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茶饮“咖啡化”
资本市场终于等到了霸王茶姬。
3月26日凌晨,霸王茶姬公开递交IPO招股书,计划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CHA,也即是“茶”的拼音。
去年以来,新茶饮在资本市场颇受关注。
在新茶饮赛道经历三年冷遇后,茶百道于2024年成功上市,此后古茗、蜜雪冰城接连登陆港股市场,蜜雪冰城甚至成为港股冻资王,打破新茶饮品牌上市首日破发“魔咒”。
而霸王茶姬此次选择闯荡美股,不仅将成为新茶饮品牌在资本市场的另一标志事件,或也将成为霸王茶姬这一东方消费品牌走向全球的开端之一。
01、高质扩张:激烈市场竞争下的发展奇迹
过去几年间,霸王茶姬飞速发展。
根据招股书数据,2022至2024年间,霸王茶姬营收规模分别为4.92亿元、46.40亿元和124.06亿元,几乎每年登上一个新台阶,三年间增长了超24倍。
利润层面,尽管2022年霸王茶姬小亏9071.6万元,但2023年其净利润便达到8.03亿元,2024年更是增长至25.15亿元,同比增长超200%,已经接近瑞幸的全年利润。
而在霸王茶姬的迅速增长背后,是茶饮市场日益增长的规模和日渐激烈的竞争。
近年来,茶饮市场规模逐渐扩大。
2019年至2024年间,现制茶饮的复合年增长率达到21.7%,远高于瓶装茶和茶叶等品类。
艾媒咨询数据也显示,2024年,26.0%的新茶饮消费者认为其未来消费频率将变高,消费者的需求将持续上涨。
根据预测,到2028年,现制茶饮的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也是因此,茶饮品牌近几年均迈上了迅速扩张的道路,不少新茶饮品牌已经开始朝着“万店目标”穷追不舍,霸王茶姬也不例外。
2022年、2023年、2024年,霸王茶姬的全球门店数分别为1087家、3511家、6440家,几乎每年都以翻倍的程度扩张,扩张速度可谓迅猛。
随着新茶饮品牌迅速扩张,市场竞争也随之加剧。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止2025年3月,茶饮行业近一年新开店13.21万家,但与此同时,门店净减少了2.97万家。
这也意味着,过去一年时间有超过15万家茶饮门店闭店。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霸王茶姬却罕见地在保持高速扩张的同时,也维持住了门店的高质量发展。
在茶饮行业闭店率已经连续三年超过25%的时候,霸王茶姬的闭店率远低于同行。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3年和2024年,霸王茶姬的闭店率仅为0.5%和1.5%。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24年前9个月,古茗的闭店率超过4.5%,蜜雪冰城的闭店率超过2.8%。
尽管霸王茶姬的加盟门店占比超过90%,但霸王茶姬对于门店质量把控相当严格。分布各省的子公司、严格的抽检、稽查机制,极简的供应链……投入保障了霸王茶姬的相对稳定的品质。
再比如,对加盟门店选址及门店规模进行规范,对加盟商设置较高的验资门槛,且要求加盟商具备相关从业经验……种种对门店质量的把控也带来了超预期的回报。
2024年,霸王茶姬单店月均GMV达51.2万元,超越一众现制茶饮企业。
与超高的单店月流水对应的是,大多数霸王茶姬门店的产品供应相当简洁,选择并不多。
而这,正是由于霸王茶姬的“超级单品”策略带来的更为高效的门店管理。
公开资料显示,截止2024年8月,霸王茶姬的明星单品“伯牙绝弦”累计销量超过6亿杯。
招股书信息也显示,2024年,霸王茶姬全年GMV同比上升173%,至295亿元人民币。
其中,中国市场91%的GMV来自Tea Latte也即是“原叶鲜奶茶”等的销售。
“超级单品”策略给霸王茶姬带来的是简洁的供应链、更小的库存负担和更低的物流压力。
招股书信息显示,2024年,霸王茶姬物流成本占其全球总GMV比例不到1%。同时,霸王茶姬的库存周转天数仅为5.3天,在千店规模以上的茶饮企业中最低。
供应链优势带来了霸王茶姬超高的净利率,2024年,霸王茶姬净利率达20.3%,远高于同业平均水平——以供应链著称的蜜雪冰城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率为18.7%,今年年初上市的古茗净利率为17.4%。
伴随着门店和业务的不断拓展,高效的供应链和高质的门店,也将成为霸王茶姬未来发展的基石。
而和其他新茶饮品牌相比,霸王茶姬更为领先的,还是对于现代茶饮的重新思考和定位。
02、场景变革:对标星巴克打造现代茶饮商业场景
1992年,星巴克上市后,在美国乃至全球的扩张迅速加速,成功打造了现代咖啡文化,并将其发展成为千亿美元规模的产业。
