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李在镕之笑”背后的局

华尔街科技眼
31 Mar

不久前,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CDF)刚刚落下帷幕。本次年会围绕 “全面释放发展动能,共促全球经济稳定增长” 这一主题,吸引了全球各界目光,众多重磅嘉宾的出席与发言成为舆论焦点。其中,韩国三星集团会长李在镕时隔两年的访华之行,更是引发广泛热议

一直以来,李在镕给外界的印象是不苟言笑。然而,在论坛开幕前一天,李在镕却意外打破固有形象。3月22日,李在镕与高通公司总裁安蒙一同现身北京小米汽车工厂。小米方面极为重视此次会面,CEO雷军亲自接待,小米副董事长林斌等核心高管全程陪同。当现场曝光的合照流出,李在镕脸上浮现的一抹微笑,瞬间成为网友讨论的热点。熟悉他的人都清楚,这看似简单的微笑,实则十分罕见,不少网友纷纷调侃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感慨行业格局的变化之大。

过往公开报道中,李在镕出席商业活动时,多保持着严肃、谨慎的表情,让外界感受到三星集团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强大气场。此次与雷军会面时露出的笑容,背后或许蕴含着三星在业务拓展与合作布局上的新考量。随着全球科技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三星急需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而小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迅速崛起,无疑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回溯过往,三星与小米高层曾在业务商谈中产生激烈争执,双方互不相让,最终谈判破裂,不欢而散。三星随即采取强硬措施,停止向小米供应屏幕。彼时,小米手机 5 正面临严重的供应短缺问题,三星的断供犹如雪上加霜,让小米的生产运营陷入困境。为解决燃眉之急,雷军不得不放下身段,亲赴深圳,向三星高管致歉

尽管经历了此番波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基于各自的商业考量,在智能手机、半导体等领域再度展开紧密合作,携手共进。

然而,近年来,全球半导体贸易环境风云变幻,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三星半导体业务发展逐渐放缓,呈现出疲态。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三星开始积极谋划业务多元化战略,力求打造更加稳健的营收结构。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版图中,韩国市场由于产业趋于饱和,电动汽车需求暂时陷入停滞,增长乏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新能源行业在国家 “以旧换新” 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保持着稳健的增长态势。今年以来,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速超过 20%,市场一片繁荣。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头部车企,加速出海步伐,汽车产销量持续攀升。

在这一背景下,李在镕此次访华行程紧凑,不仅到访北京小米汽车工厂,还专程前往深圳,参观了比亚迪总部。这一系列举动释放出强烈信号,表明三星有意强化与中国企业在汽车电子装备领域的战略合作,期望借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之势,为自身业务注入新的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李在镕对合作伙伴表现前所未有的友好,也可能源于此。

“技术超差距”的三星掉队

长期以来,三星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在行业内占据领先地位,构筑起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然而,三星引以为傲的“技术超差距”(Super Gap)正逐渐缩小,优势不再显著。

AI芯片高带宽内存(HBM)业务为例,三星在这一领域已落后于韩国同行 SK 海力士。去年5月,媒体爆料三星电子的HBM芯片未能通过英伟达的测试。尽管英伟达(NVIDIA)创始人黄仁勋随后在2024台北国际电脑展上反驳了这一说法,强调英伟达对 HBM 内存的认证流程极为严格,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耐心。但不可否认,HBM内存作为提升数据中心和AI加速卡性能的关键技术,对企业在AI芯片领域的竞争力有着决定性影响。目前,SK海力士是英伟达主要的HBM内存供应商。作为全球最大的存储芯片制造商,三星虽在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其HBM3E产品在英伟达的审核中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评分,预计最快6月初可通过英伟达等企业的品质认证,但不可避免地,三星在这一赛道已然明显落后于竞争对手,错失了抢占市场先机的最佳时机

三星电子公布的2024年全年的营收状况呈现出复杂态势。其全年营收达300.9万亿韩元,营业利润达32.7万亿韩元,全年营收创下史上次高纪录,仅次于2022年。不过,在半导体业务上,三星的未来预测并不乐观。官方通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由于行动装置市场需求低迷,加上产能利用率偏低,固定成本负担加重,获利表现预计将持续疲软。在此情形下,三星晶圆代工事业部计划聚焦于推动先进制程开发、提升制程成熟度,期望借此开拓AI和HPC应用市场,吸引更多先进节点的客户合作。

