭菌、不用洗直接穿”“抑菌率高达99%”,被视作出差旅行新宠的一次性内裤,实则也藏着大猫腻。

  央视记者对商丘市多家服饰加工企业展开调查。发现产品包装标注面料为“棉”,实际却是“涤”,部分型号直接标注“纯棉”,存在严重“货不对板”现象。

  其中涉事企业上梦阳服饰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徒手制作内裤,垃圾杂物与布料混放,装满内裤的编织袋凌乱摆放。车间内,工人用喷枪往内裤喷“枪水”,这是一种气味刺鼻、不可直接触碰的强力速干去污剂。

  另一家涉事企业健芝初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同样存在问题。该公司工作人员称,公司承接“初医生”“贝姿妍”“浪莎”等产品代加工,为控制成本,部分产品不杀菌消毒。

  其中,“浪莎”品牌背后是“中国内衣第一股”浪莎集团(1998.HK)。浪莎集团是一家港股主板上市公司,被誉为“中国内衣第一股”。曾经,浪莎的袜子销量一度占到全国总销量1/3,生产超10亿双袜子。

  对于此次被3·15晚会点名,据《济南日报》旗下新媒体“新黄河”报道称,浪莎集团董事长翁荣金当晚回应道,我刚看了3·15晚会,正忙着查这事,仔细调查一下这家企业到底有没有代加工浪莎一次性内裤。

  另外,浪莎官方旗舰店三款一次性内裤产品均已下架,其中一款曾宣称适用于孕妇,面对消费者对下架原因的询问,客服未作回应。

  3月16日,浪莎股份收到上海证券交易所下发的《关于四川浪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媒体报道相关事项的监管工作函》,要求公司核实媒体报道内容,说明是否存在相关情况及是否涉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图源:公告

  同一天下午,浪莎官方微博发布声明:浪莎及其母公司四川浪莎控股、浪莎控股集团、浪莎针织有限公司,与涉事企业从未有业务合作、品牌授权或产品生产关系。目前公司已启动法律程序维权,坚决打击侵权行为。

  图源:公告

  评论区有网友喊话,声明谁不会发?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才是王道。

  图源:微博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浪莎2023年年报可知,公司的8成产量来自于代工厂。2023年,公司所有产品生产量共计2412.12万套,其中自产量仅351.06万套,占比14.55%;贴牌产量则高达2061.06万套,占比85.45%。

  这种模式推动公司业绩上涨。2024年前三季度,浪莎集团实现营收2.36亿元,同比增长2.8%;净利润1553.48万元,同比增长41.04%。

  早在2016年,浪莎股份最高点52.7元/股,总市值超过50亿元。然而截至2025年3月16日,浪莎股份的股价报收于16元/股,市值达15.55亿元,市值已缩水69%。

  其背后董事长翁荣金在2021年还曾凭借22亿的身家,登上义乌的富豪榜单。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29.3万家内衣裤相关企业。从地域分布上看,广东、浙江、山东三地内衣裤相关企业数量最多,分别拥有5.4万余家、2.4万余家和2万余家。

  天眼查天眼风险显示,从事内衣裤相关的业务企业中,1.29%的相关企业曾出现法律诉讼,19.54%的相关企业曾出现经营异常,0.93%的相关企业曾出现行政处罚。

  “啄木鸟”变“吸血鸟”?

  冲刺IPO的“维修刺客”三次声明

  在这届3・15晚会的舞台上,一张“老面孔”再次闯入大众视野。曾以“除了感情不修,啥都修”广告语成功出圈的“啄木鸟维修”,如今属实伤了不少消费者的感情。

  作为一站式数字化家庭维修服务企业,啄木鸟维修的业务版图不可谓不广,目前已覆盖300多个城市。从家电维修、清洗、安装,到水电维修、管道疏通、开锁换锁、防水补漏等,其服务范畴几乎涵盖了家庭维修的方方面面。据官网介绍,该平台是国内最大的直营家庭维保服务平台。

  但光鲜背后,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16日,啄木鸟累计收到3307条投诉,主要涉及费用纠纷等情况。

  3・15晚会更是撕开了啄木鸟维修的“遮羞布”。

  据央视财经报道,啄木鸟培训经理表示,上门维修人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想尽办法在服务过程中提高收费。如果客户嫌贵,就可以表演一出“双簧戏”给顾客看。

  公司的黄师傅为客户更换洗衣机电机,这一单收客户659元,换下来的电机卖了60元,而成本只有购买塑料电机的91元。后续上门维修中,更多“套路”曝光:客户因水龙头未打开致洗衣机无法进水,师傅上门打开水龙头收费超100元;燃气灶因电池帽未取无法打火,师傅更换约20元的点火器并拿掉电池帽,收费250多元。

