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蛇眼财经v
2025年2月,赛力斯汽车销量仅为2.13万辆,同比下降幅度高达39.43% ,这一数据简直是一记重锤,敲醒了所有对它抱有期待的人。
回顾往昔,赛力斯也曾在销量上风光无限,2024年靠着问界系列一路高歌猛进,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42.69万辆,同比增长182.84%,那时候的它,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仿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被无数人看好。
可谁能想到,仅仅过了几个月,形势就急转直下,2月的销量暴跌如同坐过山车一般,让人猝不及防。如此巨大的落差,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思考,赛力斯这是怎么了?
与同类车企销量对比:反差巨大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赛力斯的销量下滑就显得更加刺眼。
2025年2月,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片繁荣,众多车企都迎来了销量的大幅增长。比亚迪2月零售销量达到了惊人的20.6万辆,同比增长73.2% ,稳居行业首位,其在市场中的统治力愈发强大;小鹏汽车更是表现惊艳,销量达2.8万辆,同比激增超600% ,凭借着在智能化领域的持续投入,小鹏成功实现弯道超车,成为新势力中的佼佼者;零跑汽车2月交付量为2.53万辆,同比增长285%,在10万- 15万元细分市场逐渐站稳脚跟,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赛力斯的销量却不增反降,与同行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曾经和赛力斯处于同一起跑线,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稍显落后的车企,如今都已经将赛力斯远远甩在了身后。这种反差,无疑让赛力斯在市场中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也让消费者和投资者对它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原因剖析:内外交困
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产品竞争力是决定销量的关键因素。然而,赛力斯在这方面却逐渐落后于竞争对手。
产品竞争力不足
在智能驾驶领域,特斯拉一直是行业的领军者,其Autopilot 自动驾驶辅助系统不断升级,已经能够实现较为高级的自动驾驶功能,如自动变道、自动泊车等,并且通过海量的数据收集和深度学习算法,持续优化系统性能。比亚迪也在智能驾驶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其 DiPilot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在不断完善,功能越来越丰富,能够满足消费者日常驾驶中的多种需求。
相比之下,赛力斯虽然与华为合作,搭载了华为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但在技术成熟度和功能丰富度上,与特斯拉和比亚迪仍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在某些复杂路况下,赛力斯的智能驾驶系统表现不够稳定,无法像特斯拉和比亚迪那样准确地识别和应对各种场景,这使得消费者在选择时,对其智能驾驶的信心不足。
在电池技术方面,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以其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和长寿命等优势,在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成为了众多消费者选择比亚迪车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赛力斯在电池技术上缺乏突出的亮点,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其车型的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等指标,在同级别车型中表现平平,无法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此外,在车型布局上,比亚迪和特斯拉都拥有丰富的产品线,涵盖了轿车、SUV、MPV 等多个细分市场,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比亚迪的秦、唐、宋、元系列,以及特斯拉的 Model 3、Model Y、Model S、Model X等车型,都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份额。相比之下,赛力斯的车型布局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SUV领域,缺乏对其他细分市场的覆盖,这使得其市场受众范围相对较窄,无法满足更多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过度依赖单一车型
赛力斯目前面临的另一个严峻问题是过度依赖单一车型——问界 M9。问界M9在2025年 1-2月的累计销量达1.81万辆,同比暴涨243.89% ,占赛力斯总销量的41% ,成为了赛力斯销量的主要支撑。然而,这种过度依赖单一车型的情况,给赛力斯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一旦问界M9的销量出现波动,赛力斯的整体业绩将受到严重影响。
汽车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不断变化,任何一款车型都难以长期保持高销量。如果未来问界M9面临更强大的竞争对手,或者市场需求出现变化,其销量可能会下滑。而且赛力斯其他车型表现低迷,未能形成有效的支撑。主打25万- 33万元价格区间的问界M7,本应成为销量担当,可1-2月累计交付仅1.36万辆,2月仅交付5204辆 ,远低于预期。
问界M5的销量更是不尽人意,2025年1月交付量仅有1765辆 ,在市场上几乎没有存在感。这种“偏科”的产品结构,使得赛力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一旦问界M9出现问题,赛力斯将陷入困境。
华为战略调整
