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昊
3月29日夜间,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的小米SU7标准版碰撞爆燃致3人死亡事故,将小米汽车推至舆论风口。
这起事件不仅让市场对“电动车新兵”小米汽车,在极端场景下,电池、车锁设计以及智能驾驶系统安全隐患的担忧,也引发了消费者对小米汽车标准版低配车型,相较Max和Ultra等高配车型,安全性差异的质疑。
质疑一:标准版与高配版电池安全性是否存在差异?
市场普遍关心涉事车辆的动力电池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小米客服人员4月2日上午回应称,小米SU7分为标准版,Pro版以及Max版,其中标准版搭载的是弗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电池,两种电池混装,随机安装,车主在购车时不能选择。
然而,该解释显然无法打消市场的疑虑。
据了解,事故车辆为小米SU7标准版,搭载比亚迪弗迪动力生产的73.6kWh磷酸铁锂电池,该电池包壳体抗压强度为1500MPa,低于高配版中宁德时代电池的2000MPa。
不仅如此,小米标准版采用比亚迪CTP技术,未配备高配版搭载的“电芯倒置技术”,后者可在极端情况下引导高温气体和火焰向下排出,而非向上侵入乘员舱,理论上可延长逃生时间。
有分析认为,涉事小米SU7的电池在碰撞后3秒内爆燃,可能与电芯间隔热材料(气凝胶)层数不足有关,因标准版仅配备14层物理防护,而高配版为17层。
此外,标准版电池底部采用普通涂层,而高配版使用“防弹涂层”,耐穿刺性能提升13倍,底部防护能力也有所不同。
行业专家指出,国标仅要求电池系统在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但实际高速碰撞场景远超实验室条件,电池包若因机械形变导致电解液泄漏,仍可能迅速引发爆燃。
此次事故中,车辆以97km/h撞击水泥桩,电池包遭受剧烈挤压,最终起火燃烧,凸显小米SU7标准版电池防护设计的不足。
质疑二:车门锁死是否存在设计缺陷?
遇难者家属质疑事故后车门锁死导致逃生失败。小米官方回应称,四个车门均配备机械应急拉手,位于储物格下方,断电时可通过机械解锁。
然而,该解释也未能打消市场的疑虑。
据了解,小米SU7标准版采用12V低压蓄电池供电,位于车头。事故中因车头严重变形导致电源短路,电子解锁功能完全失效。
作为对比的是,特斯拉Model 3配备48V锂电备份,解锁时间长达120秒。而小米SU7标准版无冗余电源设计,或导致事故中车门无法解锁。
与此同时,小米汽车的机械拉手隐藏在车门储物格底部,需掀开防滑垫并施加150N拉力,相当于提起15公斤重物,碰撞后变形的储物格或使多数用户无法及时操作。
清华大学碰撞测试显示,当车门变形量超过50mm时,小米SU7机械拉手操作成功率不足37%。
此外,小米销售环节对应急装置的使用说明不足。多名车主反映,购车时未接受相关安全培训,用户手册中的机械拉手说明易被忽视。当紧急情况发生时,进一步增加了处于慌乱之中车主的逃生难度。
质疑三:低配车型智驾系统是否充分考虑安全性因素?
事故发生时,小米SU7标准版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行驶。考虑到配置差异,市场对小米汽车低配车型智驾系统的安全性也提出了质疑。
据了解,小米SU7标准版仅配备11颗摄像头和5颗毫米波雷达,采用无激光雷达的纯视觉感知方案,依赖算力为84 TOPS的单颗英伟达Orin芯片。
与之对比的是,小米SU7高配Max版则增加了激光雷达,采用多传感器融合,并搭载算力达508 TOPS的双Orin-X芯片,无论是传感器的数量和类型,还是芯片处理能力,相较低配版均存在显著差异。
此次事故发生于夜间施工路段,对纯视觉方案的识别能力进一步构成挑战。
目前,国标要求AEB在100km/h时速下实现160米检测距离,而视觉方案的夜间识别距离仅120米,在碰撞前2秒才发出预警,激光雷达方案则可达200米以上,Max版此前也通过了夜间120km/h静止障碍物AEB测试。
小米官方曾表示,AEB功能仅针对车辆、行人、二轮车,无法响应锥桶、石头、动物等路面上相对静态的障碍物。此外,小米与Waymo合作开发端到端神经网络模型,支持高速NOA,但静态障碍物识别能力较弱。
此前,特斯拉Autopilot在类似场景中因纯视觉方案曾多次发生静态障碍物碰撞事故,而小鹏 XNGP、华为ADS等采用激光雷达方案的系统识别率更高。
事实上,此次事故中小米SU7标准版的AEB确实未明确触发紧急制动,驾驶员接管后制动不足,最终导致车辆碰撞和人员伤亡的发生。
结语:降本和营销应有度、安全不容妥协
不可否认的是,不同价位的产品配置不同合情合理,然而在乘用车这种与人身安全息息相关的产品上,低配车型在安全方面做出多大妥协,厂商决策时尤其应当格外慎重。
若上述问题最终被证实,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新兵”,小米汽车可能将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要想挽回口碑,小米需尽快配合相关部门公开事故完整数据,并加快技术迭代,在研发投入上向安全领域倾斜。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小米汽车业务研发费用约96亿元,同比增长68.4%,销售费用约51亿元,同比增长75.9%,超同期研发增速。
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新能源汽车时需理性看待宣传中的营销噱头,应更重视实际场景下的安全配置,毕竟安全才是一切的根基。
责任编辑:公司观察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