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观察:马斯克的无人车上路了,撑得住特斯拉股价吗?

新浪科技
28 Mar

  特斯拉终于触底反弹了?在持续下跌了近三个月之后,全球车企第一股特斯拉本周终于有了止跌回升的迹象。本周的四个交易日中,特斯拉已经有三天收盘走高,止住了此前持续下滑的势头。但今天收盘只是微幅上涨0.4%,报收于273美元。

  自从去年12月底触及480美元的历史高点之后,特斯拉股价在过去三个月遭遇了自由落体,不仅完全回吐了特朗普赢得大选之后的涨幅,甚至一度跌到了220美元,市值也从最高时的1.6万亿美元缩水到不足8000亿美元。

  由于股价持续下跌,销量不断下滑,特斯拉正处在士气低落和内外交困的局面。外部投资者施压董事会,一些知名投资者甚至公开呼吁马斯克让出特斯拉CEO的职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周马斯克主持召开了特斯拉的全体员工大会,回答了员工以及外部关心的诸多问题。他在会议上呼吁员工不要抛售公司股份,表示自己依然看好特斯拉的长远前景,希望员工一道坚持。

  无人车和机器人两大故事

  马斯克承认特斯拉目前面临困难,也承认自己目前多线作战,有些难以应对(stretched pretty thin),但他强调特斯拉将再次突破技术与生产极限,让市场重新认清它的价值。

  马斯克着重强调了特斯拉的两大长远利好因素:无人车和机器人。他用极具未来感的描述,向员工也向外界阐述了他对即将发布的Cybercab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愿景。“我们打算以5 秒一辆车的速度生产Cybercab,像电子消费品一样。”

  5秒一辆车意味着什么?即便是在丰田福特这样的巨头,也只能做到平均两分钟完成一辆车的组装。要实现这一速度,需要极高自动化与模块化生产平台。马斯克形容其为“软件驱动下的车辆工厂革命”。

  按照马斯克的设想,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特斯拉Cybercab无人车比“任何人能想象的还要激进”,不仅完全自动驾驶,取消方向盘与踏板;更要极简设计,主打共享出行与城市交通。&nbsp

  除了自动驾驶出租车,机器人也是特斯拉目前可说的最重要故事。马斯克再次确认此前多次亮相的Optimus机器人将在2025年进入量产阶段:“今年目标是制造5000台,明年要在此基础上几何级数增长。”

  按照他的设想,Optimus 目前使用场景包括自动完成仓库搬运、物料分拣、重复性作业。但Optimus最终的量产价格可低至2万美元以下,有望走进每个普通家庭,承担家政/护理/助理角色。马斯克称其为“潜在经济产值超越所有产品线”的未来核心。

  当然,和马斯克此前提出的诸多技术愿景一样,他没有给出“5秒组装一辆车”以及“2万美元机器人”具体实现的时间表。如此激进的愿景能否实现,能在多久实现,依然是个未知数。

  获准在加州上路测试

  本周特斯拉又透露了Cybercab的更多技术细节。特斯拉车辆工程副总裁莫拉维(Lars Moravy)表示,特斯拉计划为 Cybercab 配备小于 50kWh 的电池组,而实际可行驶里程将接近 300 英里(约 480 公里)。这意味着这款两座无人车的效率将超过所有现有在产电动车,部分得益于其极致优化的空气动力学设计。

  他还确认,特斯拉将在德州超级工厂组装Cybercab,目前已经在进行生产设备的安装工作。Cybercab 的原型车预计将在今年夏天前完成,正式发布活动预计将在2026年初举行。实际上,美国无人机博主已经拍摄到德州超级工厂最多时有6辆Cybercab在园区内进行测试。

  实际上,特斯拉自动驾驶出租车现在已经可以合法上路了。在经过四个月的审批之后,加州公共事业委员会(CPUC)上周批准了特斯拉的运输特许承运人(TCP)申请。这意味着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已经可以在加州道路上载人行驶了。

  不过,TCP牌照并不代表特斯拉可以像Waymo那样面向公众提供载客服务,只是允许特斯拉可以用自动驾驶出租车搭载自己的员工进行测试,距离Waymo那样面向公众的真正无人驾驶出租车还有明显的差别。

  要在加州向公众提供Cybercab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特斯拉仍需: 1、获得加州车管局(DMV)的完全无人驾驶测试许可证:截至目前,特斯拉仅持有DMV颁发的自动驾驶汽车安全驾驶员测试许可证。2.、获得CPUC的自动驾驶载客计划许可:该许可允许公司在加州提供自动驾驶载客服务。

  作为对比,Waymo在2018年成为首个获得加州批准进行无人车路测的公司,直到四年后才获准在有安全员的情况下在旧金山提供客运服务。2023年8月,Waymo最终获得批准,在旧金山完全开放提供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整整花了五年时间。

