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复盘与前瞻

媒体滚动
26 Mar

  转自:北京商报

  3月7日,2025深蓝智库系列沙龙:“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复盘与前瞻”在京召开,沙龙深度聚焦行业动态,通过多视角的智慧碰撞,为市场未来发展探寻创新路径与价值坐标。

  本场沙龙特邀北京市商业联合会会长傅跃红;全国工商联第九届、十一届执委,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创会会长宋建文;北京拍卖行业协会会长姚光锋;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秘书长刘聪;著名收藏家、鉴赏家朱绍良;美术批评家、教授、独立策展人杨维民;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鹏等专家学者共同研讨,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思辨交融的精彩对话。

  把握好市场的“变与不变”

  从商业运营的角度说,无论什么市场,都有变与不变两个方面。对于文物艺术品市场,行业诚信不能变,行业应该达到的水准不能变,服务品质不能变。这些内容应该做扎实,并制定出台相应的办法和措施,来保证行业品质的稳定。

  谈到变,我认为有三个方面。首先,市场的变化虽然从趋势上显现出来一部分萎缩,但经典的、传统的、永恒的市场永远在,可能需要一些新的生活美学和方式,通过生活美学的宽度逐渐引向深度,将供给方和需求方重新定位、重新匹配。其次,内容的变化,年轻消费人群的关注点逐步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人情趣,要结合他们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再次,方式的变化。一是科技的应用,这种应用不只是线上线下的拍卖模式,呈现方式和经营方式都应该实现科技的高水平应用。二是要有文化载体,目前主要是公立博物馆,可以延伸到企业博物馆和个人博物馆,最终形成多维度。另外,政府的扶持政策也特别重要。任何一个市场,都不能只盯着金字塔尖,也要做好底座,才能让市场逐步实现螺旋式上升和发展。

北京市商业联合会会长 傅跃红

  探索古玩市场突围的新路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3月1日修订实施,对古玩行业是利好消息,但政策的开放与实际经营还存在一定距离。

  近年来私营文物公司数量在不断增长,政策红利没有完全转化为市场活力,问题在于行业定位偏差——过度强调文物保护,忽视市场经济规律,导致经营者陷入困境。

  当前的转型阵痛,反映了文物市场从粗放扩张向质量发展转变的必然过程。

  如何让古玩行业良性运转起来?文物古玩收藏不能局限于其本身,要把眼光投放到文物市场经济、文物市场产业上。其实,古玩市场是一种新的经营业态,我们应该针对新业态探索突围路径。

  首先,扩大经营范畴,形成“文物+艺术品+文创”的复合业态;其次,创新运营模式,比如商会成立互联网专委会推动直播拍卖等;再次,深挖文化价值,通过古玩文学创作等衍生开发提升附加值,这种转型本质上是市场理性回归,从依赖政策红利转向构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从而真正实现古玩行业的复兴。

全国工商联第九届、十一届执委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创会会长 宋建文

  释放拍卖这一交易方式的红利

  拍卖不单纯是为商品交易服务,更多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服务指标是可以量化的、专业的数据指标,包括税收、公益事业、社会责任都可以用指标进行评估。

  当下拍卖行业已经不单纯是敲槌,而是逐步成为综合服务供应商。未来与金融,特别是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可以实现良性跨界融合。在我看来,拍卖不只是一个行业,更是一种交易方式,也是价值发现、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目前已经从管理红利、运营红利、品牌红利、技术红利转向交易方式的红利,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种交易方式的红利释放出来。

  从表面看,科技的发展好像和拍卖、收藏行业相距甚远,但未来肯定会朝着更加专业化、细分化的方向发展。北京的人才和业务结构的优势,将有助于推动科技与行业结合的具象化。未来,拍卖行业在服务精度上将更加精准,把商业、心理、法律等资源聚合在一起,对文物艺术品的价值进行评估,实现艺术品价值的重塑。

