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金角财经 颖宝
原本在星巴克学习的年轻人,正悄悄跑进汉堡王。
如今在汉堡王点餐,会不自觉地压低声音,以免打扰到隔壁桌赶论文的大学生,以及在给儿子改作业的妈妈。小小的汉堡店里,竟充满文化氛围。
“在汉堡王学习更有安全感。”小红书上,不止一名网友提道。图书馆对静音要求高,翻书、敲键盘声大一点就会有负罪感,空气里弥漫着压抑的味道;麦当劳和肯德基,又过于热闹了;至于星巴克,用30元买一个下午的时间,还有可能被店员提醒,性价比实在太低。
汉堡王作满足了中间值需求,店员不会用眼神暗示你“坐太久了”、店内有WiFi和充电插座、门店所在的商场有洗手间,但最重要的还是,人少、安静——背后映射的客流困境,站在汉堡王的角度则稍显尴尬。
这种尴尬早被写进财报。2024年,汉堡王中国的年销售额、单店平均年销售额均在其全球市场垫底;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扩张进程,已连续两年未达目标。
是中国人不吃汉堡吗?麦当劳和肯德基首先跳出来反对。是汉堡王还未渗透进中国市场吗?但其入华已有20年,也算是老品牌了。
那么,汉堡王的印象,是怎么从从牛肉堡变成了自习室?
“无痛学习”
陆续有网友用“无痛学习”来形容在汉堡王自习的过程。
无痛,除了体现在安静和充电插座充裕营造的安全感,还体现在消费门槛上。
2024年夏天,汉堡王也加入了价格战。原价22元的炫辣鸡腿堡、原价23元的果木风味鸡腿堡等4款汉堡,一律卖9.9元。此促销力度,比麦当劳售价13.9元的1+1随心配套餐还大。
汉堡王承认,此举措是为应对业绩下滑。“汉堡的成本是咖啡的2-2.5倍,9.9元的售价肯定赚不到‘眼前的钱’。”汉堡王高层汤俊章表示,希望到市场回暖那天,汉堡王能获得回报。
汉堡王在中国快餐市场掉队已久。
汉堡王在2005年进入中国市场,最初的7年里只开了52家店;2012年开始“起飞”,以“平均每两天开设一家新店”的速度扩张,用了6年时间新增近1000家店。2018年,第1000家店在上海青浦合生新天地开业时,时任汉堡王中国CEO的EkremOzer拍着胸膛表示:“3年内在中国再开1000家!”
那句中二的话再次照进现实:人一旦立flag,这事就不对劲了。截至2024年,“3年期限”早过,汉堡王只完成了50%的扩张KPI、新增门店不足500家,在2024年还净减少了113家店。
汉堡王目前在中国有1474家店,规模远落后于肯德基的1.1万家店、麦当劳的8620家店,连塔斯汀、华莱士等本土汉堡品牌也打不过。目前,华莱士在全国有近2万家店、塔斯汀有超9千家店。
营收也相伴着下滑。汉堡王母公司RBI集团在2024年财报里指出,汉堡王在中国的门店是最多的,但销售额却是最少的、仅7亿美元,平均单店年销售仅40万美元。同属亚洲市场的韩国,虽然门店数只有517家、为中国门店数的1/3,但也有6亿美元销售额,平均单店年销售额为120万美元。
这么看,“9.9价格战”也未能提振汉堡王的销售额,只是吸引来了一批自习/自由上班群体。
此群体虽增加了汉堡王的客流量,但进店目的决定了,他们对销售额的帮助不大。“旁边有生煎店、拉面店,不怕饿着”“买个冰淇淋就能坐”……从网友的分享中能看出,他们的消费计划是“越少越好”。
另据媒体在汉堡王部分门店的调查,发现周末的客流量比工作日还少。这意味着,除了上班、上网课或自习时段之外,此群体很少光顾汉堡王,消费频次并未因“无痛学习”的诱惑而增加。一位加盟商亦在采访中提到,在打“9.9价格战”之前,2小时的营业额最高能到1万元,现在店里坐着的人看似多了,实际营业额却只有4000元。
星巴克也有“自习/上班文化”,这是其主动营造的品牌优势,即“第三空间”。自习/上班群体走进星巴克的原因并非低价,更不会有意识地压低消费频次和预算。因此,“自习/上班文化”有助于提振星巴克的品牌力和业绩。
到了汉堡王这里,“自习/上班文化”却是被动触发的,可能会进一步分散人们对汉堡王主业务“卖汉堡”的注意力,将其最深层的问题撕开给更多人看:
20年了,汉堡王仍未完成中国本土化。
执着于“美式风格”
在美国市场,汉堡王一度吊打肯德基,一来是牛肉质量高,核心产品“皇堡”更享誉国际;二来是口味更符合当地饮食文化。
生洋葱是一个例子。汉堡王在汉堡里加入生洋葱,这种配方在美国很常见,但结合中国网友言论和《成都商报》的采访发现,一部分人生吃洋葱后会出现胃痛或呼吸道过敏现象,还有一部分人表示难以接受生洋葱的辛辣味。生洋葱并不完全符合中国饮食习惯,但汉堡王仍执着于此。
肯德基和麦当劳则已面向中国市场,推出老北京鸡肉卷、酸笋卷等迎合本土口味的产品;早餐菜单上,甚至有热干面、油条、皮蛋瘦肉粥、豆浆等纯粹的中国食品。