  工人敢漫天要价,离不开平台在背后的“纵容”。线上平台本质上做的是中介生意,将维修工对接给有需求的用户,然后从交易额中抽取提成。显然,工人的成交额越高,平台拿到的抽成也就越多。

  黄师傅提到,在啄木鸟只能拿到四成回报,平台拿六成,想多赚钱只能靠换东西。由于维修平台掌握着客源渠道,占绝对的主导地位,没有平台,师傅们几乎接不到维修单。

  “3·15晚会”曝光之后,啄木鸟在微博连发三条声明。先是于3月15日晚21点25分发承认是啄木鸟家庭维修平台的完全责任,啄木鸟家庭维修高度重视用户的投诉与反馈,接到报道后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调查组,将对报道情况进行彻查。彻查完成后我们将第一时间宣布彻查的结果。

  2个多小时后,公司再次声明,放弃公关,接受阳光下的检验,每天公开一项整改进展,所有评论区全面开放。

  图源:微博

  然而,网友并不买账。“说的倒是好听”这条评论点赞量达3970。

  图源:微博

  知名自媒体人、多家上市公司公关顾问王冠雄更是直言,“放弃公关”实则是“加戏公关”,这是在侮辱围观群众的智商,说严重了就是污名化公关行业。

  图源:微信朋友圈

  也有业内公关人士质疑道,这种所谓的“声明”对实质性赔偿只字不提,却甩锅给公关,杀个公关部祭个天,就能掩盖公司治理问题吗?

  3月16日下午4点左右,啄木鸟发布第三次声明,就具体的整改措施,进行了详细披露。

  图源:微博

  事实上,这并非啄木鸟首次被曝光。2023年“3・15”期间,“上游新闻”等媒体就报道过类似问题;2024年湖北经视“315我们在行动”节目首个曝光的就是啄木鸟,问题集中在“小病大修、收费不透明、价格虚高、质保困难”;2025年3月14日,《海峡都市报》也报道了其收费乱象。

  在深陷舆论风波的同时,啄木鸟还在推进IPO。2024年10月24日,啄木鸟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上市,这是其2024年1月29日首次递表失效后的再次尝试。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啄木鸟维修”平均月度活跃工程师达2.7万人。截止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累计服务约1550万用户、完成约1730万个订单。

  2021-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啄木鸟维修营收分别为4亿元、5.95亿元、10.1亿元、6.2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343.1万元、620.4万元、4887万元、3888.1万元。

  公司共经历4轮融资,目前的股东中,58同城、雷军的小米系均现身其中。截至IPO前最后一轮融资,啄木鸟维修投前估值15亿元。

  实际上,家庭维修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及管理系统,属于“非标”行业。早在2019年起,央视3·15晚会就曾多次曝光家庭维修售后行业乱象。

  “家庭维修行业难以标准化的原因主要包括服务内容多样性、技术复杂性和信息不对称等。不同家电的维修需求各不相同,难以统一标准;同时,维修技术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也增加了标准化的难度。此外,消费者与维修工程师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容易导致价格不透明和乱收费现象。”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

  深陷数据窃取风波

  土巴兔五冲IPO失败

  当消费者在短视频平台吐槽“装修踩雷”时,可能不会想到这条评论正被大数据爬虫捕获,连同手机号、微信账号被打包卖给目标企业。

  据“3•15节目”报道,云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说,他们的获客软件能够将商家想要的关键词设为标签,软件会自动在选择的短视频平台上扫描评论区,一旦发现与标签词相关的评论,就会强行抓取这个用户的电话、微信账号等信息。

  深陷数据窃取漩涡的,不只是云企科技。绿信科技、企腾网络、智优擎网络科技等公司,同样牵涉其中。

  绿信科技技术人员坦言,其软件运用爬虫技术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企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火眼云”获客软件,更是“神通广大”。

  其工作人员称,土巴兔、拜博口腔、美莱医美等知名企业,已购入“火眼云”。它不仅能锁定企业公众号关注者、微信群成员,就连阅读、转发过公众号文章用户的手机号,也会被窃取。

  土巴兔于2008年7月在深圳成立,以互联网家装平台业务为核心,借助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连接业主和家装企业。

  不过,针对被报道与火眼云合作,土巴兔官方回应称:经核实,确曾与该公司旗下的关联公司有过商务洽谈,在洽谈期间,我方严格遵循内部合规审查流程,要求对方提供完整资质文件及合规证明,后续双方最终未达成实质性合作。