北京拍卖行业协会会长 姚光锋

  传统静态交易加速走向线上动态拍卖

  从2024年国内15家样本企业数据看,受全球宏观环境、行业内部的调整等因素影响,整体交易额持续缩减。海外艺术市场的下滑也很明显,这是全球市场的共同特点。

  2024年国际拍行大都选择自己的空间进行展拍,拉长了拍卖周期的整体节奏,也打破了原来所谓的春季和秋季集中大拍的规则。另外,网上交易份额扩大,且增长幅度非常快,从直播预展到直播拍卖,从原来传统静态的交易,到线上动态的拍卖,是未来要推动行业去发展的一个方向。

  3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开始实施,为行业长远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企业要加强诚信经营,这对于恢复市场信心至关重要。

  此外,要加强业务创新,借助政策支持和科技力量,积极探索新业务模式和增长点。

  尽管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挑战很多,但最艰难的时候也是重新出发的机遇。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艺委会秘书长 刘聪

  新的收藏趋势正在形成

  全球艺术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内地市场同样面临挑战。一是行业缩表问题,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拍卖公司开始缩减规模,减少场地租赁等成本,国内企业也都在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二是年轻藏家的审美变化,近现代和当代书画下滑明显,国际现当代艺术家却接连拍出高价,显示出审美的进一步分化。

  我们看到,新的收藏趋势正在形成,当有文化情怀的老一代藏家陆续退出市场,而年轻收藏家却更倾向于购买西方当代艺术品,传统板块可能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在文化传承和市场培育方面,如何吸引年轻一代参与收藏,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总在谈行业转型,比如网上拍卖,这种线上线下模式的转换,可能会提升运营效率,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网拍并非万能,有些专场实际结款率可能并不理想。另外,私人藏家需要得到更多关注,政府应该在企业或者藏家建设博物馆时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当然,前提是做好鉴定和甄别。

著名收藏家、鉴赏家 朱绍良

  贯通学术研究与艺术市场结合的路径

  美术院校承载的主要是社会美育和人才培养的职责,我们需要将育人品牌再提炼或再加强。在传统艺术史论学科基础上,融入拍卖与策展的实践经验,培养出更多厚基础、专业化的多元复合型人才。

  比如首师大美术学院的艺术市场专业已经成立21年,探索出自己的育人品牌和专业思路,包括与中拍协合作推出“双导师制”,初衷就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参与行业交流的力度。从艺术市场人才培养链条上说,我校本、硕、博各阶段已经完备,下一步将着重关注如何凝练育人品牌特色、与实业与前沿对接,实现复合创新人才的成功培育,还有很长的路要经历。

  在一定程度上,学术研究需要跟市场结合,尤其是我所做的近现代美术史研究,其实有大量的史料来自拍卖市场和藏家手中。没必要去排斥这部分资源,只要材料真实可信,我们应该将这种局限打通。

  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越往历史前端走,能够确认的真实史料越少,而对于近现代领域来说,不断有新材料出现,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艺术品市场或者拍卖,这些能看、能上手的新材料对于学术研究是有益的,甚至能够对某一段美术史产生新的理解和认知,但因为鉴定难度、认知深度的问题,目前真正与市场紧密联系的艺术史学者较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艺术市场同样需要学术力量的有效介入,能对艺术品价值起到重塑作用,比如中国近现代艺术家在全球市场上被重新评估,即与近年来学术研究的支撑有很大关系。这条路也是漫长的,但未来可期。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鹏

  青年艺术家值得关注

  近年来,一些少壮派批评家、策展人等开始关注青年艺术家,因为培养优秀的艺术家是深耕中国画市场的关键。对于市场来说,艺术作品、艺术家都是核心要素。艺术作品的品质和价值,直接影响市场需求和价格;而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则是决定艺术作品价值的关键因素。

  从宣传报道到艺术展览,北京商报深耕文化典藏领域多年,也一直关注青年艺术家,这是很有前瞻性的。我认为未来应该着重关注两方面的艺术家,一是学院背景的新锐艺术家,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对艺术理论、艺术史、绘画技巧等方面有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二是女性艺术家,她们同样具有高学历、高职称,且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细腻的表达手法。

  新锐艺术家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地将新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可以进一步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为艺术创作带来全新的可能。

美术批评家、教授、独立策展人 杨维民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何松琳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