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锌刻度 陈邓新
联想moto手机,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在“2025上海F1中国大奖赛”上,联想moto以F1全球智能手机合作伙伴的身份亮相,赚足了眼球。
速度与激情之下,联想moto手机希望重回主流视野。
这个诉求在稍早的MWC 2025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再度提及,联想moto手机要成为领先的全球厂商,“先是前五名,然后进入到前三名”。
口号震天的背后,则是联想moto手机在国内早已沦为“other”,为何如此反差?从“学霸”变成“学渣”,联想moto手机经受了哪些考验?凭借AI手机,联想moto手机真的可以逆天改命吗?
押注AI感觉自己又行了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复盘,联想moto手机是如何将一手好牌打烂的。
公开资料显示,联想2002年切入手机赛道,推出国内首款40和弦铃声手机、首款自主研发的GSM手机等。
基于此,联想手机脱颖而出。
不但成为“中华酷联”的一员,更是一跃成为国产手机的“带头大哥”,与国际头部手机品牌分庭抗礼,彼时好不风光。
然而,时也,命也。
迈入智能手机时代,联想手机肩上的担子变沉了,不得不走上高端化之路,寄望乐phone打开成长天花板。
“乐Phone的定价有明确的优势,如果卖不过iPhone,就是失败!”杨元庆当年如是说。
图源:联想moto官微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对标iPhone的乐phone,最终成为扶不起来的阿斗,联想手机无奈之下选择收购摩托罗拉,渴望曲线实现高端化。
但问题在于,杨元庆高估了摩托罗拉的品牌价值,低估了整合难度。
对此,有媒体曾报道:“联想的团队看不上摩托罗拉的‘效率’。按照摩托罗拉的研发节奏,一款高端产品的研发周期至少是一年,而这个时间,在联想的人看来,出10款是没有问题的。反之,摩托这边团队则认为联想的人不具备高端研发能力,双方很难坐在一起谈。摩托罗拉团队效率低固然是事实,但联想团队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
1+1<2之下,联想手机走上了下坡路。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锌刻度:“联想手机的打法没有跟上时代,早年是深度绑定运营商,后来又过度依赖传统渠道,没有赶上互联网销售大潮以及深耕品牌专卖店。”
再叠加战略不断摇摆与市场定位漂移,在“中华酷联”迭代为“华米OV”的过程中,联想手机最终掉队了。
晋级失败的联想moto手机,将重心移至海外,从而偏安一隅。
好巧不巧,AI革命爆发。
于是乎,聚焦AI又成为了联想的核心战略,并在AI PC上尝到了甜头:2024年第四季度,其营业收入为188.0亿美元,同比增长20%;净利润为6.93亿美元,同比增长106%。
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Luca Rossi前不久表示:“我们预计AI PC的普及率,将在未来2~3年内达到40%~50%,甚至高达80%。”
在此背景下,联想意欲复制AI PC的成功打法到moto手机。
联想的如意算盘,并非毫无道理:AI手机成为下一个撬动时代的爆款符号,All in AI逐渐成为行业的共识。
OPPO CEO陈明永2024年预言:“今年是AI手机元年,AI手机时代将成为继功能机、智能手机之后,手机行业的第三阶段。”
如此一来,联想将AI手机视为翻盘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联想moto手机请迪丽热巴作为代言人
浙商证券表示:“以苹果为代表的海外AI厂商持续在端侧AI领域发力布局,AI大模型在端侧的垂直场景应用有望加速落地。”
事实上,渴望借此弯道超车的并非联想一家。
即便是真我realme这样的小玩家,2024年也曾对外透露,借助“AI 计划”未来三年内出货1亿部AI手机,主要瞄准年轻消费者。
从这个角度来看,哪怕在国内已沦为“other”,联想moto手机也燃起了新的野望。
能否守住基本盘尚不能确定
尽管如此,联想moto手机想逆天改命,仍困难重重。
须知,AI成为手机赛道的角力点,“华米OV”等头部玩家无一例外均在探索与大模型深度融合,进而打造AI创新生态。
譬如,苹果发布了“Apple Intelligence(苹果智能)”,将为iPhone、Mac等设备提供一系列AI功能。
再譬如,AI正全面赋能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科技战略,“小米将用AI把所有品类重做一遍”。
不难看出,AI正在重塑手机的价值新坐标。
正如荣耀CEO李健所言:“如果把AI生态系统想象成一棵参天大树,那么AI终端就是这棵大树的树干,荣耀的核心价值在于,整合所有AI要素,将其转化为消费者触手可及的创新体验。”
