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四年时间,股价从颠峰掉至谷底……
3月12日,好未来(TAL)股价下跌0.61%,报收于13.01美元。距离2021年2月16日,盘中股价创下90.96美元的历史新高,跌幅约86%,直接被“踝斩”了。
据了解,从2003年创立到如今,好未来走过了辉煌与坎坷交织的道路。
从最初的学而思奥数培训班起步,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创新的教学模式,迅速在全国扩张,成为教育行业的巨头,并成功在纽交所上市,书写了资本市场的传奇。
但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好未来市值大幅缩水,业务遭受重创,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与转型。
在经历了阵痛与挑战后,好未来逐渐在素质教育、学习机等新领域找到了发展方向,实现了业绩的反弹,营收从2022年触底的71亿元,爬升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118亿元。
但并非一帆风顺,好未来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以及合规经营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与争议,转型之路上的好未来,依旧挑战重重。
好未来还会有好的未来么?
从奥数小班到教育巨擘
2003年,非典疫情的阴霾笼罩北京,北大研究生张邦鑫在校园宿舍里开启了一段传奇创业之旅。
彼时,中国基础教育市场正经历剧烈变革:公立学校减负政策推行,但升学竞争压力不减反增,家长对优质校外培训的需求暗流涌动。
张邦鑫以“奥数”为突破口,凭借自身数学竞赛辅导经验,创办“学而思”培训班,最初仅租用海淀区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办公室,却以“小班教学+培优教育”的精准定位迅速打开市场。
首批学员通过口口相传,半年内便吸引超千名学生报名,首年营收突破百万,为日后扩张奠定根基。
“分层教学”与“质量优先”的初期战略,成为学而思早期突围的关键。
不同于传统补习机构的“填鸭式”教学,张邦鑫首创“入学测试分层”模式,根据学生能力分班,并设置动态淘汰机制。
这一策略精准切中家长对差异化教育的需求,同时保障了教学效果的可视化。
为强化师资壁垒,学而思以高于行业30%的薪资吸引清北毕业生,并建立“中央教研院”统一打磨课程体系。
2007年,学而思走出北京,在上海、广州等地开设分校,两年内覆盖全国15个城市,学生规模突破10万。
此时,其营收结构已形成“线下小班课+教材出版”双轮驱动,毛利率高达60%,远超同期新东方等竞争对手。
2010年10月20日,学而思以股票代码“TAL”登陆纽交所,成为首家在美上市的中小学教育机构。此次IPO融资1.2亿美元,首日股价暴涨50%,市值突破13亿美元。
股价暴涨的背后,是招股书披露的亮眼数据。
2007-2009年,学而思营收复合增长率达101%,净利润率稳定在20%以上。上市不仅是资本的胜利,更标志着中国教培行业从分散走向集约化运营。
营收恢复至120亿关口
在一片大好的未来中,好未来渡过了教培行业的“黄金十年”。
但好景没能延续到下一个十年。2018年至2024年间,好未来的财务曲线犹如过山车,既有K12教培黄金期的巅峰,亦有“双减”引发的断崖式下跌,最终在AI硬件驱动下走出深V反弹,折射出教育科技转型的复杂历程。
2018-2020年,在“双减”政策出台前的黄金时代,好未来作为中国K12学科培训领域的绝对龙头,凭借学而思品牌实现高速扩张。
好未来的市值一度突破500亿美元,营收年均增速超过40%,线下教学点遍布全国,学科辅导业务贡献超八成收入。
然而,过度依赖学科培训的商业模式也为后续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2021年“双减”政策重击教培行业,被迫剥离核心学科培训业务。
转型后的业务结构分为三大板块:素质教育(学习服务)、学习机(内容解决方案)及教育技术服务。
面对这样的转型,市场只能用脚投票,引发“踩踏式”抛售,导致股价跌至冰点。于2022年3月15日,好未来股价创下盘中1.6美元的历史低点,较一年多前90.96美元,跌幅超98%。
期间的财务表现惨淡:2022财年长期正价课入学人次从2021财年的1880万暴跌至240万,客单价虽提升至2473元/人,但收入规模大幅萎缩,全年亏损持续。
好在,2023财年成为关键转折点。
通过聚焦素质教育与学习机产品线,好未来在2023年二季度实现转型后首次单季盈利。前三季度净收入10.61亿美元,同比增长41.3%,净亏损收窄至3108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67.7%。
其中,学习机销量在2023年三季度达到15万台,推动内容解决方案收入同比翻倍。