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曾经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随着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战略调整,赛力斯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华为不再允许用其商标卖车,这一举措使得赛力斯失去了华为商标带来的强大品牌背书。华为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品牌,其商标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够吸引大量消费者的关注和信任。失去华为商标后,赛力斯在品牌影响力上大打折扣,消费者对其品牌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下降,这直接影响了赛力斯车型的市场吸引力。
华为技术不再为问界独家配备,这也削弱了赛力斯产品的独特性。华为的智能驾驶、鸿蒙座舱等技术,是问界系列车型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现在,华为将这些技术应用到与其他车企合作的车型上,如智界、享界等。这使得问界系列车型在技术上的优势不再明显,与其他华为合作车型相比,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消费者在选择时,不再仅仅因为华为技术而选择问界,这导致赛力斯的市场份额被其他品牌瓜分。
推新速度缓慢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推新速度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比亚迪、小鹏等友商频繁发布新车、新版型,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比亚迪每年都会推出多款新车型,如2024年推出的海鸥、驱逐舰07等车型,都在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小鹏汽车也不断更新其车型,推出了小鹏G9、小鹏P7i等新版型,通过技术升级和配置优化,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反观赛力斯,推陈出新的速度却十分迟缓。在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赛力斯未能及时推出新车型和新版型,导致消费者在等待新车的过程中持币观望。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赛力斯当前的销量,还使得消费者对其品牌的关注度和忠诚度下降。当消费者长时间看不到赛力斯有新的产品推出时,他们很可能会转向其他品牌,寻找更符合自己需求的车型。
赛力斯在推新速度上的滞后,使其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被动地位,错失了许多市场机会。
销量下滑影响:危机四伏
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无疑是衡量车企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它就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
市场地位动摇
赛力斯如今销量的大幅下滑,无疑是在向市场宣告其地位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曾经,赛力斯凭借与华为的合作,推出问界系列产品,一时间风光无限,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目光,市场份额也不断扩大。
然而,如今销量的暴跌,使得赛力斯在市场中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品牌影响力也随之下降,消费者在选择新能源汽车时,不再将赛力斯列为首选,甚至很多消费者在购车时都不会考虑赛力斯的车型。这种市场地位的动摇,对于赛力斯来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如果不能及时扭转局面,未来很可能会被市场边缘化。
销量下滑给赛力斯带来的不仅仅是市场地位的动摇,更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财务风险。产量下降意味着固定成本分摊到每辆车的费用大幅增加,导致单位生产成本急剧上升。就好比一家工厂,原本生产100辆车时,固定成本分摊到每辆车上是 1 万元,当产量下降到50辆车时,固定成本分摊到每辆车上就变成了2万元,成本大幅提高。
而销量下滑又直接减少了营业收入,在成本上升而收入减少的双重压力下,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无情压缩,甚至可能出现亏损的情况。若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赛力斯很可能面临资金周转困难、债务偿还压力增大等问题,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后续发展。一旦资金链断裂,赛力斯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甚至可能面临破产的风险。
结尾:前景堪忧,未来成谜
曾经,赛力斯凭借与华为的合作,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崭露头角,一度被视为行业的希望之星。然而,如今的局面却让人对它的未来充满担忧。
如今赛力斯面临着产品竞争力不足、过度依赖单一车型、华为战略调整以及推新速度缓慢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导致其销量大幅下滑,市场地位动摇,财务风险加剧,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未来,赛力斯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扭转局势,提升销量,实现逆袭?这是每一个关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是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还是调整战略,摆脱对华为的过度依赖?亦或是加快推新速度,满足市场需求?赛力斯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