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探客出行 魏帅
2025年开年,火爆的汽车品牌在消费者心中或许有无数个答案,但最火爆的车型,答案则是指向了一个天选网红车型——小米SU7 UItra。
科技公司创业、上市交付仅一年,重重标签下,小米汽车硬是在几近饱和竞争的汽车市场中,挤出了一条赛道。
尤其是小米SU7 UItra的上市。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分享的SU7 UItra首批车主画像中,半数的车主曾购买BBA车型。
在下单小米SU7 UItra之前,小莹的家里已经有两辆奔驰油车,一辆她平常通勤的奔驰C,一辆是父亲代步的GLA。
“最开始是被颜值所折服,自身体验过之后感觉对女司机很友好,值得我‘为爱冲锋’一次。”令小莹颇为意外的是,提车回家后,开了半辈子车的父亲也对小米SU7 UItra很感兴趣,“确实能感觉到国产新能源车的破圈。”
确如小莹所说,中国市场的消费者面对新车,变得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实用主义:品质好、体验好的品牌,就愿意为其买单。不仅是如今的小米,也包括为数众多的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
曾经靠换、增购撑起销量大头的奔驰们,也真正感受到了危机。
此前,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就曾不留情面地指出,奔驰低估了中国竞争对手的追赶速度。
2024年奔驰的财报,也深刻印证着这一点。财报信息显示,奔驰2024年实现营收1456亿欧元,同比下滑4.5%;净利润104亿欧元,同比下滑28.4%。
销售数据上,奔驰2024年累计销售新车238.9万辆,同比下滑4%。其中,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累计销售新车68.36万辆,占据总销量的28.6%,但也是下滑最明显的地区之一,同比下滑7%。
新势力们的高端纯电车型,正在悄然地侵蚀着奔驰的自留地。
在过去的2024年,是中国市场价格战最为“凶猛”的时刻。
在销量压力下,奔驰也在终端施加压力,通过降价获取市场空间,但显然效果并不理想。而在去年年中开始的终端维稳控价策略,也再度让消费者对于奔驰失去了信心。
尤其是落后于中国市场的电动化方面。电动化转型多年,奔驰至今没有一款足够吸引中国消费者的纯电车型,纯电车型销量不足品牌销量的10%。
要知道,截至今年2月数据,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达到47%,豪华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也已经达到27%。
好在,奔驰仍明确对于中国市场的看重。不断加码的投资、为中国市场设计专属车型背后,奔驰仍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但更为关键的在于,奔驰需要更为坚定的转型与决策——在中国,为中国。
赔钱卖车
奔驰全球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在总结奔驰在2024年的业绩表现时,用了“稳健”一词。
但仔细看这份营业额利润连年下滑、销售数据走低的财报,或许并不如康林松口中那么“完美”。
2024财年,奔驰全球营业额为1456亿欧元,净利润为104亿欧元,均实现连续五年走低。其中净利润相比去年同期大跌28%。
具体至各个细分业务线来看,最受关注的当然是奔驰的乘用车业务。
数据显示,2024年奔驰乘用车业务息税前利润为87亿欧元,同比下滑39%,也跌破了百亿欧元的大关。利润率更是从2023年的12.6%降至8.1%。
销量方面,2024年奔驰全年乘用车销量为198.34万辆,同比微跌3%。
对于业绩的下滑,奔驰称主要因素为“销量减少(尤其是中国市场)、净价降低和不利车型的组合——尤其是中国市场”。
作为奔驰在全球业务的最大单元,中国市场的兴衰,足以影响其整个市场和财务表现。
2024年,奔驰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为231.39亿欧元,较2023年的252.84亿欧元同比下降8.5%。
在中国市场,奔驰的销量同比减少了7%至68.36万辆,是全球降幅最大的单一市场。
其中,转型已久的电动化“拖了后腿”。数据显示,2024年奔驰纯电车型销量仅有18.51万辆,同比下滑23%。这一销量占比不足在华全年销量的30%。其在中国市场的渗透率,甚至不及老对手宝马和奥迪。
当然,在中国市场失速的背后,是整个中国汽车市场豪华车格局的嬗变。
