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在宜家里卖星巴克

蓝鲸财经
27 Mar

作者 | 源Sight 安然

时尚品牌们越来越不务正业了。

26个男模排排站?全场半价折扣?这些坊间疯传福利,Zara通通都没有。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新店开张时人满为患。

近日,南京宇宙中心新街口的Zara全新亚洲旗舰店开业。新店将Zara的“大店策略”贯彻到底,共计两层楼、面积超过2500平方米。

在服饰体验外,Zara新店还引入了亚洲首家Zacaffè。这次与Zara联手的是南京本地咖啡品牌UNIUNI,全线产品在20-40元之间,与星巴克咖啡主力价格带有所重合。

其中,带有南京当地文化元素的创意咖啡“梅花三弄”和“印象南京”受到追捧,其中杯价格为35元,大杯价格为38元。

开业当天,Zacaffè外大排长龙,有消费者向源Sight表示,需排队半小时以上甚至一个多小时,才能喝上一杯小小的Zara咖啡。

截图来源于小红书

无独有偶,近来时尚品牌们又在国内掀起“服饰+咖啡/餐饮”的热潮,其中也包括“高高在上”的奢侈品牌。

比如,与导演王家卫合作亚洲首个独立餐饮空间的Prada、计划在香港尖沙咀开设亚洲大店设立博物馆、咖啡室的LV等。按开业数年的LV日本咖啡厅定价,该奢牌单杯咖啡价格处于100-200元左右区间。

时尚品牌们在国内跨界频频,直接原因是希望以此增加店铺的客流量与顾客逗店的消费时长,带动线下实体店消费。

但这也进一步反映出,品牌们在中国市场上日子算不上好过,需要在主营业务之外开辟新的引流、固客业务保量促收。

在全球经济动荡、国内经济波动、社会消费降级分化、白牌平替势力崛起等重重因素共同作用下,致力走向高端和维系高端的品牌们显得分外被动。

跨界“服饰+”让品牌们找回一定主动权,但要赢得长期稳定增长,暂时性的噱头营销或许还不够。

引流

Zara让新店变成一个可以又逛又喝又玩的巨大“宜家”。

截图来源于品牌微信公众号

区别于普通门店,Zara新街口店是一处占地2500平方米的二层独栋门店。

一层的服装风格偏向商务成熟,设有品牌沙龙和Zacaffè。Zara沙龙配备了私人试衣间并提供预约造型服务,需要通过店铺微信进行提前预约,一定程度凸显高端格调。

Zacaffè目前由品牌联合南京本土精品咖啡品牌UNiUNi共同呈现。饮品有三款咖啡豆供选择,此次主打的限定咖啡“梅花三弄”与“印象南京”加强与本地文化元素的融合,价格集中于23-38元。

二层的服装与体验偏时尚年轻,在引入首尔限定系列(Seoul Edition)街头活力新品的同时,还设有全球首个潮流自拍舱、全球首个Zara自动售货机,供年轻潮流的消费者们体验与购买。

Zara在选址上也透露出巨大野心。新店所在的南京新街口商区被誉为“中华第一商圈”,是中国唯一一个拥有4个销售额超过40亿元的百货购物中心的商圈,其中就包括或新晋全球店王的南京德基广场。

与Zara全新大店高举高打的建设有些许落差的是,近年Zara在华的表现似乎不尽人意,甚至一度有“退出中国”的传言流出。

日前,Zara母公司Inditex公布2024财年业绩。截至2025年1月31日,集团全年营收同比增长7.5%至386亿欧元,净利润同比增长9.0%至59亿欧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但由于美洲、亚洲等主要市场损失及Zara的业绩放缓,其年增长率放缓至7%,创下本财年最低水平。

截图来源于集团财报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市场所在的亚洲及其他地区市场份额在持续下滑。2020-2024财年,该地区销售额占比分别为23.2%、19.7%、18.1%、16.9%、15.7%,下滑趋势明显。

2018年前后,Zara在中国的门店数量曾达到183家左右,此后数量逐步下降。截至目前,Zara在中国市场门店减少至70家左右。

除了Zara,Inditex集团2021年以来陆续关闭旗下品牌Pull&Bear、Bershka和Stradivarius等的中国门店。3月12日,集团旗下品牌Oysho关闭其在北京最后一家门店。

