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旗帜财经
今年3.15,《消费者报道》杂志发布了一篇《零添加酱油重金属检测报告》引发行业震动。报告显示,送检的13款国产“零添加”酱油中,12款检出微量镉(0.00572~0.110mg/kg),7款检出总砷(0.00606~0.102mg/kg),只外资品牌味事达未检出。报告一出,其中国产品牌千禾酱油因镉含量(0.0110mg/kg)和醒目的“千禾0添加”商标设计,成为舆论焦点。目前,该报道原文已经被删除。
脱离含量谈中毒,纯属扯淡
人们之所以谈“镉”色变,主要是因为镉为剧毒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在身体中沉积,且没有有效的代谢渠道,长时间暴露可能导致慢性肾病、骨质疏松和骨软化等症状,日本比较有名的“痛痛病”便是源于镉中毒。 “痛痛病”之后的1970年,日本厚生省将糙米中镉的标准定为不超过1.0mg/kg,禁止镉浓度在1.0mg/kg的糙米流通和销售。
然而,脱离含量谈中毒,纯属扯淡!
作为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微量元素,镉广泛存在于土壤、水和空气中,我们喝过的水、呼吸过的空气中都含有镉,只因为含量太少,可以忽略不计。
此外,镉是地壳中天然存在的微量元素,主要以水溶性和非水溶性形态分布于土壤中。作为酱油原料的大豆在生长过程中通过根系吸收镉元素,这一过程与土壤特性、作物品种密切相关,其富集量通常在0.05~0.2mg/kg范围内。除非不用大豆做酱油的原料来源,否则酱油含镉是自然规律下的必然现象。
千禾酱油检出的镉含量(0.011mg/kg)约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限值(0.1mg/kg)的1/1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制定的镉临时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500微克计算,相当于一天喝13瓶500ml的千禾酱油、且连续喝一周才会有中毒风险。
我们日常吸的烟中同样有镉,抽一包香烟人体约吸入2微克镉,对比之下,如果要达到一包烟的镉摄入量,需要喝掉7.3瓶500ml酱油。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年也未必能喝掉7瓶酱油。
科学评估必须基于剂量与暴露时间的综合考量,这印证了毒理学的基本定律“万物皆有毒,剂量即关键”。
零添加上做文章,证实还是证伪?
千禾酱油的“0添加”标签特指仅使用食品原料,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其商标注册信息与产品标签均明确标注,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要求。
检测报告也证实,千禾在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甜味剂(三氯蔗糖、安赛蜜)等关键指标上确实是0检出。
同样,在舆情发酵后的3月23日,眉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千禾味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产品监督抽检情况的通告。
通告称,近期,眉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监测到千禾味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产品被媒体送检事件后,立即组织对该公司成品库房、商场超市在售的相关产品进行监督抽检,共计23批次。经检测,结果符合企业标示的酿造酱油国家标准(GB/T 18186)。
至于商标,“千禾0添加”商标设计旨用于区分公司零添加产品和非零添加产品,凡是使用“千禾0”商标的产品都是零添加产品,这是快消品行业的常规操作。正如可口可乐推出“零度”系列并未宣称“零糖危害”,将商标解读为“零风险承诺”实属过度演绎。
若以此标准审视市场,90%的“无添加”标签均需重新论证,实在有些鸡蛋里面挑骨头了。
舆情发酵即删帖,居心何在?
翻看《消费者报道》杂志报告内容,在末页一行小字揭示关键:检测机构将0.005mg/kg设为镉的“检出阈值”。这意味着是这家美国卡夫亨氏集团旗下的调味品品牌味事达酱油实际可能未必是不含,而是低于0.005mg/kg,这种暗箱操作简直不要太明显。
《消费者报道》杂志何许人也?公开信息显示,《消费者报道》杂志是由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广东时代传媒有限公司主办,是一本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杂志。由此可见,《消费者报道》杂志妥妥的民营机构。
值得玩味的是,在挑起舆情,并在舆情持续发酵7天后,《消费者报道》杂志却悄然删帖,试问《消费者报道》杂志居心何在?
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下,或许这波舆情是想借助消费者对食安的恐惧心理,达到中伤中国酱油全行业的目的,哪成想最终千禾味业因“千禾0”商标的事,阴错阳差承受了所有。
当“科学外衣”包裹商业意图,真相往往成为第一个牺牲品。
或许还有人记得,30年前,“味精致癌”谣言曾重创国产味精行业,尽管世卫组织证实谷氨酸钠无害,但公众对“化学合成”的恐慌直接导致莲花味精市占率从43%暴跌至4.9%,国产味精行业元气大伤。
回看此次事件,还是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
千禾酱油自创立之初就提出0添加,多年来始终坚持这一最基本的标准,将产品质量视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从原料采购环节就严格把关,精心挑选优质的大豆、小麦等原材料,从源头上保障产品的品质安全。多年来,其一以贯之0添加理念,持续影响着消费者和同行,带动了更多同行加入零添加的行列。如今,作为“零添加”理念的先行者,其推动的行业升级反而成为被攻击的靶点。这样的企业若被中伤,影响的是国产调味品行业的持续进步,最终的回旋镖还是会扎到消费者自己身上。
莲花味精的历史警示我们:摧毁一个良心企业只需一篇片面得不负责任的报道,但重建行业信任需要几十年久久为功。我们是否要在同一件事情上跌倒两次呢?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