图源:机智猫
这么一来,AI手机必将成为行业的“主战场”。
毕竟,在这个激情澎湃的时代,AI驱动生产力革命,谁掌握了新质生产力,谁就可以打破创新的枷锁,拥有了无可争议的行业领导力。
以上可见,联想的AI手机能否杀出一条血路,其竞争对手的数量与压力相比智能机时代,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事实上,联想虽然押注AI耗资不菲,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技术底蕴并不深,声量也不高,与华为、小米等的差距肉眼可见。
关于此,有媒体表示:“回顾联想的变革,虎头蛇尾一直是联想的常态,这种‘口号很响,动作没有’的行为源于联想的惯性增长——在PC时代,联想的发展策略始终是规模即实力,通过渠道、并购等方式,坐上了全球PC老大的宝座,因此重视营销,忽视技术研发,被大众戏称为‘组装厂’。”
更为麻烦的是,DeepSeek的出现与普及,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端侧AI的接入门槛,未来手机全面AI化或大势所趋。
这意味着,联想的AI手机或难以做出差异化,渴望后来居上难度陡增。
一名市场人士告诉锌刻度:“苹果、小米、荣耀等都推出了各自的AI PC,切入联想的腹地,谁抢谁的地盘还不一定。手机行业的‘马太效应’明显,呈现强者恒强的格局,正循环之下,领先者的优势还会不断扩大。”
小米牵手徕卡打造了引领时代的移动影像光学系统,走了一条“取代相机”之路;麒麟芯片+鸿蒙系统不断突破,助力华为走了一条以自研证道之路,并且两者还有汽车带来的巨大赋能。
反观联想moto手机,拐点与机会究竟在哪里?
实际上,两年前,联想moto手机就喊出要成长为除中国以外全球市场前三的口号,海外销量近年来虽然持续增长,可“小而美”的状态并未有本质改变。
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总销量达到12.2亿部,同比增长7%,结束了连续两年的下滑;其中,联想moto手机以5%的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八。
图源:Canalys
也就是说,联想moto手机的梦想并没有走进现实。
更为糟糕的是,随着国内手机市场日益饱和,出海成为行业的必选项,不但头部玩家在抢滩,腰部玩家也在跟进。
“机智猫”此前报道:“迟迟没有发布今年旗舰机的魅族选择在MWC25上高调展出其AI全生态家族产品,并首次公开面向海外市场发布魅族Note 22系列新机,包括魅族Note 22、魅族Note 22 Pro、魅蓝22、魅蓝22 Pro等。魅蓝系列还是海外市场的独占机型。”
擎旗争先之下,出海成绩也可圈可点。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荣耀海外市场年度增幅达50%,12月海外销量占比更是超过50%;
小米手机海外销量占比超75%,连续18个季度稳居全球手机市场前三;OPPO与vivo的海外销量占比也双双超过50%。
vivo首席运营官胡柏山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表示,预计2026年海外销售占比将增至60%,并在2027年达到约70%,“对我们而言,未来的增长点无疑在海外市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欧洲市场成为出海的重中之重。
之所以如此,皆因欧洲智能手机市场的均价为五六百美元,为高端产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高端产品恰恰是出海的主力军。
甚至,出现了价格倒挂。
以6499元人民币的小米15 Ultra为例,同款机型在欧洲要卖到1499欧元,近12000元人民币,溢价超过80%。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表示:“不同市场确实存在差异,这当中有关税和渠道成本的差异,所以肯定会不一样。但整体来说,它在欧洲定价高于iPhone 16 Pro Max,我认为背后还是小米的技术信心和底气。”
问题在于,欧洲市场也是联想moto手机扩张的重点。
市场重叠之下,联想moto手机迟早要与国内头部玩家迎头相撞,未来面临的竞争压力不言而喻,能否守住基本盘尚不能确定,更不用说再进一步。
总而言之,联想moto手机也许可以继续吃摩托罗拉的老本,在海外拥有一席之地,但要想成为全球市场的领导者还是不切实际,这不是靠AI或堆料就可以解决的,毕竟没有经历主流市场的“白刃战”,就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最终不得不面对降维打击。
留给联想moto手机的岁月安好时间,不多了。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