  目前Waymo在美国旧金山、洛杉矶、凤凰城等城市运营着700多辆无人驾驶出租车,每月付费乘车超过百万次。在旧金山的市场占有率甚至达到了20%,成为了旧金山和凤凰城民众的打车日常选择。

  显然,马斯克没有耐心像Waymo那样测试等待多年。特斯拉急切需要Cybercab的无人车概念来提振股价,而特朗普政府的监管部门也很有可能给马斯克的无人车大开绿灯。马斯克已经表示,今年6月会在德州总部奥斯汀附近推出Cybercab试运行。

  去年5月,瑞银集团曾经预测Waymo到2030年可能占据全球无人驾驶汽车行业60%的市场份额,估值在750亿至1350亿美元之间。当然,这是在特斯拉发布Cybercab之前的预期,而马斯克向来是以高效率和低成本来抢占市场。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基于其“全自动驾驶”(FSD)系统,目前还是“监督版”(需要人类随时干预),属于L2++级高级辅助驾驶。Cybercab必须实现L4级完全自动驾驶,才有可能上路提供服务。但至少目前FSD还没有实现无监督状态。

  Cruise的惨痛教训

  Cybercab与Waymo的最大差别就在于激光雷达。特斯拉坚持“纯视觉”策略,因此Cybercab使用高清摄像头和 AI 驱动的神经网络进行感知,不依赖激光雷达(LiDAR)或毫米波雷达。马斯克认为摄像头结合强大的计算能力足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而Waymo则通过多传感器冗余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包括了激光雷达、雷达和高清摄像头。激光雷达更是其核心优势,可以提供高精度的3D环境映射,尤其在恶劣天气或低光条件下表现更稳定。纯视觉方案的最大优势就是实现极简设计和低成本,Cybercab目标售价仅为2.5万美元。有望最快时间大规模普及。

  或许从成本和制造角度来说,特斯拉的Cybercab比Waymo更有可能大规模商业化。但安全问题从来都是无人车行业的“阿基里斯之踵”,只需一次致命事故就有可能导致业务停摆公司崩盘。

  通用汽车旗下的Cruise原本是与谷歌Waymo并驾齐驱的自动驾驶出租车两大巨头,也在同期获得了旧金山商业运营的牌照,一度运营着300多辆无人出租车。但2023年10月的一起事故改变了一切:一名行人在过马路时,先被一辆车辆撞倒,随后又被一辆Cruise无人驾驶出租车碾压并拖行约6米,导致其全身多处重伤。

  事故发生后,加州机动车辆管理局(DMV)立即暂停了Cruise的无人驾驶运营许可证。随后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也宣布暂停Cruise在旧金山的无人驾驶出租车运营牌照,表示将深入调查这起交通事故。

  在Cruise停业整顿半年之后,通用汽车最终决定放弃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将Cruise的技术团队整合到公司的驾驶辅助系统开发部门,专注于个人车辆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的研发。无人驾驶出租车两大巨头之一的Cruise就此彻底退出。

  特斯拉的FSD目前还面临着多起交通事故的责任调查,还无法做到无监管无安全员的阶段。如果在技术条件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上路提供运营,一旦在复杂路况下出现类似Cruise的车祸,那么可能会出现前功尽弃的情况,进一步施压特斯拉股价。

  “这辆无人车不靠谱”

  看起来,Waymo并不认可Cybercab的激进技术与设计方案。Waymo前CEO约翰·克拉夫奇克(John Krafcik)近期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如果一家企业真的认真想打造一个安全、可普及的Robotaxi业务,设计出来的车绝不应该长这个样子。”他认为,Cybercab虽然外观吸睛,但并不符合一个成熟无人出租车应有的功能性与实用性标准。

  此外,克拉夫奇克还为Waymo采用多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的策略辩护:“一整套强大的传感器系统,包括激光雷达,在每英里成本中几乎可以忽略。而在地图绘制方面也一样如此。更重要的是,这些传感器带来的安全收益是有数据支撑的、可验证的——是能减少人身伤害的实际程度。”

  或许克拉夫奇克对特斯拉存在偏见。他几年前就表示:特斯拉只是一家拥有“很不错的辅助驾驶系统”的电动车制造商,和Waymo不再一个赛道。在这次采访中,他明确表示,他对特斯拉的看法至今没有改变。

  “特斯拉这十年来一直梦想和Waymo竞争,但他们至今还没做到。他们是一家汽车公司,拥有一个辅助驾驶系统。而他们还从未实现过哪怕一单真正的全自动收费载客服务——而Waymo每个月已经提供了超过一百万次这样的服务。”

  克拉夫奇克相信,Waymo将在接下来的3至5年内持续领先业界:“Waymo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真正实现‘人工驾驶员替代’的具象AI系统,不仅能在不同车辆上集成部署,还能以规模化运营。更关键的是,第三方数据已经验证Waymo系统在性能和安全性方面明显优于人类司机。”