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好未来的营收恢复到了118亿元,较2022年营收触底的71亿元,增长了66%。
但围绕学而思学习机的硬件缺陷,以及消费者与售后的拉锯,引发的争议依旧不绝于耳。
学而思学习机自2022年上市以来,凭借“AI精准学”概念迅速打开市场,但伴随销量激增,产品质量与售后服务问题集中爆发,成为用户投诉的重灾区。
截至2025年3月,黑猫投诉平台,共有8427条投诉包含“学而思”。
《产业资本》归纳发现,围绕学而思学习机投诉主要集中在质量问题及售后服务不满,如屏幕横线脱离主机、摄像头故障,未使用未拆封的学习机退货要求收取高额折旧费,拒绝全额退款。
同时,学而思学习机还涉及虚假宣传,如“9重护眼认证只有5重认证”,在AI批改作业时识别不出错别字,以及给出超纲答案或答非所问等问题突出。
“擦边”经营被罚超40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好未来在严监管下“另辟蹊径”,却遭到监管部门重罚。
自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教育部多次强调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培训。然而,好未来仍通过课程拆分、概念替换等方式规避监管。
近年来,好未来旗下机构频遭行政处罚,2021年至2024年间累计罚款超400万元,涉及超范围办学、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违规出版四大类违规行为,暴露出激进扩张期遗留的合规管理体系缺陷。
以学而思超范围办学为例,地方分校采用“擦边球”策略。
2024年12月,据广州市教育局披露,2月至6月期间,广州市天河区学而思素养培训中心有限公司在仅持有“语言能力、艺术、体育、科技等素质教育类培训”办学许可的情况下,将奥数课程包装为“逻辑思维训练”、英语课程更名为“国际文化理解”,实际教学内容仍与升学考试高度挂钩,属于典型的学科类培训。
调查指出,此类课程通过名称与内容的“脱敏化”处理,掩盖其以提分、应试为导向的本质,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二条关于“擅自变更办学类别或层次”的规定。
广州市教育局依据《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对涉事机构作出警告并处没收违法所得118.3万元的行政处罚,明确要求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开展隐形变异学科培训。
公开资料显示,该机构第二层控股股东为美股上市公司好未来(NYSE)通过VIE架构控制的实体,此次处罚引发市场对教培行业合规风险的关注。
不仅如此,学而思还涉嫌价格欺诈,以及违规的师资包装。
据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披露,2021年5月,杭州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学而思实施虚假宣传和价格欺诈违法行为,处以顶格罚款250万元。
学而思在销售“学而思培优初中数学暑期培训班”课程时,公开宣传“本地化老师,师资8成以上毕业于985、211高校”。经核查,该公司全职教师人数为77名,其中毕业于985、211院校的人数为56名,占比为72.73%。与该公司宣传的“师资8成以上毕业985、211高校”不符。
同时,学而思宣传“郭妈妈(北京家长):学而思培优最强大的地方,就是允许家长旁听,随时退费、调班,家长很放心”“罗爸爸(上海家长):学而思培优的硬件开发很科学,真的特别棒”“吴妈妈(广州家长):很感谢学而思培优每一位优秀的老师,你们是孩子坚实的臂膀”等内容。
经查实,上述宣传内容无证据表明其真实性。上述行为属于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
学而思在销售“学而思培优初中数学暑期培训班”课程时,标示“3600,4800”。经查实,该公司标示的划线价未标明准确含义,标示的划线价格未实际销售过,也无法提供真实依据。
以上行为构成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第(四)项的规定。
从上述处罚情况看,作为曾经教培行业巨头的好未来,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以及合规经营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与争议。
显然,挣扎于夹缝中的好未来,能否真正的转型成功,仍需时间的检验。对此,《产业资本》将持续给予关注。
(本文基于公开数据与资料分析,尚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文章来源:产业资本)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