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港湾商业观察》陈钱
又是一年315,去年315《港湾商业观察》发表过共享充电宝收费乱象的内容,当时在黑猫投诉上搜索关键词“共享充电宝”,投诉量为23778条,今年315,在黑猫投诉上输入关键词“共享充电宝”,截至3月14日,投诉量是28198条。
投诉内容依然是围绕于充电贵、充电慢、找不到归还点、恶意扣费、设备脏乱老旧等老问题。
2024年11月24日,京津冀消费者协会展开共享充电宝的问卷调查,主要包括怪兽、美团、小电、街电、来电等6个头部品牌。
在收回的3000份调查样本中,就使用价格而言,有59.27%的受访者认为共享充电宝收费不合理,15.23%的受访者认为租借价格不透明;就使用情况而言,54.33%的受访者认为充电宝容量不足,36.90%的受访者认为设备老旧故障多,36.33%的受访者认为充电速度慢;就归还情况而言,有55.17%的受访者认为归还网点少、机柜无空位,43.23%的受访者认为归还地点不详细,7.30%的受访者认为归还成功后仍在计费。
告别一元时代,消费者直呼充不起
近日,戴女士向《港湾商业观察》直言,现在出门从不用共享充电宝,因为感觉充得很慢,还贵得要死,之前借过一次,一个小时高达4元还是多少来着,后来就不借了。
有戴女士这种体验的并非个例。李先生一次出门旅游因为手机没电,在某景区借了一个共享充电宝,1小时15分钟归还时发现,自己竟被扣了20元。
李先生表示:“以前借过充电宝,1小时也就收费两三元,这次我也没注意看收费规则,没想到涨价这么多,1小时就收10元,而且不满1小时按1小时计算,照这样下去,还不如自己买个充电宝划算。”
同时,收费规则也广遭消费者热议。去年12月,关于“共享充电宝超1秒按半小时收费合理吗”的讨论冲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436.3万。
据了解,北京李女士在一次使用“某电”共享充电宝时,充电宝标价为4元/30分钟,李女士使用了30分27秒,却被扣费8元,只超出了27秒但还是按30分钟计,李女士对此表示不满,认为应该按用多少付多少来计费。
共享充电宝起初以其便捷、低价迅速赢得市场的欢迎,但近年来共享充电宝从一开始的1元一小时,到现在4元一小时甚至8元一小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抱怨,“共享经济已成租赁经济,还不如自己买个充电宝.....”
去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蒙媛就提出“建议加强整治共享充电宝刺客”,2017年,共享充电宝的收费标准还是1元/小时,如今部分品牌已达到6元/小时甚至更高,对此,蒙媛建议,加强共享充电宝价格方面的监管工作,明确定价规则、严格执行明码标价,建立良好的市场价格秩序。
深圳市消委会在2024年1月的实地调研中也发现,各品牌甚至是同一品牌共享充电宝存在差异化经营,包括定价权不集中,免费时长、计价单位、单价不尽统一等问题。
各地区收费规则不一更是加剧了共享充电宝的收费乱象。
贵州某地消费者在小红书平台上反映,在外逛街时,于某奶茶店借了一个共享充电宝(此前借的同品牌的充电宝3.5元一小时),用了不到一小时还的时候显示扣费7元,打开详情页才知道是3.5元半小时,而这家店和她之前借的那家位置距离不到100米。该消费者联系客服,客服起初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发放优惠券以便在下次使用时抵扣,后来在该消费者的一再要求下终于退还了3.5元的现金。
甚至在有的景区、游乐场、商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共享充电宝已达到10元/小时。
在黑猫投诉上,截至3月14日,近180天来关于共享充电宝“乱收费”“价格问题”“霸王条款”的投诉内容,怪兽充电累计967条,小电累计2237条,街电累计1160条,搜电累计929条,来电累计144条。
2024年3月11日,深圳市消委会公布了全国首个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
深圳市消委会相关负责人当时表示,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的最大亮点是对深圳市共享充电宝行业计价时间进行了统一与细化。把充电免费时长统一为5分钟,有效避免租借后发现充电宝有问题而不能及时归还;此外,还缩短了计价时间单位,约定充电宝租借的计价时间单位不超过半小时,有效保障短时间充电的消费需求。
深圳这一不错案例或许值得全国参考。
收费乱象问题和近些年共享充电宝转为代理模式后,逐渐变为由代理商自主制定价格或有关系。
去年8月,据新浪科技消息,怪兽充电正在大面积出售城市直营业务,全面转向代理加盟模式。有怪兽充电内部人士透露,“除上海、成都等核心城市优质点位仍在保持运营外,目前已不做直营新增,其余城市直营点位已在打包出售,转卖给区域代理。”共享充电宝从业人员表示,共享充电宝发展之初,主要是以直营模式为主,但疫情发生后,多地消费场所关闭,共享充电宝经营困难,因此龙头公司的代理比例迅速提升。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截至2023年,怪兽充电代理商运营点位数占比已达到72.8%,并且还在持续提升中。另外,街电和搜电合并后的竹芒科技、美团等品牌近年来也在进一步拓展代理商加盟业务。
