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名创优品:IP如何撑起新增长?

蓝鲸财经
24 Mar

作者 | 新眸 卢振瑜

三年前,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在港交所敲下二次上市铜锣时,向资本市场抛出了一个颇具野心的承诺:三年内推动旗下潮玩品牌 TOP TOY 独立上市。这个充满战略野心的宣言,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毕竟,这家以 "伪日系" 快时尚起家的零售企业,彼时正深陷品牌争议的泥潭。

时光流转至2024年,TOPTOY的上市进程突然加速。最新财报显示,该品牌前三季度营收突破7亿元,同比激增43%,门店网络已覆盖80余城达234家。这些数据似乎在印证叶国富的预判:当消费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潮玩赛道正在成为新的增长极。

但转型远非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从"十元店" 到潮玩帝国的蜕变,名创优品走过了一条充满争议的道路。早期依靠 "伪日系" 设计快速扩张的模式,在消费升级浪潮中遭遇信任危机。而 TOP TOY 的诞生,通过构建 "全品类潮玩集合店" 模式,似乎在试图复刻类似泡泡玛特那样的IP经济。

不过,市场对 TOP TOY 的质疑从未停歇。行业人士指出,其单店坪效、会员复购率等核心指标仍与头部品牌存在差距。更关键的是,在IP价值创造层面,TOP TOY 尚未出现现象级产品。

随着三年之约的临近,TOP TOY 的上市悬念即将揭晓。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商业实验都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在消费市场深度变革的当下,企业的转型路径已不再是简单的模式复制,而是需要构建独特的价值创造体系。

 名创优品的IP帝国

名创优品的“IP化”自2016年就初见端倪。

从2016年开始和三丽鸥达成合作,到2019年凭借着7.9元人民币就能购买一只漫威联名款马克杯的超高性价比,截至目前,名创优品已经与哈利·波特、皮克斯、黑神话等150多个全球知名IP开展了合作。

名创优品之所以能凭借IP联名获得盈利,主要得益于能够与全球头部IP达成合作。同样的情况下,再看同为线下零售的KKV,虽然也尝试与海绵宝宝、蜡笔小新等IP联名,但囿于规模,与迪士尼、皮克斯等全球头部IP相比,影响面还远远不足。毕竟比起授权费,全球头部IP更看重的是每次联名带来的影响力扩大。

凭借全球超7000+的门店数量,叶国富把全球IP装进十元店的玻璃橱窗,同样是为了在IP争夺战里占据优势。

然而,对于名创优品来说,单能拿到知名IP的授权还不够,在快速迭代的IP行业,年轻人喜欢的IP形象时刻都在变化,仅2024年一年,就涌现出loopy、小马宝莉、Chiikawa、labubu、奶龙、黄油小熊、卡皮巴拉等十余个爆火IP形象,且火爆时间通常不超过3个月。

年轻人喜爱IP,一方面是看中其背后的情绪价值,另一方面也将它看成一种社交方式。然而,这种情绪共鸣和社交效应的传播高度依赖于互联网,随着社交媒体热点更迭,IP的受欢迎程度也在不断变动。

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仅依靠传统的市场调研很难满足需求。因此品牌不仅要具备自上而下的行业洞察力,还需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数据搜集和用户反馈,精准捕捉趋势变化。

去年3月初,Chiikawa粉丝纷纷涌入名创优品小红书官号评论区,表达对联名产品的强烈期待。于是不到月底,名创优品就开始全网预热,陆续推进相关联名产品上线。直到今天,当你点进名创优品的小红书置顶,仍然可以看到一大批粉丝评论,为自己心仪的IP联名打call。而Chiikawa的爆火,也被认为是去年最具现象级的IP联名事件。

再就是上新频率,据了解,名创优品每年都会推出3-4波大IP,同时保持每月持续上新小IP,2023年存货周转天数仅为68天,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种高频打法之所以能够跑通,关键在于名创优品优质的供应商和供应链管理模式。据了解,名创优品当前合作的都是来自于给国际知名品牌供货的供应商,对于两年内订货额不达标的供应商,名创优品甚至会采取末位淘汰制进行内部优化。除此之外,名创优品引入了数字化的管理模式,对所有供应商进行数字化整合和连接,用以提升周转效率。

对于名创优品来说,IP战略只是其众多战略转向的其中之一,而层出不穷的IP联名产品,本质上是想向消费者心智深化“IP联名集合店”的产品定位,因此,名创优品并不依赖单个IP的火爆程度:有调研显示,名创优品从2019年大规模推出IP联名商品以来,真正盈利的IP可能仅仅占比5%,也正是这5%的盈利,补足了剩余95%亏损,推动整体盈利。

但高频的周转频率并不意味着商品没有积压。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名创优品180天以上库存商品占比12%,是行业平均值5%的两倍多。

 从“十元店”到“兴趣消费”

2020年,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提出了“兴趣消费”的理念,强调弱化产品的功能属性,提升情感联结属性,并在2023年将其品牌定位正式升级为“以IP设计为特色的生活好物集合店”。

类似的策略其实在李宁、安踏、可口可乐等其他零售品牌也有上演,很典型的例子是,李宁近些年开始推出子品牌“中国李宁”,引入“国风复古+运动时尚”元素吸引消费。

名创优品为何急于转型?

