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字财经 李意安
自上周发布2024年财报后,信也科技在几个交易日内,股价快速窜升,一度攀升至11.08美元/股。长线来看,自2019年启动更名、押注科技赛道至今,信也科技的市值在过去五年,已经翻了4倍。
财报显示,2024信也科技营业收入130.7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4.1%;净利润23.9亿元,相较2023年23.8亿的数据,属于基本持平,稳中有进;年度促成交易额达2062亿元,同比增长6.1%;在贷余额为715亿元,同比增长6.1%。
整体业绩表现属于波澜不惊、稳中有进。但聚焦到信也科技更细的经营颗粒上就会发现,内部结构的量变正在累积起真正的质变,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科技能力的显化正在驱动价值的再次重估。
增长结构优化
国内市场始终是信也科技的基本盘。而2024年的消金市场并不容易,存量博弈已经持续多年。自2020疫情之后,竞争不断升格。风险持续承压的同时,定价却几无溢价空间。2024年,虽然经济大环境已经进入了缓慢复苏的周期,消费信心的重建却仍需等待。
截至2024年底,信也科技国内累计借款人超2680万,全年交易额1961亿元,同比增长5.2%。基于多年深耕累积的品牌效应,信也科技在用户端已经拥有了高粘性的忠实拥趸,重复借款率达到了87.3%。但受经济气压影响,尚未完全脱困于不良承压和独立借款人逐渐减少的处境。
对此,信也科技的策略是提升小微客群占比,来实现客群上移从而夯实基本盘。
2020年,信也科技首次明确提及小微业务,当年促成交易额为37亿元,占全年总交易额比例仅为5%。四年过去,小微业务已经成为战略聚焦的重点客群,占集团国内业务比重近三成。全年为超过82.6万家小微用户和个体工商户提供580亿元信贷科技服务,交易额同比增长23%。
国内深耕基本盘的同时,信也科技也在果断押注出海业务,加速圈地。
疫情之后,国内消费市场疲软,行业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能,各家金融科技企业纷纷提速了自己的国际业务布局。
而始于2018年的国际市场布局,让信也科技拥有了一定的先发优势,2020年开始,信也科技将增量目标着力押注海外。
截至2024年底,国际业务累计为700万用户提供信贷科技服务,年度交易额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27.8%。出海业务贡献的增量呈现出惊人的加速度。四季度,国际业务营收在集团营收中的占比已达到21.4%。作为第二增长曲线,国际业务展现出了陡峭上扬的斜率。在此基础之上,财报明确提出了海外业务规划的下一个目标:2030年营收占比达50%——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国际业务每年的复合增长率至少要达到约15.5%。
信也科技还在进一步扩大牌照版图,以巩固增长的可持续性。2024年,信也科技进一步获取了菲律宾征信牌照、印尼多元金融牌照及巴基斯坦非银行金融公司牌照。信也科技以印尼和菲律宾为核心,逐步向巴基斯坦等新兴市场延伸,多元牌照支持了综合金融服务扩展,也促成了东南亚与南亚联动的布局。
资本市场对其重启估值的关键,在于国内存量市场的抗压韧性和海外增量市场的扩张弹性。而无论是存量“守成”还是增量“拓荒”,底层逻辑均指向同一竞争力内核——科技赋能。
夯实科技底座
开春以后,在Deepseek的能量带动下,中国的科技概念股都迎来不错的行情。
但很显然,仅仅在概念层面强调科技为纲是单薄的,真正撑起估值的是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以及投入之后,科技为业务升维带来的实际质效。
从过去历年财报信息来看,信也科技AI应用与业务流程已经深度融合,全链路的智能化升级已经完成。能够非常明显地看到,AI在各个业务层面都对效能产出带来了全面加持。
2024财报数据显示,“获客-活客”方面,公司AI技术使广告素材生产成本降低60%;客户交互层面,依托大模型构建了行为/对话KYC标签体系,信也科技大模型通过自动生成通话内容摘要及用户关切点,使人效提升20倍,通过优化客服交互策略,用户转化率平均提升9%;风控方面,依托“风巢”风控平台、“明镜”反欺诈系统及AI技术,结合声纹识别、背景模板识别等先进算法,构建全方位反诈科技矩阵,2024年,共阻断诈骗2.6万余次,对欺诈用户的识别准确率达99%,免损近3.7亿。
2024年,公司推出智能体创新应用平台Zeta,结合2023年发布的大模型开发平台E-LADF,构建了覆盖投放获客、风险控制、客户交互等核心业务环节的智能化体系。此外,信也科技自研大模型——“米粒”正式通过国家网信办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
今年年初,Deepseek横空出世,生成式AI和大模型应用正在成为科技领域的叙事主线。信也科技也在第一时间快速接入DeepSeek-R1,实现关键技术的升级补位,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
事实上,以贷款为核心的金融业务早已不是单纯的资金密集型行业,而是同时兼具了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多重属性。这不仅意味着行业壁垒越来越高,几无后来者入局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存量玩家中,技术能力的分野也将成为发展未来的关键因素。
信也科技无疑是较早意识到这点的玩家之一。
早在2019年,信也科技完成了两个大动作。2019年,停止新增个人资金对接,资金来源进行全盘机构化;与此同时,由“拍拍贷”更名为“信也科技”。一套组合拳下来,信也科技完成了一次增长逻辑的根本跃迁——由单纯强调金融属性切换到以科技撬动增长。从估值的角度来看,这一变化很明显地带来两大好处:首先,金融本身具有极强的周期属性,这一改变跳出了以周期论估值的逻辑框架;其次,以科技为撬动增长的杠杆,很大程度上打开了增长的上限。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信也科技的财报中,已经出现了“探索AI技术在智能风控、智能客服中的应用”这一信息。
对于长线投资的耐心资本而言,这一增长逻辑的切换至关重要。复盘一下信也科技过去几年的股价走势,可以很直观地看到,2019到2020这个漂亮的V形反转。即便是2020年之后,整个消费金融市场都在面临疫情冲击的至暗时刻,信也科技的股价曲线依然倔强上行。
而科技势能的累积和技术壁垒的构建,绝非一蹴而就,这不仅需要管理层坚定的战略决心,也需要真金白银的持续投入。2021年的时候,信也科技曾经披露过去五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0亿元,就当下时点而言,这一数据在同业中绝对居前。仅仅三年过去,到了2024年,仅当年研发投入就已经超过8亿,达到营收占比的6.1%。
当然,近日股价的蹿升究竟是短期资金的博弈还是市场对其价值的一次重估,需要时间验证。
国际市场的高增长是否具备可持续性、技术优势能否始终保持领先,以及科技能否在业务侧转化为系数级甚至指数级的效能产出,这些因素都在持续影响资本市场对其的价值定位。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 信也科技通过分红与回购向股东返还1.6亿美元,这一数据达净利润的49% 。公司同时表示,2025年将继续保持高股息政策,分红比例在20%至30%。大手笔的分红彰显了管理层对未来现金流的坚定信心。
风物长宜放眼量。长远来看,经营表现和资本定力需多方共振,方能转化为可持续的价值增长。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