艾瑞咨询《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指出,在代理模式下,品牌方通过售卖设备降低现金流压力,运营成本则由代理商承担,代理模式下企业最大的成本来自代理商分成以及设备的仓储成本,综合利润率在11%-17.8%之间,远高于直营模式的利润率6.4%。
代理模式下,充电宝的运维成本、人工成本都需要代理商承担,而代理商还需要和商户分成,并且在某些人流量大的地方,代理商还需支付入场费,自然就加剧了当下的收费乱象,同时也带来了设备老化、设备脏乱的问题。
充电慢,无法使用的情况不少
共享充电宝充电慢的问题也是饱受诟病,虽然价格在上涨,但用户的体验却是不升反降。充电慢和电池设备的老化有很大关系。
在黑猫投诉上,截至3月14日,近180天来关于共享充电宝质量问题的投诉,怪兽充电累计97条,小电科技累计195条,搜电累计64条,街电累计98条。
深圳罗湖区某商超店主表示,共享充电宝一般不收场地费,平时的维护都是代理商负责,和商户没关系,商户主要是分成,一般借的人多一些分成就多一些,不过现在充电是真的慢。
去年315期间,《每日经济新闻》曾做过一次关于共享充电宝充电速度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在1006位受访者中,对共享充电宝充电速度持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人数分别为388位、50位、16位,占比45.4%。
据《每日经济新闻》披露的专业测试数据显示,共享充电宝30分钟充电量最多达20%、60分钟充电量才达40%左右、部分品牌90分钟手机充电量才过40%。
艾媒咨询指出,在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无法使用的情况调查中,有65.28%的消费者表示遇到过共享充电宝无法使用的状况。
根据《港湾商业观察》近日在深圳走访,目前充电设备脏乱的问题确实需要注意,部分设备都因无人清理落满灰尘,设备磕碰划痕也很明显。
更让消费者抓狂的还有莫名奇妙被扣取押金的现象。钱女士就经历过类似事件,一次钱女士在某商场借了一个充电宝,显示要支付99元的押金才能使用,并承诺使用后退换,但归还后手机却跳出一条信息显示已将这个充电宝买下。后来才发现,有类似胡乱扣取押金的不止钱女士一人。
一位消费者表示,在杭州出行时接借了一个充电宝,按照系统提示的地点归还了,等回到家发现扣了99元,去找小电充电宝客服无果后,该消费者投诉至相关部门,次日成功退款。
在黑猫投诉上输入“小电科技”,截至3月14日,近180天来关于“客服不处理”“联系不到客服”“服务不到位”的投诉量达2034条。关于“乱收费”“强迫消费”“霸王条款”的投诉量达2605条。
丢不掉的“烫手山芋”,易借难还现象
如果说收费乱象、充电问题就已经足够让消费者叫苦连天,更头疼更让人暴躁的莫过于找不到归还点的问题了。
在黑猫投诉上检索关于共享充电宝归还的词条,截至3月14日,共有4648条相关投诉内容。
去年5月27日,广东深圳一女子因跑50公里还未寻找到归还点后当场怒砸充电宝引发关注。
类似的经历也不少。近日,江苏南京某地区的李女士表示,之前有一次出门在外借了一个充电宝,后来因找不到归还点被迫花了99把那个充电宝买了下来。
苏州某地区的李女士也表示,自己有一次为了找归还点大晚上骑着共享单车在外面找了两个多小时,地图上显示的可以归还的结果到了都是满的,从那以后就吸取教训了,都自己带充电宝出门。
法学博士、云南刘文华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刘文华向《港湾商业观察》表示,一般共享充电宝都是借助特定的APP来租用和扣费,在注册或使用APP前,一般需要消费者点击和阅看特定的电子合同条款,但消费者一般只会盲目地点击“下一步”。因该电子合同条款是经营者事先拟定和重复使用的,故其属于法律上的“格式条款”,这些条款里一般包括诸多的“霸王内容”,包括离奇高价、超出一分钟仍按30分钟甚至一小时计,找不到归还点仍持续计费等。一切消费纠纷都源于经营者事先拟写的格式合同条款中的“霸王”内容。法律上,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必须尽到提示说明的义务,且“格式条款”的内容不能违反法律规定,否则消费者有权主张“格式条款”无效。如果用户忘记或找不到归还点却还一直计费,则对消费者显失公平,如因归还点已满等问题导致消费者归还无门,则不能再计费。
总体来看,截至3月14日,在黑猫投诉上,怪兽充电累计21708条投诉,已完成20951条,近30天累计200条投诉,已完成82条,平均每天7条左右;小电科技累计48610条投诉,已完成41312条,近30天累计362条投诉,已完成40条,平均每天12条左右;来电累计7580条投诉,已完成6417条,近30天累计27条投诉,已完成3条;街电累计20621条投诉,已完成17934条,近30天累计243条投诉,已完成87条,平均每天8条左右;搜电累计20142条投诉,已完成18482条,近30天累计224条投诉,已完成66条,平均每天7条左右。
艾媒咨询在2024年中国消费者为何不使用共享充电宝的调查中指出,其中充电宝的安全问题是消费者不使用的主要原因,占比高达25%,其次是担心个人信息被泄露,占比22.5%,收费太贵也是主要原因,占比23.75%,另外,注册使用过程复杂和归还难分别占比18.75%和15%。
出海之路,前景是否乐观?