  图源:罐头图库

  这些年,土巴兔一心冲刺IPO。自2018年起,5次尝试均失败。2021年转战创业板,2022年因财务资料过期中止审核,只能无奈撤回申请。

  回顾2019-2021年,土巴兔营业收入分别为6.8亿、6.15亿、6.55亿,净利润分别为7967.90万、8659.75万、7032.95万。

  作为互联网家装平台,土巴兔在互联网营销上投入巨大。2019-2021年,公司销售费用分别为3.94亿、3.45亿、4亿,占营业收入比重依次为57.9%、56.05%、61.12%。其中,流量获客费分别为2.06亿、2.15亿、2.4亿,占收入比重依次为30.31%、35%、36.66%。

  另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土巴兔共涉及727余宗司法案件,其中88.86%的案件身份为被告,超过21.73%的司法案件系装饰装修合同纠纷。

  90后掌舵的兑吧集团:

  “1天20亿元”背后的“抽奖”生意

  在3・15晚会的聚光灯下,兑吧集团(1753.HK)卷入手机抽奖骗局。

  生活中,消费者在停车扫码缴费、开发票、拆快递时,常遇“幸运弹窗”。看似幸运抽奖,实则是消费陷阱。

  据“3•15栏目”报道,央视记者在“诺诺网”开发票,提交信息后,页面自动跳转到“大转盘”游戏。点击抽奖,显示中了“200元话费券”。可当完成购买流程后,却发现话费并未到账,话费券也不见踪影。

  客服称,优惠券由10张充200元减10元券、20张充100元减5元券组成,要花15个月、充值4000元才能用完。也就是说,要将这些优惠券全部用完,消费者需充值4000元话费,折扣率仅5%,并且按使用规则,最快也得15个月才能消耗完。

  图源:央视财经

  这套广告推广出自兑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之手,其控股方兑吧网络科技负责人称,这是他们公司目前获利最高的业务。“投100万元当天回150万元,这几个板块的业务客户,已经接近于疯狂。”

  然而,话费券使用周期长,多数人领取一两个月后就遗忘。商家正是利用这种遗忘和疏忽,抓住海量“沉默用户”的空子,悄然敛财。

  兑吧诱导广告场景广泛。停车场扫码付费,页面显示送视频会员,点击要付19.9元,次月还自动扣费。白酒推广也类似,原价63元/箱的白酒,包装后宣称价值4700多元,最后以398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

  另一家互动广告公司诺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毫不避讳地承认,200元话费券、自动续费以及白酒推广,这类业务本质上就带着诱导属性,甚至还有欺诈嫌疑,“基本上一天的流水在20亿元左右。”他还表示,“315晚会一曝光,里面门门道道被人家剖析清楚了,那不就完了,以后还咋跑?

  对此,有网友在微博的相关动态下评论,“这辈子走不完的路永远是商家的套路”。

  经济学家余丰慧表示,“手机抽奖套路” 这类常见网络欺诈手段长期存在且屡屡得逞,原因有三。其一,法律法规跟不上互联网技术发展,新型消费模式存在监管空白,让不良商家有机可乘。其二,消费者教育不足,很多人缺乏法律知识与风险意识,无法判断抽奖真假,权益受损时也不知如何维权 。此外,由于网络空间广阔且变化迅速,监管部门很难做到全方位覆盖,这也为违法活动提供了生存土壤。

  3月16日凌晨,兑吧发布致歉声明,称公司第一时间启动内部应急响应机制,成立专项小组,配合政府执法部门开展核查处置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兑吧集团官网显示,其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执行董事为陈晓亮。这位来自安徽怀宁的90后年轻人,在2014年创立了兑吧。

  2019年5月,兑吧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业务涵盖用户运营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业务、互动式效果广告业务及其他业务。上市后,兑吧市值一度突破66亿港元,2019年实现营收11.37亿元,净利润2.05亿元,彼时被誉为“用户运营赛道黑马”,发展势头迅猛。

  据兑吧发布的2024年半年报,兑吧集团实现营收4.58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7.08亿元减少35.3%,主要原因在于行业增长疲软。公司互联网广告业务收入从2023年上半年的6.17亿元减少至2024年上半年的3.18亿元。

  利润方面,同期兑吧亏损约1907.8万元,与2023年同期盈利2208.4万元形成鲜明对比。截至2025年3月12日收盘,兑吧报收0.24港元/股,较发行价已跌去超95%。

  曾经的辉煌不再,如今深陷骗局风波与业绩困境的兑吧,未来之路或许充满挑战。

  余丰慧进一步表示,涉事企业的品牌获将声誉受损,或使合作伙伴重审合作。商业环境重诚信,负面消息易致合作动摇。此外,消费者信任降低,一旦生疑就会选择其他品牌,削减企业市场份额与收入。上市公司会受此影响,股价也将大幅波动。

  从“连夜道歉”看,被曝光企业的反应堪称“闪电速度”。但当科技沦为敛财工具,当资本游戏碾压消费信任,谁来为“智商税”买单?是时候给部分企业敲响警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你对这次的3•15晚会有何看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杨红卜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