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不过保质期的智能家电,让我怀念一台没有遥控器的空调

爱范儿
24 Mar

智能化

不等于

云端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子,秋刀鱼会过期,肉酱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重庆森林》这句经典台词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表面说的是男女感情,实际上也道出了现代人对“永恒”的祛魅。

只是王家卫当时肯定没想到,在 30 年后的今天,不仅感情和保鲜纸有保质期,连家里的冰箱和电视,都会有“过期”的那一天。

“保质期”一过,智能变智障

这里的“保质期”,实际指的是智能产品的系统维护周期。

不管是家电、汽车还是玩具,只要贴上“智能”标签,都堪称一台微型计算机,设备内置一个系统,并且能够持续收到更新,获得新功能。

比如这两年生成式 AI 大热,不少厂商都很快给自家的产品推送了 AI 机器人的新功能,虽然咱也不知道,让电视机帮我们生成图片有啥意义。

而当下最火热的新能源汽车,更新频率堪比智能手机,不断迭代的各种智驾功能,更是车企们大花笔墨的宣传点。

前段时间比亚迪宣布,老车型也能通过系统更新获得智驾能力

谈新能源汽车的保质期,大家第一反应是电池寿命,但车主们似乎都没意识到,如果一天自己家开的汽车品牌陷入危机,自己的爱车,会不会因为智驾系统失去支持,面临一个武功半废的结局。

去年年底极越汽车暴雷,就一度出现过车主的智驾系统陷入罢工并且难以维修的的情况,把这个被忽视的问题推到了众多消费者的眼前。

没了智驾的汽车,至少还能当毫无智力的普通车开,但一些极度依赖系统维护的产品,一旦官方服务器拔线,那用户手上的设备,真就可能成了一堆废铁。

流媒体公司 Spotify 曾经推出过一个名为“Car Thing”的小装置,可以连接在那些老旧的没有操作系统的汽车上,充当一个车载 Spotify 播放器。这款设备在去年年底被 Spotify 彻底宣判死刑,不再能连接音乐服务,变成砖头。

而 10 年前业已停产的 iPod Classic,现在还在不少人的汽车上继续贡献着余温,一时间也不知道哪个产品更加先进了。

全球著名维修机构 ifixit 的 CEO Kyle Wiens 也表示称,未来软件或许才是设备维修的重点:硬件配件坏了可以更换,软件如果被停了,那很多时候设备就会直接死亡。讽刺的是,组成它们的元器件明明还能服役很长时间。

不管是极越还是 Car Thing 的案例,我们都可以发现,这个系统维护周期和保质期还不是一回事:食品的保质期都是固定的,只要妥善保存没有质量问题,那基本不可能在这个写好的日子之前变质。

但系统维护周期不同,如果厂商遭遇变故,那产品就会提前“过期”。

所以大家更倾向于相信根基更稳的大厂出品。大厂确实不容易倒,但不代表他们不会出错,而更广的用户群体,也意味着更多用户会受影响。

月活超过 1 亿的米家生态,背靠巨人小米,基本成为国内智能家居头号平台,这两三年好几次出现大范围宕机的情况,生活直接被影响的海量用户,次次都将 #米家崩了# 送上热搜高位 。

40% 受访者等到产品不正常工作才发现它失去软件支持,图源:《消费者报告》

之前我们也写过,全球头部音响品牌 Sonos,因为一次极其不稳定的配套 App 的大更新,音响连放音乐都成问题,引发全球用户的愤怒,结果就是严重的营收下滑和用户流失,包括 CEO 在内的多位高管因此辞职。

还有更多情况是,用户为这些产品的智能功能花出了额外的钱,但几年过去,用来操作它们的 App 下线,功能一晚上回到十年前,多花的钱只是那几年智能服务的“订阅费”。

而一旦尝过智能化的甜头就很难回头,于是我们更倾向于去换一台新的智能家电,而不是凑合着继续用。

结果就是,以前明明能用个十几年的家电,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这很难不让人觉得,我们堕入了又一个“技术陷阱”之中。

冰山之下的安全问题

设备过期的体验问题是看得见的冰山一角,海平面下是被多数人忽视的安全隐患。

特别是智能家电,因为这些产品的更新要更“低调”一点,一般以改进性能和安全为主,很多人甚至不清楚自己家的智能冰箱,其实都有在默默更新。

加上“过期”之后这些家电基本都能照常工作,鲜少有人会在意它们已经是一个“高危”设备。

美国《消费者报告》最近出台了一项研究,2130 位受访者,有 43% 在上一次购买智能家电产品的时候,并不知道它们会失去软件维护;只有 35% 的消费者有这个意识;有 22% 的人则表示不记得了。