事实上,在过去数年里,传统“十元店”模式的红利逐渐被电商平台蚕食。当拼多多、1688等低价电商凭借极致性价比抢走了大批消费者,名创优品早已失去性价比优势。更致命的是,消费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消费者购买力下滑,毛巾、水杯、小型电子产品等低复购商品已经难以支撑消费长期增长。

从现有财报数据可以看出,名创优品在2022年下半年就开始出现了营收负增长,同比下降2.9%,也是逼迫其不得不转型的关键因素。

产品战略的转变为名创优品的产品溢价提供了缺口:年轻人一边热衷于通过性价比更高的“平替”满足基本需求,一边不惜高价购买自己喜欢的IP衍生物。带有迪士尼、漫威等IP属性的盲盒、潮玩类商品,比普通产品的定价提升了30%~100%。

这一战略的调整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根据2024年财报显示,名创优品毛利率从2023年到2024提升了近20%。而高频次的IP迭代反倒成为优势,破解了日用品低频消费的桎梏,不断吸引年轻人复购。

自此,名创优品似乎在存量消费时代找到了新的增长引擎。

然而,尽管毛利率有所提升,但名创优品的规模扩张似乎已经接近瓶颈。目前来看,名创优品正面临着单店营收下降的困境。2024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名创优品平均门店数量增长了14.7%,但其中国内地线下门店的收入确只增长了11.8%,意味着门店规模的扩张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利润增长。

问题出在哪里?

一方面,在一二线城市,名创优品的门店数量已趋近饱和,甚至出现内部竞争的倾向,很直观的表现是,随便在哪个一线城市点开地图软件,尝试搜索名创优品,都可能在10km范围内找到超过5家门店;另一方面,溢价后的潮玩用品,明显不再符合下沉市场的胃口,难以向低线城市扩张。

有意思的是,名创优品目前有接近一半的门店布局在三线及以下低线城市,但“兴趣消费”的战略转型本质上于依赖年轻消费者对IP产品的情感溢价,而低线市场的务实性需求,使得名创优品的品牌升级与市场扩张之间产生矛盾。

“名创优品的一个大杀器是上新率,其实就是一模一样的产品不停地换壳,今天是迪士尼,明天是HelloKity,对于下沉市场,这种上新跟没上新是一样的,大家对IP的认知度本来就不高。”已有数据也显示,2021—2024年间名创优品的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增长率呈持续下滑状态。

可以明显感觉到的是,名创优品近年来开始大搞创新店态矩阵,新增了MINISO LAND、势能店、主题店等店态类型,试图通过提升门店差异性吸引消费。但问题在于,创新的门店模式只是在短期内吸引了消费者的好奇心,当新鲜感褪去,消费者是否还愿意持续买单?答案尚无定论。

 第二个泡泡玛特?

回到开头有关TOP TOY的讨论,据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TOP TOY营收达到7亿,同比增长43%,而泡泡玛特在2024上半年营收达到45亿,仍存在明显差距。

从两者的IP孵化模式来看。泡泡玛特通过不断推陈出新打造独家IP矩阵,而TOP TOY则游走在成熟IP之间,依赖外部合作构建产品线。

数据显示,2024年泡泡玛特自主IP销售额占比高达80%,其打造的Molly、Skullpanda等六大独立IP累计创造了超50亿元营收,可以说自主IP是泡泡玛特得以在潮玩市场占据首席的首要资本。相较之下,在TOP TOY天猫旗舰店热销榜前10名中,80%都来自外采IP,而其自主孵化的DUNDUN鸡等IP仅贡献不足15%的销售额。

所谓自主IP也就意味着从0到1的产品孵化模式,因此泡泡玛特需要在前期持续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用于IP孵化,其新IP认知度培育周期长达18—24个月,需要投入大量的营销成本。

相对应的,名创优品则需要承担高昂的授权费用。财报显示,2024上半年仅授权费这一项名创优品的支出就达到了1.83亿,同比增长24.2%。

值得关注的是,财报显示,泡泡玛特内地线下门店单店日销售额约为2.16万元;而TOP TOY营收仅为1.47万元,大幅落后于泡泡玛特。

其背后的原因可能与产品定位有关:TOP TOY囊括盲盒、积木、手办、拼装模型等众多品类,在潮玩市场中主打性价比,依靠销售数量取胜。但规模增长的背后也暴露出问题——不管是名创优品,还是其旗下子品牌TOP TOY,消费者购买IP产品,喜欢的是IP而非产品本身。

目前来看,IP赛道的“红海”正在吸引更多零售行业入局,对于名创优品来说,未来如何提升产品差异化和用户粘性的问题将持续存在。

尽管近年来,TOP TOY尝试孵化了拿铁宝宝、大力招财猫等自研IP,但影响力远不及成熟IP,尚未建立起强有力的品牌资产。在2023年名创优品的全球品牌战略发布会上,公司曾提出从渠道品牌升级为产品品牌、由零售公司升级为内容公司、从顾客升级为用户的三大战略转向。

但现实与愿景仍存在巨大落差——作为产品品牌,缺乏长期IP资产作为支撑,难以建立品牌认同;作为内容公司,单一依赖IP联名维系热度,暴露了自主内容力薄弱的缺点;距离将顾客升级为用户为时尚远。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