  深陷美国政治斗争

  或许特斯拉可以比竞争对手都更快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以无人车和机器人打开一个全新的市场,给自己的股价提供支撑,但这或许很难改变特斯拉目前的销售困境。

  众所周知,特斯拉的这波抛售大潮主要是受到马斯克深陷美国政治的拖累。在马斯克投入超过2.5亿美元帮助特朗普再度当选美国总统之后,特斯拉股价与SpaceX估值也大幅上涨,推动马斯克身价超过了4000亿美元,成为首个突破这一大关的全球首富。

  然而,在马斯克登上政治权势巅峰之际,他的电动车巨头特斯拉却成为了牺牲品。马斯克已经与特朗普政府高度绑定,政治立场完全倾向共和党,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X不断抨击民主党和自由派,让他成为了左派民众的眼中钉。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政府效率部”大举削减各个政府部门预算,并且进行大规模裁员。削减预算直接影响到了美国政府在医疗、教育、科研等方面的投入与补助,触动到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

  据不完全统计,DOGE迄今已在美国联邦政府裁减了约 10 万名员工。 这些裁员主要通过买断和解雇方式进行,涉及多个联邦机构。此外,DOGE 计划在未来进一步裁撤约 30 万个联邦政府职位,这可能导致总计近 100 万人失业,包括联邦雇员和相关承包商。

  过去的两个月时间,特斯拉在全美各地的门店都遭受了抗议,甚至出现了不少暴力打砸门店、恶意焚烧汽车以及充电桩的极端事件。尽管特朗普政府司法部强调要成立专案小组,严打针对特斯拉的暴力事件,甚至将其上升到“国内恐怖主义”的高度,但这并无法阻挡在门店之外正常抗议的人群。

  威廉·布莱尔(William Blair)分析师昨天在一份报告中写道,“马斯克涉足政治引发的反弹”导致了“品牌损害甚至破坏行为”,而此时特斯拉正因Model Y的改款而供应受限,“中国竞争也在持续升温”。尽管如此,该公司维持对特斯拉股票的买入推荐,指出其能源存储业务的增长以及在无人驾驶网约车服务中的前景。

  中国市场竞争太激烈

  在美国深陷政治斗争漩涡的同时,特斯拉在欧洲和中国的销量也在明显下滑。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本周公布的数据显示,继1月份下滑45%之后,特斯拉在欧洲2月份的新车注册量同比下降了40%,而整体纯电动车销量增长了26%。

  加拿大皇家银行(RBC)分析师认为,2月份的数据“可能无法反映真实需求”,新车买家“可能在等待新版Model Y或“新的平价车型”。

  同样,特斯拉2月份在中国的销量同比暴跌近50%,但也同样受到消费者等待Model Y的影响。特斯拉本月在中国开始交付改款 Model Y,预计会给中国销量带来短期提振。但特斯拉仍面临大量中国车企的激烈竞争,包括比亚迪、理想、小鹏、小米等国产电动车都在不断扩大销量。

  比亚迪近日公布2024年全年财报,显示其全年营收达7770亿元人民币(约合1070亿美元),首次在营收上超越特斯拉(970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股价在2025年迄今已上涨近40%,并在上周创下历史新高,主要受新快充技术发布提振。

  比亚迪推出的1000kW

  超级充电桩,可在5分钟内为电动车充入250英里(约400公里)续航。而特斯拉当前的V3超充技术最多只能在15分钟内充入200 英里(约320公里)。特斯拉的充电网络一直是其竞争力核心之一,而比亚迪此举意味着,中国厂商已在关键基础设施上实现技术超车。

  期待已久的FSD并没有给特斯拉在中国带来提振。实际上,因为法规和技术的差别,特斯拉在中国推出的也不是美国版的FSD,体验存在着明显不足。本周特斯拉中国官网正式去掉了FSD的英文,更名为“智能辅助驾驶”。

  而且,特斯拉智能辅助驾驶需要额外付费6.4万人民币,增强辅助驾驶标价3.2万人民币。这与中国智能车企的定价策略形成了鲜明对比。比亚迪宣布将在所有车型上免费搭载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功能之后,小鹏、极氪等厂商纷纷表示将跟进,为新车型标配智能驾驶功能。

  不得不提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周二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实施25%的关税,意在通过关税手段迫使车企在美国制造组装汽车。这一消息直接打压了汽车类股的股价,也拖累了特斯拉的反弹势头。特朗普强调,自己并没有咨询马斯克的意见,因为他存在利益冲突。

  而马斯克随后在X上表示,“特斯拉并未幸免于难。这些关税对特斯拉的影响依然非常显著。”虽然特斯拉在美国销售车型基本来自美国工厂,但特斯拉需要从中国、韩国和欧洲进口大量零部件。而且,特朗普政府的新一轮关税政策如果引发其他经济体反制,特斯拉作为美国车企一样会收到冲击。

  无人车上路测试,撑得住特斯拉股价吗?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江钰涵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