40% 受访者等到产品不正常工作才发现它失去软件支持,图源:《消费者报告》

而 70% 受访者都认为,这些产品失去软件维护后,正常使用没啥问题。

不少家电确实还能正常使用,但基本上不会有用户会有意识地主动将其断网,即使它本身已经不支持太多网络功能。

试想一下,一台没有防火墙,不再修漏洞,还继续保持连接的 Windows XP 电脑,很容易成为一些别有用心之徒的目标。

《消费者报告》提到一个概念:“僵尸”设备,意思是被黑客恶意控制的智能家电。

2020 年,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不法分子甚至不需要打开智能家电的摄像头,只需要依据设备上传数据产生的流量大小,就有可能了解到用户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不在家的时间。

比起盗取个人信息,大量“僵尸”设备组成的“僵尸网络”是一个更危险的存在。2023 年底,美国安全机构成功发现并破坏了一个黑客运营的僵尸网络,这个网络入侵了非常多家庭和小企业使用的路由器和摄像头,可以用来攻击网站或基础设施。

这不是个例。网络安全研究团队 Zscaler ThreatLabz 2024 年的报告发现,去年一年的时间,物联网恶意软件攻击增长了 45%,其中大型企业是最大的受害者。

智驾系统遭到入侵的“僵尸”汽车,被恶意用来造成袭击,在未来或许不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需要我们提高警惕的潜在风险。

这些安全问题看起来似乎离我们很远,但随着我们的生活空间逐渐被智能设备塞满,风险只会进一步扩大,未雨绸缪总好过亡羊补牢。

祸福相依的智能化

作为消费者,我们当然希望制造商能尽可能延长设备的系统支持时长,但毕竟资源有限,商家还要卖新品,放弃对旧产品的维护既是无可奈何,也是商业策略。

既然是“保质期”,那电子产品的厂商就很有必要在产品和相关页面标注出具体的计划软件支持时间。在美国,这个日期被称为“最低保证支持时间”,是厂商对用户作出的一个最低限度的承诺,实际的系统维护时间可以比这个“保质期”更长,但不能更短。

在《消费者报告》的调研中,有 68% 的美国人认为,制造商有必要透露设备的“保质期”。像 Amazon、Google 这些智能家电大厂,也开始在网页展示最低支持时间。虽然不是特别显眼,但至少也有所行动。

Amazon 官方提供给智能音箱的支持时间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也注意到这个问题,推出“网络信任标志计划”:商家可以自愿在产品包装上贴出一个二维码标签,消费者可以扫描获取软件维护时间的信息。

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国内这方面的讨论还比较少,因此厂商和行业也暂时没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至于那些因为系统停用导致变砖的产品,民间高手会出手。

比如 Spotify 的 Car Thing,被官方抛弃没多久,一群极客捣鼓出了一套非常完整的“越狱刷机”的教程,虽然不能配对汽车,但可以和电脑配对,成为一个摆在桌面的媒体控制器,并且不仅限于 Spotify 一家服务。还有一些方案还能让用户快速启动电脑程序。

刷机后的 Car Thing,图源:Dammit Jeff

虽然这些功能看着都聊胜于无,但起码将这个明明还能正常使用的设备,从垃圾桶的无奈归宿之中挽救。

在 GitHub 这样的技术论坛上,还有很多智能家居的刷机教程,继续让其能够在最新平台上放光发热。甚至一些不算大众的产品,也有单独的详细教程和适配。

只是对于大部分消费者而言,这些方法都有不小的技术门槛。设备如果因为系统支持变砖,被整个扔掉或许还是多数人的选择。

祸福相依,“智能化”仿佛一个无解的悖论。

我想起来去年夏天拜访朋友家的老房子,很惊讶地发现他的房间还在用十几年前的窗式空调。虽然它连遥控器都没有,需要手动拧旋扭调温,但它还是能正常制冷,顶多需要给一点点耐心。

连配图都不太好找的老式窗式空调

你没办法在回家路上就用手机提前打开它,它也无法在每个时段智能调节温度,但它比能做到这些的后来者更长寿,也不会因为某一天制造商的变故而不再可用。

当然,你让我从中选择,我还是会毫不犹豫投向智能空调的怀抱,鱼与熊掌的道理大家都懂。

各方满意、“既要又要”的理想状态难以实现,但相关的思考和努力,至少能推动还不够好的现状不断完善。

最重要的就是不把“智能化”和“云端化”画上等号:厂商起码要保证设备的基础端侧功能,以及无网情况下也能正常运转的解决方案。

这几年的物联网行业,关于“边缘计算”的呼声也越来越大。这种主要依靠本地设备完成计算的方案,实现难度比云计算要高,但也更大程度保证了稳定性和安全性。

“智能化”不应该是目的,本质上都是为了更好的用户体验服务。

文|苏伟鸿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