一直以来,霸王茶姬最经常被贴的标签就是“东方星巴克”。
这背后代表的不仅是霸王茶姬的野心,实则也是霸王茶姬模式的最精准概括。
而此次,霸王茶姬美股上市的代号便是“CHA”,此次登陆美股市场,或也将推动霸王茶姬将茶饮文化推向全球。
霸王茶姬创始人张俊杰曾经提到,奶茶的本体是一杯水,是一杯80亿人每天要喝8杯的水,奶茶行业的本质就是用茶的逻辑来做一杯水。
而霸王茶姬的思路,则是将茶,延伸打造和现代咖啡一样的商业场景,也即是做成“东方星巴克”,乃至于“东方雀巢”、“东方可口可乐”。
从品类本身来看,咖啡和茶一直以来都位列世界三大饮料,地位相当,中国的“饮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从唐朝发展至今,中国仍旧是全球最大的茶叶消费国和生产国,但其中大部分都是“自产自销”,难以走向海外。
以2023年为例,这一年,国内茶叶生产量达到325吨,是第二名印度的两倍,然而,大部分的中国茶叶都为国内消化。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干毛茶总产量为333.95万吨,内销总量为240.4万吨,占比超过70%。
不仅如此,茶叶出口销售价格也相对较低,中国茶叶出口均价还不到内销均价的四分之一。
至于其中缘由,大致有几个原因,一是中国茶园较为分散,标准化体系建立较晚,二是因为历史原因,目前茶叶的标准由国外把控,中国茶叶因农残超标频繁被通报或退货,三则是因为,中国茶叶后期加工水平低,难以与外国茶叶竞争。例如,中国茶叶的标准化早已较为完善,但现制茶饮,也就是现场“泡茶”的标准化、现代化还是空白。
霸王茶姬抓住的就是这个机会。
目前,霸王茶姬的主力产品仍是“原叶鲜奶茶”品类,而霸王茶姬对这一品类的定义是Tea latte,对标咖啡领域的拿铁。
除此以外,霸王茶姬正在逐渐推出Teaspresso、Teapuccino产品线,分别对标咖啡领域的美式和卡布奇诺。
图源:霸王茶姬招股书
将中国现制茶饮以对标咖啡的模式进行输出只是第一步,霸王茶姬在招股书中表示,其愿景是“通过技术和创新,致力于推动茶饮现代化”。
目前,咖啡行业早已高度标准化,只要确保咖啡豆原料稳定、咖啡机统一标准,咖啡的制作在任意门店都毫无差别,消费者享受到的咖啡质量也同样稳定。
而在家庭和办公室场景,启用一台并不算贵的咖啡机,绝大多数消费者也能享受到现制咖啡的稳定风味。
相比咖啡,茶饮的标准化和现代化程度还相对较低。
但也正是因此,霸王茶姬正在极力推动现制茶饮的标准化,推出了新一代自动化制茶设备,此前信息显示,这将茶饮平均出餐效率提升至8秒/杯,口味误差率缩小到2‰。
2024年,霸王茶姬还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全自动“萃”茶理念,通过萃取的方式展现茶的新风味。
在提升行业标准化的同时,霸王茶姬也在将“东方茶”推广到全球。
早在2018年,成立刚满一年的霸王茶姬便决定,“两条腿”走路,在发展中国市场的同时,成立海外事业部。
2019年,霸王茶姬在马来西亚开出海外首店。2024年,霸王茶姬在新加坡三店齐开。
2025年截止招股书提交日,已经有207家新的霸王茶姬门店在中国及全球开业,还有442家门店正在筹备中。
巴黎奥运会期间霸王茶姬快闪店
霸王茶姬计划,2025年在中国和全球范围内新开1000至1500家门店。
公司在招股书中也同样提到,除了用于科技投入和新品研发,本次公开募集的资金部分也将用于扩大中国及海外门店规模,构建海外供应链网络等。
伴随着海外供应链网络的逐渐完善,霸王茶姬“东方茶”的故事,也势必将扩散到更多的国度。
03、结语
在美联储加息周期步入尾声及全球AI技术革命的双重驱动下,中国资产正经历价值重估的历史性机遇,也带动了中国消费领域市场情绪的修复。
在此背景下,2025年开年以来,新茶饮赛道掀起资本化浪潮,古茗、蜜雪冰城冲击IPO均获成功,几乎逆转了此前资本市场对于新茶饮品牌的冷淡情绪。
特别是认购倍数高达5295.34倍、认购金额突破1.83万亿港元的蜜雪冰城,更是成为了近年来港股市场现象级IPO。
而剑走偏锋的霸王茶姬成为四年来首家赴美IPO的中国消费品牌,也走出了一条“非典型”的成长路径。
相比蜜雪冰城利用性价比产品迅速扩大规模获得规模效应,再借此推动供应链产生规模效应进而完成供应链溢价,霸王茶姬则是通过简化产品矩阵、标准化运营流程,将其行业对标从餐饮业切换至咖啡行业,成长空间和未来潜力大大扩大。
不仅如此,目前,国际投资者对于新消费品牌的价值评估,已经从单纯的财务指标转向“故事张力”。
在此基础上,霸王茶姬“茶饮咖啡化”和“全球化”的叙事,无疑是成功的。
相比以低价获得更大市场,霸王茶姬更希望的或许是以产品为文化载体,重塑国外对于中国茶饮的认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