自2024年开始,奔驰就跟进行业的价格战步伐。彼时,当家车型GLC近40万元的指导下,优惠后不到25万即可拿下;另一款畅销车型C200L在33.5万左右的指导价下,最低20万左右即可提车。
即便降价至此,在国产高端新能源车型的份额挤压下,奔驰的亏钱卖车举动不仅没有让销量实现大幅增长,反而加重了渠道端的压力。
此前,就有奔驰的经销商向“探客出行”坦言,赔钱卖车绝不是戏言,尤其是对于奔驰经销商来说,基本上都靠卖车的返利。“一台车亏个七、八万很正常。”
撒钱式裁员
经销商的苦不堪言、销量指标的下滑,昭示着整个2024年奔驰难以言说的困顿。
而在此“水深火热”之中,奔驰却以一则“撒钱式裁员”的消息,将自己送上了凭业绩上不了的“热搜”。
根据德国媒体最新报道,奔驰管理层或将于4月初发放全员信,将为响应号召的离职员工提供丰富的遣散费。
一个足以让外界“眼红”的例子是:以一位月薪8万元、在公司工作30年以上的中层员工为例,其能拿到的遣散费或将达到400万元人民币。
而这则漂洋过海传来的消息,是今年2月奔驰宣布削减生产成本的“加速器”。
早在今年2月,奔驰就证实将在2027年前削减10%的生产成本,并表示将部分生产转移至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
而作为最大单一市场的中国,似乎首当其冲。2月,奔驰中国传出消息,其正计划在中国裁员约15%的员工,并表示被裁员工如若顺利签约,则最高可获得N(工作年限)+9个月的赔偿工资。
奔驰中国方面对此也发布声明表示,业务的整合或者削减将不可避免地涉及部分员工的工作安排。奔驰中国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为相关员工提供尽可能合情合理合法的跟进方案。
这则声明,实则暗合了奔驰的裁员计划。
不少外界看客惊叹于外资企业如此人性化的裁员,称“一不小心就可以直接退休养老”。
然而如此堪称“撒钱式裁员”的背后,是套在奔驰身上的重重“枷锁”。
事实上,由于德国法律对于员工提供解雇保护,奔驰无法在2034年底前进行强制裁员。为了实现降本目标并为转型工作提供岗位,奔驰必须拿出更具诚意的方案提供给员工。
此次德国总部全员信计划的流出,更是彰显了奔驰对于降本的急切。
按照奔驰CEO奥拉的说法,丰厚的遣散费将鼓励约三万名员工自愿离职,相关细节也与企业职工委员会达成一致。
据悉,此次裁员目标集中在非生产岗位,更多的是传统工程师以及行政管理人才身上,可以说是通过最直接的金钱手段,进行“刮骨疗毒”,实现智能汽车时代的人才迭代。在中国市场“完全自愿”的裁员方案下,也让许多冗余式业务部门进入到了淘汰边缘。
“看似是公司最后时刻仍保持着人性化,但实际上是奔驰时代背景下的最优选择。”一位豪华品牌供应商人士对“探客出行”表示。
继续押宝中国
自身逐步收缩的营收与销量,竞争对手的放量与自如,都在挑动着奔驰的神经。
自2025年开年以来,奔驰的调整与改革一直在进行中。
除了全球市场同步的缩减成本计划外,中国市场的调整尤为关键。
今年1月,奔驰中国方面就表示将通过主动优化零售网络布局、精简产品品类等措施,在2025年对经销商网络进行战略性优化。
这点对于一个依靠传统经销商模式的豪华品牌来说相当重要。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价格战影响下的奔驰渠道已经怨声载道,经销商的压力也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终端降价后又再度维稳价格的举动,也造成了终端市场价格的混乱。
因此,经销商战略调整,成了奔驰稳住销量的重要一环。
此外,在生产端,据36氪报道,2024年北京奔驰顺义工厂年产能不足10万辆,而该工厂主要定位生产新能源车型以及部分国产GLE车型。奔驰电动车型的滞销,直接影响着该工厂的产能利用率。
据悉,奔驰正在考虑合并效率较低的部分产线,部分产品系列也可能停止在华生产。
面对如今的的电动化、智能化浪潮,奔驰的调整势在必行。过往的持续投入,与中国市场的需求潜力,也在倒推着奔驰的抉择。
据“探客出行”了解,过去十年,奔驰与在华合作伙伴的累积投资超过1000亿元。未来,还将继续投入超过140亿元,提升本土研发能力。
这也对应着奔驰计划在中国的三大改变:降低成本结构、提高对华投资、充分利用在华研发团队。
根据奔驰财报发布会上的信息,奔驰多达36款新车计划中,在2025年计划发布的新车共有4款,包括3款油车和1款电车。
新一代纯电CLA也让今年奔驰的新车备受期待。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CLA长轴距版也会同步上市。这款新车是奔驰首款基于MMA平台(奔驰模块化平台架构)打造,搭载全域800V高压平台的产品,并且将启用奔驰全新家族设计语言。
入华20年,当打之年的奔驰,面临的是全新的中国市场。在中国品牌堪称迅猛的势头下,奔驰还需一番彻头彻尾的调整与变革。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