共享充电宝2016年随着共享经济的概念进入人们视野,随后迅速被市场接受,成为共享单车之外唯一大面积存活下来的共享经济形态。
历经几次行业洗牌,共享充电宝的市场份额逐渐被怪兽充电、小电、竹芒科技(搜电+街电)、来电、美团瓜分,根据艾瑞咨询的《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前五大品牌市占率高达96.6%,集中度高,头部效应显著,以品牌知名度和用户偏好程度统计,怪兽充电稳居第一梯队,其次是美团。
但作为国内充电宝第一股,曾获得高瓴资本、顺为资本、阿里巴巴等知名创投青睐的怪兽充电(EM.US)近年来的业绩似乎并不乐观,甚至传出要从纳斯达克退市的消息。
截至3月13日美东时间,怪兽充电股价已从发行时的8.5美元跌至1.12美元。
财报显示,怪兽充电从2021年就出现增收不增利情况,2021年实现营收35.85亿元,净利润-1.2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62%、-265.21%,2022年业绩持续走低,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8.38亿元、-7.11亿元,分别同比下降20.84%、470.75%。
2023年公司逐渐扭亏为盈,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29.59亿元、8774万元,分别同比增长4.24%、112.34%。
但到2024年,怪兽充电可谓是艰难万分。前三季度的营收和净利润均为负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分别为3.97亿元、4.63亿元、4.91亿元,分别同比下降51.73%、55.30%、20%;净利润分别为-34.90万元、917.80万元、424.60万元,分别同比下降103.23%、62.56%、91.51%。
不仅如此,怪兽充电曾于去年八月被多地代理商联合起诉,代理商称,多人累计投资数百万买入怪兽充电设备及售后铺设等服务后,出现铺设烂尾现象,导致设备大面积掉线,前期投资亏损严重。
去年3月14日,在工信部公布的《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SDK)通报》中,工信部针对用户反映突出的“摇一摇”乱跳转、信息窗口关不掉以及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问题进行检查,其中怪兽充电被工信部点名存在欺骗误导强迫用户的行为。
尽管怪兽充电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但市场方面对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前景似乎依然充满希望。
根据艾瑞咨询《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共享充电宝行业覆盖点位数已达到404万个,占全国所有潜在有效点位数的19.1%,同比增长31.8%。一二线城市点位渗透率已达到44.7%,但三线及以下城市点位渗透率为22.2%,未来下沉市场将是主要的点位增量来源。
怪兽充电的总裁徐培峰曾表示,2023年怪兽充电将会通过双模式协同发展,覆盖更多的地区和场景,拓展共享充电网络,通过招募新的代理合作伙伴,加强现有区域的渗透,不断挖掘新区域的市场潜力。
与怪兽充电业绩承压,即将退市同样引发市场关注的,应该就是本月怪兽充电宣布即将拓展马来西亚市场的消息了,怪兽充电表示,这是拓展海外市场的第一步,未来将拓展至更多的海外城市。
太阳底下无新事,共享充电宝的出海在2023年就已开始,2023年街电、搜电合并后的竹芒科技,就已陆续进军东南亚、欧美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团的充电宝业务也跟着美团外卖业务的海外布局协同推进。
在国内用户反馈欠佳的情况下,出海后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尚待进一步的观察。
广州蔚云科技创始人、出海品牌咨询师钟文向《港湾商业观察》表示,如果中国想要出海的企业不重视消费者舆情,只想着将国内模式复制到国外,不做本土化的调整,或许将面临不小挑战。(港湾财经出品)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