面对国内较为低迷的消费市场,Zara们选择更谨慎扩张、更精准选址、关小店开大店瘦身前行,在加码线上电商的同时,辅以跨界餐饮等新手段实现线下的引流获客。

固客

这一时期,无论快时尚还是高端时尚品牌,大家都在使出浑身解数稳住企业基本盘。

强大如LVMH集团,2024年营收下降1.7%至846.8亿欧元,净利润下滑17%至125.5亿欧元。根据财报,其包含LV、Dior、Fendi等在内的时装和皮具部门期内营收同比下降3%至410.6亿欧元。

截图来源于集团财报

巨头失速折射行业深层次危机,即曾经驱动奢侈品市场高速增长的两大利器逐渐失效。

一是,高端消费品的核心客群萎缩。麦肯锡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奢侈品核心消费人群规模缩减约15%。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让高端消费承压,消费者更趋理性转向性价比更高的替代品。

二是,曾作为全球最大奢侈品市场的中国市场表现疲软。胡润研究院发布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高端消费市场规模同比下降2%至1.63万亿元;传统奢侈品市场整体下滑,跌幅超过8%。

根据财报,2024年,LVMH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31%降低至28%,有机收入降低11%。

在就业环境严峻、收入预期降低等因素影响下,国内居民消费理念发生转变,减少在高溢价产品上的投入,让高端时尚品牌、隐隐提价布局高端的跨国快时尚品牌们如坐针毡。

与此同时,凭借强大产业供应链,中国市场上的新品牌、白牌平替们层出不穷,让前者进一步遭受冲击。贝恩咨询指出,中国消费者对本土设计的认可度在过去三年提升了近20个百分点,本土品牌崛起对国际奢侈品造成了分流效应。

于是,战略上调整中国路线固客保量迫在眉睫。

一方面是开大店。据九龙仓发布的年报,2024年公司将对部分重奢门店进行扩建和升级。其中,曾是全球第二大、仅次于法国香榭丽舍大道旗舰店的香港海港城LV店,计划将扩建至四层。

一方面是进行多元业态。据彭博引述知情人士报道,新世界发展目前正在与LV洽谈,在集团旗下尖沙咀K11 Musea开设占地约4万方呎的亚洲大店。报道提到,这家大型LV门店可能设有博物馆、咖啡室以及为该品牌VIP客户提供的休息室。

竞争者也在布局多元。

尽管2024靠MIUMIU收获颇丰,但Prada集团在亚洲市场(除日本外)的增速并算不上最快,尤其在中国市场仍有较大空间可挖掘。在各品牌纷纷于中国市场精耕细作的同时,Prada不会放过稳固国内高净值消费群体的机会。

3月中旬,Prada集团宣布在上海开设“迷上Prada荣宅”,这将是Prada在亚洲的首个独立餐饮空间,由导演王家卫构思创作。

3月28日-30日,Prada荣宅将举行开业庆祝活动;3月31日起,其咖啡馆与餐厅将正式对外营业。根据品牌资讯,3月29日午时起消费者遍可通过小程序进行预订。

双刃剑

有业内人士指出,随着线上购物的普及,品牌在线下展示自身特色的机会减少。通过开设咖啡店,并销售带有品牌印记的周边商品,能够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加深消费者认知。

对于Zara等致力于奔赴高端化的快时尚品牌来说,多元的“服饰+”服务在于引流获客,向消费者展示新格调新形象,逐步转化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对于LV、Prada等奢侈品牌来说,多元服务则侧重于维系奢华形象,提供突出阶层差异的服务体验,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高端认知。

但归根结底,时尚品牌们在国内跨界频频,还是希望以此增加店铺的客流量与顾客逗店的消费时长,带动线下实体消费乃至全渠道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花样百出的跨界营销对品牌自身的影响也有利有弊。在扩大宣传面、提高品牌声量的同时,消费者对跨界产品的反馈也会反作用于自身。

例如Zacaffè,在社交平台上,有消费者对咖啡的排队及饮用体验不佳,由此对Zara品牌本身产生负面印象;也有消费者表示被Zacaffè及新店门面的高端设计吸引,相比之下,店内服饰质量不及预期,由此产生落差感和受骗感,对品牌整体评价下降。

即便如此,时尚品牌们还是不会放弃在中国市场的调整。

2024年底,据日经新闻报道,Inditex行政总裁马塞拉斯在接受访问时表示,中国仍是公司重要市场。公司将开设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门市。

据悉,Zara在2025年还将继续翻新更多的门店,例如上海南京东路店、深圳壹方城等,继续加大中国市场的深耕。

毕竟,尽管大环境不可控,但只要不下桌坚持整活儿,就还有翻盘乃至重塑格局的机会。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