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中粮集团及其控股公司中粮科技转让徽商银行股权再度失败,引发投资者关注。
事实上,这是近四个月以来,“中粮系”第四次转让徽商银行股权,多次降价之后仍然无买家接手。除了中粮集团,近两年还有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安徽东风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央国企欲清仓徽商银行股权,但均以流拍或转让失败告终。
记者观察发现,作为我国中部最大规模城商行,徽商银行在2024年资产突破2万亿元,位居城商行头部阵营。近年来却因营收增速连年放缓、合规风险频发、高管接连落马等“隐疾”缠身,陷入“大而不强”的尴尬境地。
“打折抛售”无人问津
3月18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发布项目终结公告,意味着“中粮系”第四次转让徽商银行股权失败。
记者梳理发现,早在2024年12月,中粮科技就曾打算转让所持有的徽商银行4030.95万股股份,占徽商银行总股本的0.29%,定价1.56亿元。紧接着,2024年12月27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徽商银行3810.75万股股份,约占徽商银行总股本的0.27%,定价1.48亿元。两个项目合计定价3.04亿元。然而,由于未能吸引到足够的意向受让方,这次交易于2025年1月决定终止。
2025年2月初,上述两个项目第二次上架,定价降至2.74亿元,再因未征集到意向受让方于2月17日决定项目终结。
2月18日,上述两个项目第三次上架,定价降至2.43亿元,同样因未征集到意向受让方于2月17日决定项目终结。
3月5日,上述两个项目第四次上架,定价降至2.09亿元。价格一降再降,仍是无人问津。
除“中粮系”以外,其他国资背景的企业也在逐步撤离徽商银行。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当前金融行业格局调整以及相关政策导向的大背景下,已有至少5家国资股东明确计划“清仓”所持有的徽商银行股权。
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披露,2024年6月19日,马钢集团挂牌转让徽商银行175.99万股股份,占该行总股本的0.0127%,股权转让底价为1571.6万元;2024年9月5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披露,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公司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公开挂牌转让徽商银行431.3379万股股份,约占总股本的0.0311%,转让底价为1327.50万元;2024年9月9日,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企业——安徽东风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挂牌转让徽商银行2.4048万股股份,约占总股本的0.0001%,转让底价为5.36万元。不过,就目前公开信息来看,上述股权转让均未成功。
为何徽商银行股权为何成了“烫手山芋”?有业内专家认为,徽商银行股权在市场上遇冷,不仅反映了国资央企在“退金令”指导下对非主业投资的谨慎态度,也揭示了市场对于中小银行未来发展前景的担忧。尤其是当徽商银行面临着一系列内部治理问题、合规性挑战以及高层管理人员变动时,投资者对于该行的信心似乎有所动摇。
业绩失速转型受阻
公开信息显示,徽商银行是全国首家由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联合重组成立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设在安徽省合肥市。2013年11月12日,该行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据徽商银行2024年半年报,截至报告期末,该行普通股股东主要包括: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为11.22%;“中静系”四家企业,合计持股比例为10.59%;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为9.70%等。
2024年徽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超370亿元,同比增长约2.1%;净利润约159亿元,同比增长约6%。截至2024年12月31日,徽商银行资产总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1.5%,在全国145家城商行里排名第7位,与杭州银行、南京银行同时位列2万亿阵营。
不过拉长时间来看,徽商银行近年来业绩增长明显放缓。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徽商银行营业收入分别为355.14亿元、362.30亿元和363.65亿元,同比增长率依次为9.98%、2.01%、0.37%,营收增速连续两年下滑。
尽管徽商银行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约2.1%,增速略有回升,但对比区域其他城商行,如杭州银行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83.81亿元,同比增长9.61%;南京银行2024年营业收入502.71亿元,同比增长11.32%,徽商银行略显增长乏力。
业务转型成效慢或许是其增长后劲不足的原因之一。在资产结构方面,自2015年前后,徽商银行便以转型升级为主要方向,从主要服务政府和大中型企业的传统城商行,朝着以服务中小型企业和中端零售客户为特色的方向转变。
但转型成效并不显著。财报显示,2013年末,徽商银行的零售贷款规模约为488.3亿元,占贷款总规模的25%;截至2024年6月末,徽商银行零售贷款规模约为2641.92亿元,约占贷款总规模的27%,十多年间零售贷款规模占比仅提升了2个百分点。与之对比,杭州银行零售贷款约占贷款总规模的32.95%。截至2024年9月末,杭州银行零售贷款同比增长12.02%,较年初增长了7.02%。此外,徽商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同样不尽如人意。2023年,徽商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28.05亿元,相较于2022年减少了13.75亿元,降幅达32.89%。2024年上半年,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17.67亿元,同比减少0.20亿元,降幅为1.12%。
内控失衡“隐疾”缠身
业绩承压的背后,是徽商银行内部风险防控机制的失衡。据企业预警通发布的《2024年银行监管处罚分析报告》显示,徽商银行为被监管处罚金额最大的城商行,分支行15家和从业职员26人共计被开出41张罚单,全年累计罚没金额近2500万元。被罚原因主要包括:违规经营、信息披露虚假或严重误导性陈述、未依法履行职责等。
除业务方面风险防控能力不足外,高管腐败问题也是徽商银行“隐疾”之一。据了解,徽商银行在2005年重组后至今,共经历过5任董事长,其中戴荷娣、李宏鸣、吴学民均已“落马”。
同时,徽商银行还存在“多名高管超期服役”问题。在2024年10月31日徽商银行港交所公布的最新董事名单里,徽商银行董事会共16名董事,至2024年12月,有11人“超期服役”。徽商银行第四届董事会于2018年底选举产生,至2021年底已经届满,但至今已近三年仍未召开换届。此外,公司监事会也存在同样的情况,7名成员有5人“超期服役”,且监事会届满已近三年仍未召开换届。
回归A股是徽商银行一直努力的目标。然而“杉杉系”与“中静系”之间悬而未决的股权纷争是导致IPO不顺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距离其首次递交A股招股书已经过去十年,面对重重挑战,徽商银行将如何一一应对?南都湾财社将持续关注。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