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20多所高校公布2025年本科扩招计划。根据教育主管部门计划,在去年扩招1.6万人基础上,今年“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规模达2万人。按国内147所“双一流”高校算,平均每校扩招约136人。纵观已经“官宣”的“双一流”高校,2025年本科扩招计划普通增加100至150人,最多的增加了500人。此次扩招并非单纯增加招生名额,而是立足本校的强势、特色专业扩容。比如,北京大学今年增加150个本科招生名额,结合学校规划发展方向,依托元培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工学院以及临床医学专业进行培养。那么,上海地区的“双一流”大学有什么扩招计划?这些一流高校的优质本科扩容,透露出什么信号?背后又有哪些考量?种种问题,给出解析。
【一问:上海“双一流”怎么扩招】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表示,按“文科做精、理科做尖、工科做强、医科做新、交叉做活”的方针,实现本科招生人数文、理、医、新工科、交叉学科各占20%。下一步,存量只减不增,本科招生增量全部投放交叉领域。他接受采访时对外透露,复旦人文社科背景的培养项目将在内涵和模式有很大的转型升级。传统文科的招生数量有适度调整,同时大大增加“新文科”培养项目和名额投放,文科与理工医学科交叉的双学士学位规模占2025级招生人数的12.4%。可以说,“新文科”占了学校交叉门类的“半壁江山”。“我们希望通过文理交叉、文工结合、文医融通,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小步快跑”,持续稳步扩大本科招生规模,主要集中在国家最紧缺的前沿学科。2025年,交大明确继续增加150名本科招生名额,重点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扩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新能源等学科领域的招生规模。此外,以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抓手,上海交大将加快传统学科专业转型升级。学校新设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首批立项涵盖海洋智能无人技术、航空航天工程(智能飞行器技术方向)、智能医学工程、智慧能源工程、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方向的9个AI+专业,培养人工智能复合型科技领军人才和具备底层创新能力的学科交叉型人才。
在文理见长的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院招生办公室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透露,2025年华东师大增加本科招生计划100人,全部用于理工科专业招生,“以此对接国家需求,按需求导向调整招生专业。”这一人数,相较于该校2024年3740人的招生计划,同比增幅约2.67%。记者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悉,上外2025年普通本科招生总规模将扩大2%-3%。学校紧密对接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今年在保持文科类专业招生规模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增加理工类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培养更多有上外特色的文理、文工交叉型复合型人才,专业可能是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
作为上海新晋“双一流”高校,上海科技大学也表示将发挥自己的优势学科,稳步扩容优质本科,今年将首次在长三角区域安徽省进行普通批次的本科招生。
【二问:增量为何聚焦交叉领域】
“双一流”高校扩容纷纷聚焦交叉领域,聚焦人工智能复合人才,这表明了什么趋势?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优质本科扩容,反映了抢占全球科技竞争的趋势,高校扩招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是国家抢占科技前沿,实现赶超的重要一步。中国在人工智能的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未来五年的复合增速预计将超过20%,企业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在激增。同时,也要加速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人工智能不仅是单一学科,而是可以和多个学科、领域深度融合,比如“AI+医疗”“AI+制造”,推动更多学科领域的发展。
高校正有针对性地扩招,补齐人才缺口。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周亚明透露,上海正根据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做好学科设置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控培养结构方面,上海产教联手构建行业产业人才需求预测研判和清单发布机制,需求导向动态调整招生结构。比如扩大三大先导产业、大数据与数据科学等重点产业,以及城市运行、养老、护理等民生领域紧密相关专业培养规模。同时,出台招生结构规模调控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理工农医类本科和专科招生占比分别较上年增加3.7个和3.6个百分点,同步压减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点培养规模。
【三问:高等教育扩容是否“达峰”】
优质本科扩容的背后,是国家加大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力度的战略之举。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当下,教育如何发挥支撑作用?从长远看,中国高等教育学历人口还未“达峰”,中国高校扩招还在路上。事实上,中国高校已扩招20多年,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5年前,就提前超过了50%这一“门槛”,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从大众化跨入了普及化。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至50%时,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50%以上,即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时,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就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
不过,在如今建设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新阶段的毛入学率,还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各类高校超过3100所,但“双一流”高校仅100多所,与美国相比,其对应的高水平大学与超高水平大学则达300多所。据了解,我国高考报名人数从2019年到2024年,已经连续六年超过1000万人,2024年达1342万人,而“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计划却增加较少,这导致优质本科录取资源持续紧张。沪教育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60.2%,但优质本科资源仍稀缺,“双一流”高校本科录取率不足5%。这一“头部”人才的供给量,不如美国相应水平的高校。按比例而言,在高等教育的高层次上,我国每千人口的研究生注册量也远不及教育发达国家。因此,“双一流”高校本身的数量以及“双一流”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问:会否降低“双一流”含金量】
有人担心,连续两年扩招,会否使“双一流”高校“含金量”降低?又是否将进一步加剧现在的就业难度?熊丙奇认为,连续两年的“双一流”扩容共3.6万人,这一扩容是有限的,尤其和每年超过1000万的高考报名人数相比,这只是很小的扩容。扩招旨在通过“精准化解教育焦虑”,既缓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又为国家储备关键领域的创新人才。
同时,扩招不等于注水,扩招并不仅仅是招生规模数量上的扩大,而是学科布局的“外科手术式调整”——淘汰落后专业,向国家急需领域倾斜。比如上海交大拆分原有的大电院,专设集成电路学院,直接切入芯片产业人才之急需;交大还立项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9个AI+专业,培养智能装备领军人才。按扩招规模测算,2029年的毕业季将新增2.4万名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毕业生,直接填补产业人才缺口。
优质本科扩容,不是简单的规模化、数量性扩容,而是提质化、优化性有序扩容,既要让更多学子圆梦名校,又要助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原标题:四问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沪上单校即增150人,背后哪些考量?透出什么趋势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