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427.55亿、净利47亿,海底捞2024财报透露了哪些关键信息?

蓝鲸财经
31 Mar

文|筷玩思维 赵娜

近日,海底捞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底捞”,股票代码:6862.HK)公布了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年度业绩报告。

数据显示,2024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427.55亿元,同比上升3.1%;净利润47亿元,同比增长4.6%。核心经营利润为62.3亿元,同比上升18.7%。海底捞的收入、净利润实现连续两年增长,这份业绩也和当下很多餐企普遍存在的“增收不增利”窘境形成强烈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董事会将在海底捞即将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上建议派发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末期现金股息每股0.507港元。

在门店扩张方面,海底捞保持相对稳健的拓张速度,同时继续调整优化门店。截至2024年底,海底捞品牌共经营1368家餐厅,其中自营餐厅中国大陆地区1332家,港澳台地区共23家,加盟餐厅共13家。

海底捞在财报中表示,2024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稳中有进。各地政府出台了多项刺激消费的政策,积极促进餐饮消费。餐饮业同行亦积极创新、丰富餐饮业态,茶饮、炒菜等类别蓬勃发展、增长迅速,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多元的选择,推动餐饮业的整体复苏和高质量发展。

2024年,海底捞继续坚持“一手抓顾客,一手抓员工”的管理理念、“双手改变命运”的核心价值观。“随着餐饮行业竞争的加剧,我们在稳固推进火锅主业的同时启动红石榴计划,积极拓展第二品牌,寻找新的增长点,努力克服挑战和风险,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海底捞在公告中表示。

日均客流量超110万,平均翻台率达4.1次/天,外卖收入增加20.4%至12.54亿元

2024年,餐饮市场持续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增速分别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0.3个、1.8个百分点,全国餐饮收入55718亿元,增长5.3%;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15298亿元,增长3%。

受政策推动与行业复苏影响,海底捞2024年全年共接待顾客4.15亿人次,日均客流量超110万人次,较上年增加4.5%,平均翻台率达到4.1次/天。

海底捞在制定餐厅管理基础红线的前提下,2024年将更多的主动权交予一线餐厅,充分鼓励餐厅差异化经营,以满足不同顾客的个性化需求,着力打造“不一样的海底捞”,这为实现“千店千面”的本地化适配 创造了条件。海底捞以“强总部+灵活前线”模式平衡规模化与个性化,为餐饮行业探索第二增长曲线提供了范本 。

据筷玩思维(www.kwthink.cn)了解,海底捞西安企业店推出“快剪体验”、郑州店推出独立茶饮品牌“Hi嗨茶”,这些均由一线团队根据客户反馈自主设计,生动体现了“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决策”的管理理念 。

在产品层面,海底捞根据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和食材供应,调整上架菜品和小料台调料搭配。数据显示,2024年,海底捞全年推出了超20款全国新品和超200款区域特色菜品,如北京区域的鲜切山羊肉、陕西区域的油泼辣子锅底、湖北区域的藕汤锅底等,这些个性化产品为当地顾客带来了不一样的味蕾体验。

在价格方面,采取“绝对好、相对便宜”的定价思路,门店根据自身情况精准执行差异化定价策略。

在场景层面,为满足特定顾客的延伸需求,2024年海底捞陆续推出包间店、亲子主题店、夜宵主题店以及与大型企业合作的企业店等不同形式特色场景店,实现了对消费者需求的精细化分层覆盖。针对外卖就餐场景,海底捞外送业务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推出“一人食”精品快餐。得益于以上业务的开展,海底捞外卖收入增加20.4%至12.54亿元。

在筷玩思维看来,海底捞包间店强化了私密性,满足商务宴请、家庭聚会等高端需求;夜宵主题店延长了营业时间,贴合年轻群体的夜间消费习惯 ;亲子主题店通过儿童友好设施(如游乐区、定制餐品)增强家庭客群粘性,填补传统火锅场景在满足儿童需求上的空白,将服务从“用餐需求”升级为“家庭陪伴解决方案”,强化品牌“温情陪伴者”角色 ;与大型企业合作的企业店以定制化团餐服务切入职场场景,将消费场景从C端延伸至企业福利场景,拓展获客渠道 。

从行业趋势看,特色场景店也是海底捞应对 红海竞争与消费分级 的关键举措。

①对抗同质化竞争

借助场景创新构建差异化壁垒,比如企业店与快餐品牌错位竞争,亲子店与休闲餐饮形成互补,避免陷入价格战 。

②挖掘存量价值

海底捞夜宵场景、外卖“一人食”精品快餐等布局,激活了非黄金时段及单人消费场景的增量空间 。

延伸阅读:

