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拦在霸王茶姬赴美路上

蓝鲸财经
20 Mar

作者丨新熵 茯神

2025年,大概率会是新茶饮赛道IPO的最后窗口期。

先是古茗登陆港股敲钟破发,后是蜜雪冰城一夜突破千亿市值。更早分上市的奈雪、茶百道表现平平,如今还在排队的霸王茶姬、茶颜悦色、沪上阿姨蠢蠢欲动。

早在2023年7月,彭博社就报道过霸王茶姬正在谋求赴美上市,对此官方回复称“目前没有任何明确的IPO计划”;2024年底,曾任职过麦当劳中国CFO的黄鸿飞,火速加盟霸王茶姬担任CFO,想必就是为了加速海外上市以及业务布局的进程。

近期,从证监会备案信息来看,霸王茶姬已确定向纳斯达克或纽交所提交招股书。而其赴美之路上最大的不确定性,却可能来自隔壁咖啡赛道的当红明星瑞幸。

一方面,瑞幸曾在纳斯达克创造过国内企业从成立到上市的最快纪录,仅用了18个月;但也因数据造假丑闻破产重组,被扫入美股门槛极低的粉单市场。同样是来自中国的加盟式饮品故事,华尔街的投资者们如何摘掉瑞幸给戴上的有色眼镜,成了霸王茶姬可以预见的挑战。

另一方面,甩掉创始人包袱的瑞幸翻身得如此之快,在国内以酱香拿铁、九块九等创新策略,继续在咖啡赛道领跑;去年还切入霸王茶姬的业务腹地轻乳茶品类,“上午咖啡下午茶”正逐渐成为瑞幸主要受众写字楼白领的标配。

一场奶茶与咖啡的战争,似乎一触即发。

耳熟的商业传奇

霸王茶姬与瑞幸的故事,都要从八年前说起。

前者的创始人张俊杰,被外界耳熟能详的是爽文男主般的成长经历。10岁不幸父母去世,15岁一个人流浪在一家台湾品牌奶茶店打工,18岁前大字都不识几个,却在30岁左右的年纪,把一手创立的品牌霸王茶姬后来居上,硬生生送进新茶饮头部梯队。

同时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张俊杰在奶茶店打工勤恳努力,一路从店员做到店长、区域督导,最后更是担任了云南地区的运营负责人,可谓是深谙经营加盟制茶饮品牌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另外,有消息称张俊杰的妻子来自一个云南本地的茶叶世家。这或许为霸王茶姬坚持原叶茶品类,在供应链方面贡献了不小的助力。

2017年的时候,张俊杰在上海看到喜茶的爆火,却一眼发现了水果茶品类天生的弊端,那就是对上游原料供应质量以及价格的难以把控。

于是乎,有着云南物美价廉、稳定不绝的茶叶供应,他在昆明开出了第一家霸王茶姬,并抛弃奶茶常用的调制茶粉,改用真正茶叶泡制出茶汤后,再混合牛乳成品。

可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让张俊杰使出浑身解数,也只能迈出大本营半步。经过三年多的发展,霸王茶姬在全国范围内开出了200多家门店,且主要集中在云贵川等消费水平一般的西南地区,单店月销售额不足20万元。

虽然与彼时的头部品牌喜茶等相去甚远,但是除了张俊杰之外的其他合伙人,对年度GMV超过2亿、利润超过千万的霸王茶姬很是满意,纷纷提出套现退出或躺平分红的建议。

因为是平分股权的制度,导致没有绝对控制人,满脑子里充斥着“扩张”的张俊杰,甚至萌生出一人出走再单干一个品牌的计划。好在他的“白衣骑士”早期风投机构XVC逢时现身,不仅帮其回购了其他合伙人的股份,还一举替换掉过去的管理团队,重新确立了张俊杰的绝对核心地位。

一位新茶饮赛道投资人士对“新熵”评价称:“XVC的成立时间也就比霸王茶姬早了一年,已经是新茶饮赛道的后半场,就像两个赌性都很强的人碰到了一起。”

自从有了XVC以及后续复星、琮碧秋实等资本的支持,霸王茶姬仿佛一下子从慢车道拐进快车道。不仅把总部从昆明搬到了成都,2022年还开始进入浙江、江苏、广东等9个中东部省份,最终仅用2年时间便完成了近6500家门店的极速扩张,站在了赴美IPO的大门之前。

而瑞幸咖啡从2017年在北京创立伊始,就更像是一场资本参与策划的游戏。

快速造富的代价

快,是瑞幸和霸王茶姬留给外界的共同印象。

2006年进入中国市场的英国咖啡品牌Costa,运营发展至2016年也只开出了344家门店,而2017年成立的瑞幸咖啡,仅用了五个月时间就赶超了对手近10年的扩张之路。

瑞幸创始人陆正耀在创办神州租车时,跑通了用杠杆撬动资本,再快速烧钱扩张,最后上市高位套利的路径。瑞幸咖啡像是换了一个行业的翻版,从管理层到投资方,都与神州系脱不开关系。

