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集体“造人”

蓝鲸财经
24 Mar

文丨猎云精选 孙媛

今年,具身智能又火了,这一次是大厂局。

近日,上海持续打造具身智能产业集群,上海蚂蚁灵波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蚂蚁灵波)在浦东新区进行了揭牌。

而这次活动,可谓彻底揭开了蚂蚁集团旗下这家具身智能子公司的神秘面纱。

揭牌仪式上,蚂蚁灵波CEO朱兴坦言,公司将聚焦服务领域,打造行业领先的机器人产品,让机器人走进生活,成为每个人的好帮手。

再结合今年2月,蚂蚁在招聘平台上开放了包括人形机器人硬件结构、仿真系统开发工程师、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等多个相关岗位,月薪高达35-80k。

可见,蚂蚁逐鹿具身智能,已经开始提速自研,目标直指:具身落地。

而顺着蚂蚁看去,跑步“搅局”具身智能的并非只有阿里系。

近一个月来,京东进击具身大脑,联合推出业内首个具身智能原子技能库架;百度智能云和科大讯飞分别牵手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朝着场景落地进发;美的集团的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样机更是已经出来,正在内部机器上试用。

可见,大厂们自研+联手,显然都射出了瞄准具身智能的新一枪。

阿里系,投而优则研

据天眼查显示,蚂蚁灵波在2024年12月17日以1亿元注册资本成立,由蚂蚁智能(杭州)科技有限公司100%持股,法人为朱兴。

截至目前,蚂蚁灵波成立仅3个多月,意味着蚂蚁自研历程尚不算久。

不过,作为蚂蚁集团落地具身智能的自研排头兵,它此次高调亮相,也透露出了一些最新信息。

会上,朱兴坦言,具身智能技术下的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养老、医疗健康等密集交互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但要真正融入现实场景,还需持续突破感知反馈、智能决策、精确操控、系统安全等关键技术瓶颈。

这些能力的构建需要依赖算法迭代、硬件创新与场景数据的协同进化。而浦东新区集聚了一大批“造脑”“造身”“造部件”的优秀企业,可以深度协同产业上下游,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朱兴此言,意味着蚂蚁灵波“自研”的玩法就是,以生态以及上下游的协同并进,去做好服务生活的人形机器人落地,最终谋求技术落地、服务场景的共赢。

这里面,蚂蚁灵波扮演的或许是具身智能整机的集合者。

不过,具身智能这条路除自研之外,蚂蚁还在以投为进。

在蚂蚁灵波注册成立以及这次活动面世之前,蚂蚁仅在4个月时间,还悄悄二度加码了从具身本体、端到端算法、场景落地解决方案全栈自研的业内新晋VC宠儿星海图。

这家集结了90后“清华教授+智能驾驶”的“天团”可不一般,近一年融了4轮,总融资规模超5亿,背后站满了IDG资本、BV百度风投、无限基金SEE FUND、金沙江创投、高瓴资本、米哈游等知名企业及机构VC。

更值得注意的是,星海图是专注于打造“一脑多形”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人工智能公司,将每一款智能体产品建立在可工程化AI能力基础上,以研发通用的具身智能体,使其服务人类世界。

并有着“全球部署100亿台机器人,去服务100亿人口”的愿景,将机器人应用于医疗、教育、服务和家庭生活等多个场景。

从这点上看,可以说是跟朱兴所描绘的蚂蚁灵波有异曲同工之妙,目标直指具身智能的“真正应用”。

目前,星海图不仅研发了矢量控制底盘X1,及3.98万元起的准直驱电机超轻型机械臂产品A1,还即将发布全新一代仿人形通用机器人R1系列,可进行分拣、上下料、检查等工作。

而顺着蚂蚁看去,阿里逐鹿具身智能可谓走的是投而优则研,由脑至身的一条路径。

截至目前,逐际动力、有鹿机器人、源络科技、星动纪元等初创企业背后资方均有阿里的身影。

此外,早在2023年,有鹿机器人就联合阿里云通义千问,研发了LPLM大模型。去年6月,通义千问又发布Qwen2开源大模型,涵盖5个尺寸的预训练和指令微调模型,进一步提升人形机器人的能力。

诸此种种,都为阿里以蚂蚁成立子公司进行自研打下了技术积累。

他们,都在扎堆“赶潮”

而阿里系投资+自研+联手的一套组合拳,事实上已成为大厂逐“具”的一个缩影。

其中,投资为大厂涉水具身智能的第一步。

就拿星海图来说,BV百度风投早于蚂蚁现身于星海图的天使轮上,随后在今年3亿的A轮融资上,双方又都二次现身。

科大讯飞此前通过战略投资优必选、云迹科技等机器人企业,1月又悄悄投资了两家具身智能创企,分别为研发具身智能体操作系统的科技公司云锦微和具身智能科技公司“小雨智造”。

再到大火的智元机器人、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星动纪元等具身智能风投宠儿这边,比亚迪、BV百度风投,美团龙珠、顺为资本、阿里巴巴、北汽产投的身影更是陆续出现。