同时,受产能利用率降低、先进节点技术研发费用攀升等因素影响,三星晶圆代工事业部整体盈利能力下降。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该事业部仍积极布局前沿技术,开发 2nm GAA 技术。

2024年6月,知名分析师郭明𫓹在X平台爆料,高通将成为三星Galaxy S25系列机型的独家 SoC 供应商。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三星自研的Exynos 2500芯片采用3nm制程时,良率低于预期,大概率无法实现量产出货。这不仅让三星在芯片业务的营收上遭受打击,也使其在移动芯片领域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影响力面临被削弱的风险。

在科技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三星正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在半导体领域,尽管三星投入重金,在 3nm 制程工艺上砸下约 8420 亿元人民币,试图凭借先进技术抢占市场高地,却因芯片良率未达预期,难以赢得主要客户的认可。这一状况使得三星在与行业劲敌台积电(TSMC)的较量中,差距不断拉大。即便如此,三星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着力投入 2nm GAA 技术的开发,急切渴望在技术上实现关键突破,重塑在半导体市场的竞争力。

虽然在半导体领域遭遇挑战,但三星在AI智能手机市场依旧占据领先地位。以 2025年推出的三星Galaxy S25系列为例,该系列在韩国市场的预售量突破130万台,创下Galaxy S系列有史以来的最佳预售成绩。放眼全球,三星智能手机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4年,三星以19%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北美以及欧洲成为其主要市场支撑。在美国市场,从2023年Q1至2024年Q3期间,三星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多次超越苹果,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详情见:三星S25国行版发布,韩版 AI打响中国市场本土化战役)

总体而言,三星在半导体业务面临困境的同时,凭借AI智能手机业务稳住了阵脚。未来,三星能否借助智能手机业务的优势,反哺半导体研发,突破当前技术瓶颈,重新平衡两大核心业务,实现协同发展,值得行业持续关注。

2025年第一季度,三星电子郑重宣布,新推出的Galaxy S25旗舰系列,凭借创新AI交互体验与卓越产品配置,将持续巩固其在AI智能手机领域的领军地位。

三星想要重新激活中国市场?

李在镕时隔两年再度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CDF),并实地走访中国科技企业与新能源车企,这一系列举动,无疑向外界释放出三星谋求新合作的强烈信号。

尽管身为全球电子行业的巨头,但三星在中国电子消费市场的整体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以智能手机市场为例,2024年相关数据显示,三星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不过,三星的业务布局广泛,产品种类丰富,从智能电子设备及配件,到智能家电、存储设备、显示器,再到IoT产品,一应俱全。

但同时,进入2024年,三星明显加快了与中国市场的合作步伐。三星电子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三星对华出口额飙升至64.9万亿韩元(约3260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度同比增长53.9%,一举超越对美国的出口额。尽管三星智能手机在中国市场份额较低,但在半导体、显示面板等核心零部件领域,依然牢牢占据重要地位,成为众多中国电子企业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3月20日,三星在2025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 2025)上亮相,全面展示了其家电及电子设备产品线。展会现场,三星AI神系列家电、Vision AI解决方案、透明显示产品以及SmartThings家庭智能互联新生态等前沿产品纷纷登场。整个展会以 “AI of All”理念为核心,充分彰显了三星在硬件整合与AI技术应用方面的创新实力,也表明三星希望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

在全球电视业务版图中,三星电子续写辉煌。2024年,尽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三星仍再度荣膺全球电视销售冠军,在全球电视市场销售额占比达 28.3%。尽管这一数据较2023年略有下滑,但三星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品牌影响力,依旧稳坐行业头把交椅。尤其在高端家电领域,三星优势尽显。2024年第四季度,在售价2500美元以上的高端电视市场,三星电子出货量占比高达50.5%,近乎占据全球高端电视市场的半壁江山,充分彰显其在高端市场的统治力。