一边疯狂开店扩张,另一边烧钱补贴用户,瑞幸咖啡碰瓷着星巴克涉嫌物业垄断,于2019年成功给纳斯达克兜售出一个“中国版星巴克”的故事,顺便刷新了拼多多曾创下的中概股IPO最快纪录。

然而,瑞幸“流血”上市后的首份财报,就难以掩盖亏损扩大的迹象,立刻引来美股市场专业做空机构的注意。2020年初,知名做空机构浑水发布了一份由匿名来源提供的做空报告,指控瑞幸咖啡存在财务造假行为;随后,另一家机构淡水也加入了做空行列。

报告内容非常专业扎实,采用了门店实地监控客流量和顾客小票单据收集等手段,结合瑞幸公开的经营成本、补贴规模进行交叉对比论证,很快逼迫瑞幸亲自承认了22亿的虚增收入。

造假丑闻导致股价暴跌,马上引发了瑞幸创始团队与资方的内讧。几经反转波折之后,陆正耀等管理层被踢出局,资方也用钱息事,保住了市场空间。

霸王茶姬由慢转快,也发生在资本介入之后。门店数量方面,2023年新增1930家,2024年新增超2500家;其中2023年的全年GMV达到108亿元,同比增长了734%,而那一年的行业平均增速只有44.3%。

“新熵”从一位经营多家奶茶品牌门店的加盟商处了解到,霸王茶姬最开始的单店回本周期确实快,大概只要半年,与早年的蜜雪冰城相当;不过自从加快了扩张节奏,前期投入和运营成本攀升,平均回本时间已经超过了一年以上。

公开的财务数据中,霸王茶姬约为60%的毛利率在行业中属于中上游水平,净利率在2023年却只有7.4%,其中品牌运营成本占比高达52.6%。追求速度的同时,就不可避免地粗放,低效的代价也不期而至。

新老神话之争

如果一切顺利,霸王茶姬将成为新茶饮IPO榜单上的第五名,但想要逃脱行业破发魔咒,并没有想象中的乐观。

当年,瑞幸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第四个交易日就迎来了破发,主要原因还是美国投资者更加青睐具有技术壁垒的科技公司,更何况门店还未开到大洋彼岸,二级市场也没办法直观感受消费者一侧的情绪。

霸王茶姬显然意识到了这块短板,首批北美门店计划于2025年春季落地洛杉矶和尔湾市。不过,经过测算包括加盟费和装修投入在内的单店前期投资,预计高达315万元人民币,人工和租金成本相比国内必然是只高不低。

▲图/小红书截图

另外,排除自身运营和决策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霸王茶姬还需要警惕外部市场竞争对手的迅速动作。比如以瑞幸为首的咖啡品牌,从2024开始便不断试水轻乳茶品类。

事实上,霸王茶姬当初在一众水果茶产品的白热化竞争中杀出,源于提出了“茶拿铁”概念。原叶茶与乳品的配方,正是借鉴了咖啡与牛奶的搭配。原叶茶含有更多的茶多酚和咖啡因,不仅代替了传统咖啡饮品的提神功效,相比水果茶热量更低更加健康。

既然奶茶可以跨界咖啡化,咖啡的奶茶化自然也没有门槛。

2024年8月,瑞幸在官宣刘亦菲成为全球代言人的第二天,悄然上线了名为轻轻茉莉的新款产品,从茉莉花茶、基底乳、牛奶等成分原料来看,与霸王茶姬的爆款单品“伯牙绝弦”十分类似。

而相比均价在16元左右的霸王茶姬,瑞幸在轻乳茶产品上延续了咖啡领域大获成功的“每周九块九”政策。瑞幸咖啡的高管也曾在朋友圈高调宣布称,轻轻茉莉是他们去年卖得最好的一个新品。

截至2024年末,花了四年时间翻身的瑞幸,已拥有了超两万家门店。据联合创始人、现任董事长兼CEO郭谨一透露,其中的1万家是2023年6月-2024年7月新开的。巧合的是,这与霸王茶姬的极速开店期高度重合。

含有纯正茅台的酱香拿铁、与《黑神话:悟空》联名的周边等破圈营销,一点点洗刷着“造假暴雷”的公众记忆。2023年的第二季度,瑞幸还在营收规模上第一次超过了星巴克的中国区业务,如今在美股粉单市场上也成为热门标的,股价超越当初的发行价不少,未来有望重返纳斯达克。

张俊杰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霸王茶姬要做“东方的星巴克”。虽然其他新茶饮前辈如奈雪,也曾喊出过类似的口号,但真正能够让星巴克感到紧张的,还是瑞幸、库迪等低价咖啡品牌。2024财年的数据显示,星巴克中国不惜下沉,用同店销售额与平均客单价均下降了8%,才换来了同店交易量持平。

也许,霸王茶姬VS星巴克和瑞幸VS星巴克,这两场较量已经不再是竞争的终点;霸王茶姬与瑞幸在美股上的正面对决,才是决定“中国版星巴克”头衔花落谁家的终极一战。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