腾讯在多年前投资了乐聚机器人和优必选;宁德时代也分别在去年11月和今年1月投资了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公司千寻智能和维他动力。

而这些投资动作,均为今年各家自研具身智能,亦或是强强联手逐鹿商业化埋下了伏笔。

就在蚂蚁投资星海图Pre-A轮的11月,华为成立了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并与乐聚机器人、大族机器人、拓斯达中坚科技兆威机电等16家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同打造世界级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

今年2月,战火更是加速点燃。

前脚蚂蚁刚在招聘平台开放了多个具身智能方向岗位,具体包括算法工程师、人形机器人硬件结构、仿真系统开发工程师、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等,给出最高年薪过百万的英雄令。

时隔一天,由京东探索研究院李律松、李东江博士团队发起的项目,就联合地瓜机器人等多家企业高校,推出业内首个具身智能原子技能库架构,对着具身大脑进发。

随后不到一周,百度智能云牵手了智元机器人,围绕前者“一见视觉大模型平台”与“EdgeBoard边缘计算开发板卡”等软硬件,共同建设覆盖教科研、工业等行业的联合生态解决方案。

3月,科大讯飞、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更是接连发声。

科大讯飞跟以9.9万元UnitreeG1人形机器人加速商业化的宇树科技合作开发机器人超脑平台,海尔智家旗下海尔兄弟机器人与星动纪元将共同推出基于智慧家庭场景的服务机器人。

美的集团副总裁兼美的集团CTO卫昶则对外透露,公司已成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进行人形机器人研发,并表示,美的技术团队目前相关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样机已经出来,正在内部机器上试用,人形机器人整机和家电机器人化方面正展开布局。

来源:猎云网

一时间,随着大厂涌入,具身智能赛道之火又上升了新的高度。

“脑”进化、“身”量产,大厂抢占2025

事实上,抛开投资来看,大厂入场,并非2025年独有的画面。

这里面,小鹏汽车“介入”最深,从投到研到用。

早在2020年,小鹏汽车完成了对四足机器人企业多够机器人的收购,何小鹏、小鹏汽车、赵同阳(多够机器人创始人)合资成立了鹏行智能,正式布局机器人赛道,并于去年11月,正式亮相小鹏AI机器人Iron。

此前据何小鹏透露,小鹏Iron已经在广州工厂初步落地,小鹏P7+部分生产岗位已由机器人操作。

小米则是面世最快,布局最广。

自2015年起,小米陆续投资了九号公司石头科技、法奥机器人、追觅机器人等相关公司,2021年其首款四足机器人Cyber Dog推出,第二年就发布了小米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yberOne。

2023年4月,小米还成立北京小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主力研发智能机器人,同年11月,后者联合优必选、京城股份出资成立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打造具身智能的软硬件母平台。

如此来看,大厂入局已有段时日,那为何现在着急扎堆呢?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蛇年春晚,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身穿花棉袄、扭秧歌这一画面,让具身智能这个概念具象化,率先走入寻常百姓家。

同时,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指引,推动具身智能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去年12月,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指出,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应用大模型技术的智能硬件产品研发推广。而上海《徐汇区关于加快推进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扶持意见(试行)》,则是上海首个区级层面的具身智能产业支持政策。

再到今年1月,北京发布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突破百余项关键技术,推动万台具身智能机器人规模化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这些都为大厂冲刺具身智能吹响了政策的东风。

而AI技术和量产落地更是让企业看到了具身智能商业化的美好前景。

一方面,大模型成为加速器。具身智能核心在于“身体与智能的结合”,更强调AI的加持。而各路大语言模型的“全面开花”,让具身有望“饮得头啖汤”。

譬如,凭借低成本、高效率而全球出圈的DeepSeek,已让优必选、均普智能等多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尝试其应用的可能,成为了推进具身“进化”的一把火。

自变量机器人创始人兼CEO王潜也曾对外表示,当下的具身智能几乎可以类比到GPT-2所处的时间点。预计2025年年底或者2026年年初,会出现一个类似GPT-3级别的具身智能大模型。

另一方面,高盛研究报告预测2025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元年,给市场带来积极信号。

加之特斯拉CEO马斯克也曾表示,预计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将在2025年年底前进行少量生产,到2026年可能会增加产量,面向外部客户销售。

这些,都足够给全球机器人市场带来“鲇鱼效应”,让大厂意识到:技术+量产的双向推动下,要早入局才能尽早分得一杯羹。

也让有着硬件优势的车厂也成为“赶潮”的一股中坚力量。

譬如蔚来组建团队调研机器狗;奇瑞跟AI公司Aimoga合作推出人形机器人Mornine,预告将于2025年3月官宣最新进展;比亚迪参股智元机器人后,在近期开启了代号为“尧舜禹”的人形机器人项目,开启大规模招聘。

而从互联网到家电再到汽车,大厂们上演跨界“造人”,或许预示着一个新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