在2025年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 2025)上,三星的亮相令人瞩目。此次参展,三星全方位展示了将AI技术深度融入产品的卓越实力,这与三星 “第一是技术、第二是技术、第三还是技术”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回首过往,三星Note 7爆炸起火事件,再加上中韩关系的阶段性紧张以及 其他因素,致使三星在中国C端市场的业务发展遭遇重重阻碍,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受到较大冲击。

然而,随着中韩两国关系逐渐缓和,双边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市场环境迎来新的转机。当下,无疑是三星发力中国 C 端市场,重塑品牌形象,扩大市场份额的绝佳时机。凭借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以及高端市场运营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三星有望在中国消费市场实现新的突破,续写品牌发展的新篇章 。

李在镕:“三星已处于生死存亡关头。”

三星集团作为商业巨头,经济实力富可敌国。李在镕自出生起,便含着 “金汤匙”,尽享优渥资源与无上荣耀。然而,头顶家族光环的他,并未在安逸中懈怠。在竞争激烈的商业战场,李在镕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将极强的危机意识融入企业运营的每一个环节,时刻思索着三星的未来走向。

据韩媒报道,从 2月下旬开始,三星开展了一场面向旗下所有子公司高管的特别研讨会,主题为 “为恢复三星风貌的价值教育”。此次研讨会采用播放视频的独特形式展开,李在镕虽未直接现身视频,却通过视频传达出严肃警告——三星已 “处于生死存亡关头”。他要求高管们必须以“非死即生”的坚定决心,全力以赴应对当前危机,展现出破釜沉舟的勇气与担当。

值得关注的是,视频中还融入了已故创业会长李秉喆和已故前会长李健熙的经营哲学。李秉喆作为三星的创始人,凭借卓越的商业智慧,为三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李健熙则通过一系列大胆的改革举措,推动三星实现了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型,缔造了三星的商业传奇。此次将先辈们的经营理念融入研讨会,旨在唤醒高管们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激励他们汲取先辈的智慧,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创新的思维,带领三星走出困境 。这场研讨会不仅是对三星过往辉煌的回溯,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深刻反思,预示着三星将以全新的姿态,迎接市场的挑战

李在镕将三星当前所面临的生死存亡危机,归结为结构性竞争力的下滑。近年来,三星集团在多个核心业务领域的优势逐渐削弱,电视、智能手机以及DRAM内存芯片等产品的市场份额,相较于2022年,在2024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这无疑给三星的发展敲响了警钟。

事实上,时刻保持危机感,早已成为三星传承多年的企业文化内核,这一传统源自 1993年三星发起的 “新经营” 运动。当年,三星前会长李健熙在美国洛杉矶的一家家电卖场中,目睹三星电子产品被摆放在角落,无人问津的场景,强烈的危机感顿时涌上心头。尽管彼时的三星在韩国市场已取得一定成就,但李健熙深知,若不及时做出改变,三星将难以在全球市场立足。

为推动全面变革,1993年,李健熙带领三星众多高管,奔赴洛杉矶、东京、法兰克福、伦敦、大阪等多个国际城市,召开了一系列大规模的马拉松式会议。这些会议平均每天持续8小时以上,有时甚至长达16小时。在此期间,著名的三星《法兰克福宣言》应运而生。经过长达数月的深度反思与改革,三星毅然踏上了以质量为核心的全新经营道路。通过此次改革,三星内部的危机意识得以全面树立,提前规划和布局逐渐成为企业的管理常态。

此后,三星持续加大在科技研发和产品质量提升方面的投入。凭借前瞻性的战略转型和业务重组,三星成功抵御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并逐步成长为全球顶尖的科技企业。

图:李健熙(左)和李在镕(右)

《法兰克福宣言》作为三星集团企业文化的基石,始终指引着集团的战略发展方向。李健熙通过思想革新,极大地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这种重视员工精神建设的管理理念,在现任会长李在镕的经营体系中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如今,面对新的挑战,李在镕正试图借助这一深厚的文化底蕴,再度激发三星的内在活力,带领三星走出困境,续写新的辉煌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