塔斯汀的发展势头,亦侧证了中国人对“中国味的汉堡”接受度更高。塔斯汀在2023年就新增了3776家店、月均开店速度超过300家;2024年1-8月,又新增了1300家店。
营销思路上,汉堡王对本土化的理解也不够深。
肯德基的“疯狂星期四”活动,可谓教科书级营销。2024年,汉堡王也推出了一个“周四国王疯”活动,每周四推出8.8元鸡条套餐、8.8元鸡腿组合等,但效果未能尽如人意。汉堡王未曾想过,“疯狂星期四”的成功,一半要归功于“V我50”段子在网络上的渗透,而非只靠降价。
汉堡王与游戏《恋与制作人》的联名活动,也被吐槽:“好别扭,想象不出李泽言(一个霸总角色)天天啃汉堡的画面。”
如果汉堡王有研究中国人的汉堡消费心理,会发现,“烤制肉馅”可以成为其独有的竞争力。艾瑞数据发布的《2024中国汉堡行业白皮书》显示,中国人对烤制牛肉的喜好率高达71%。但汉堡王偏要走一些奇怪的路。
另一方面,汉堡王的“9.9价格战”亦被认为是主动放弃精品汉堡的品牌优势,令自己泯然众人矣——在中国,便宜的汉堡已足够多了。目前来看,汉堡王品牌力已然被削弱,艾瑞数据的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受访者中,仅12%对汉堡王的形象认知为“高端”,却有高达67%的认知为“促销频繁”。
所谓“商战的尽头是供应链之争”,但汉堡王在中国的供应链至今被诟病。
2024年11月,汉堡王曾被数名加盟商指责存在配送临期、劣质食品,不合理处罚等多种问题,如“蔬菜不新鲜甚至腐烂”“冻肉饼送过来已经碎掉”“巧克力临期”等。
加盟商还指出,汉堡王的食材成本占到月销售额的40%-50%,在三线城市的配送成本也高出行业均值15%。
汉堡王回应称,直营店和加盟商统一采用供应链支持系统,没有差别化对待。但这恰恰揭露了整个供应链短板——汉堡王缺乏对采购议价、食材品质、配送效率的把控力,所带来的高运营成本正持续性地令业绩承压。
相较之下,肯德基和麦当劳已完成在中国的供应链布局、建立高效的冷链物流网络。
汉堡王在中国的困境,是从文化层面到设施建设的全面溃败。
6年4任CEO
推本溯源,管理层要背这口锅。
“要寻找更懂中国的合作伙伴。”2024年10月,RBI集团以1.58亿美元代价,提前8年终止与土耳其特许经营商TFI集团的合作,全资收回中国业务经营权。
土耳其TFI集团从2012年起全权代理汉堡王在中国的运营,并持续近13年。
2019-2023年间,汉堡王中国换了3任CEO,其中两任都来自海外。唯一的中国面孔朱富强,在2023年4月离职后,加入了赛百味,主导推出猪颈肉三明治、鲍鱼大虾三明治等菜品,仿佛在自证“推动品牌本土化”的能力。随后接替朱富强的AtakanBozkurt,又是一位外国人士。
汉堡王终于意识到“还是得懂中国的人来干”后,中国区在2025年3月,迎来了6年里的第4任CEO吕爱军。但这一步,较麦当劳晚了近8年。麦当劳在2017年与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凯雷投资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更名为“金拱门”,将本土化经营权交给国人。
这些年,汉堡王中国频繁的人事变动分散了经营注意力,已令投资者感到失望。
2024年,特许经营商TFI集团被媒体曝出,与中国加盟商签订“霸王条款”,投资者因此承受巨额亏损,最终血本无归。
一名加盟商在报道中表示,自己与汉堡王签订了一份长达10年的加盟合同,没想到经营不到一年就要面临倒闭,“在开店之前对方承诺3~4年收回成本。我前前后后一共投进去300多万元。”
为何成本投入这么高?其解释道,汉堡王要求配置高价设备,如16万元的圣代机,门店每个月还需要支付特许经营费、运费、广告费、sok屏使用费、IT服务费等多项费用,其中光是运费每个月就多达1万元,“但实际上,门店一天都卖不出10个圣代,每个月的圣代销售额只有100元左右”。
今年春节,汉堡王与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龙虎山景区合作,推出了印着“福”“财”“旺”字样的汉堡,以及财神爷汉堡摆件、红包、招财令等周边产品。但这再一次被形容为“低效的营销”:“融入中国文化的的方式太一板一眼了。”
这么一想,“变为自习室”或是汉堡王最成功的本土化实践?
参考资料:
餐饮老板内参《汉堡王中国“大换血”,能否成功“翻身”?》
剁椒Spicy《快餐巨头沦落成自习室,汉堡王如何自救?》
涌流商业《土耳其人出局,1500家汉堡王急寻买家》
胖鲸头条《喜欢拉踩同行的汉堡王,快被同行干翻了》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