《以海底捞“下饭火锅菜”为例,餐企如何携平台抓住顾客的心和胃?》

借助场景细分,海底捞突破了传统火锅的单一就餐功能,将“火锅+”模式与生活方式结合后形成了“高频刚需+低频高附加值”的互补结构 。

不过,任何创新的背后都存在一定风险与挑战 ,海底捞多场景运营对成本控制、员工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夜宵店需掌握烧烤技能,亲子店需具备儿童互动能力,这些都倒逼员工从单一服务向多场景复合型人才升级 ,需警惕因场景过度细分导致的资源分散风险 。

在精细化管理方面,海底捞对大区经理和店经理的考核机制进行了优化,赋予了大区经理产品决策权。此外,2024年海底捞开始实行双管店、多管店模式,鼓励优秀店经理和员工多劳多得。

从2024年末开始,海底捞推行专属客户经理工作,让员工与顾客的互动更紧密,以此来提升顾客满意度。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海底捞会员人数已超过1.8亿人,活跃会员数超过5200万人,这一数字较去年提升8.8%。

“超1.8亿会员数据为海底捞场景店选址、产品设计提供了精准画像支持,比如夜宵店选址倾向于年轻客群密集区域 等”,筷玩思维创始人苏鹏如此表示。

加速创新创业,“红石榴计划”共开出74家门店,未来将策略性的收购优质资产

在主营业务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海底捞通过孵化子品牌、引入加盟等商业模式创新来拓宽发展边界,寻求新的增长点。

2024年8月,海底捞宣布实施“红石榴计划”,旨在鼓励孵化和发展更多的餐饮新品牌,推动餐饮服务创新。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海底捞集团通过内部创业方式创立了11个餐饮品牌(包括焰请烤肉铺子、火焰官、小嗨火锅等)、共计74家门店,覆盖正餐、简餐、快餐等不同消费场景。

为进一步释放内部创业的潜力,海底捞从创业机制入手,以优化激励措施和提报流程等方式,鼓励更多骨干投身红石榴计划,与双管店、多管店模式结合来实现优秀人才共享。

受益于以上创新餐饮品牌及露营火锅、校园火锅、企业火锅等多种餐饮场景的贡献,2024年海底捞其它餐厅收入4.83亿元,同比增长39.6%。场景店不仅为海底捞提供了新的业绩增量,更为其向“餐饮生态平台”转型奠定基础 。

筷玩思维分析认为,海底捞多元化品牌矩阵削弱了“火锅单一业务”风险,2024年海底捞市盈率回升至35倍,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红石榴计划的74家门店不仅是海底捞“第二增长曲线”的落地成果,更是其从 单一餐饮品牌向生态平台 跃迁的关键跳板。通过制度创新激活组织、供应链赋能品牌、数据驱动决策的三重引擎,海底捞正在餐饮红海中开辟一条“自我颠覆式增长”的新路径 。

一枚硬币都有两面。海底捞在财报中也提示,新品牌必定会面临激烈竞争和市场考验,公司将密切关注消费者接受度和潜在风险。

2024年,海底捞正式启动加盟业务,截至2024年末共完成13家加盟门店的审核与落地,初步验证了加盟模式在规模化布局中的可行性。海底捞表示,自加盟模式实施以来,下沉市场展现出强劲需求,超70%的加盟申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其中有不少来自县级城市。

为确保加盟商质量与加盟店经营水平,海底捞建立了涵盖资质审核、运营能力评估、长期发展匹配度的三轮筛选机制,从源头保障门店服务质量与品牌调性。“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质量优先、稳中求进的原则,优化区域资源协同与培训支持体系,稳步推进优质加盟网络布局”,海底捞在财报中表示。

海底捞于2024年启动加盟业务,标志着其从 纯直营模式 向“直营+加盟”双轮驱动的战略升级。通过加盟模式突破直营扩张的资金与人力瓶颈,加速下沉市场渗透 。如上文所述,“超70%的加盟申请来自三线及以下城市,其中有不少来自县级城市”,这验证了低线城市对标准化服务与品牌溢价的强烈需求,为后续规模化复制提供数据支撑 。

关于未来布局,海底捞表示将持续提升就餐体验、继续探索多元化的经营策略、实施红石榴计划并持续对加盟业务进行探索。此外,海底捞强调将策略性地寻求收购优质资产,以此来进一步丰富餐饮业务形态和顾客基础。

截至筷玩思维记者发稿,海底捞股价为17.86港元,换手率为0.37%,市盈(TTM)为19.58,总市值为995.52亿港元。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