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盛医药全速前进背后

蓝鲸财经
01 Apr

文|氨基观察

亚盛医药迎来了其史上收入最高的年份。

根据其最新发布的财报,收入规模达到9.8亿元,同比增长342%。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耐立克的强劲销售,以及武田制药支付的选择权款项带来的显著增量。

财务数字体现了亚盛医药的经营成果质量。在行业仍处于寒冬的背景下,这样的表现实属难得。然而,财务数字并未完全展现亚盛医药的全部成就。

2024年,耐立克注册III期临床获FDA批准,国际化序幕拉开;新型Bcl-2抑制剂APG-2575申报上市,新引擎蓄势待发;同时,公司成功在美股上市,不仅募集了资金,更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看得出来,亚盛医药在加速前进。

随着进展的增多,亚盛医药迈上了新台阶,一个成熟的biopharma正在成型,而不再是一家简单的创新药企。

对此,资本市场给予了极大的认可,财报发布后,亚盛医药美股ADR连续两天大涨,累计涨幅接近20%;港股同样表现强劲。

虽然亚盛医药尚未到达终点,但其持续加速的过程,已经给产业带来了诸多启示。

/ 01 / 战略远见与战略定力

创新药研发之所以是一门高风险的商业,不仅源于极高的技术门槛,更体现在经营管理的复杂程度上:目标的偏差、战略定力的缺乏,都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而在亚盛医药稳健前行的历程中,有两大核心要素贯穿始终,那就是“明确且正确的目标”以及“坚定不移的战略定力”。

亚盛医药自成立之初,便立下了极为清晰的目标:专注于真正的原创新药研发,致力于满足全球尚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正如亚盛医药董事长、CEO杨大俊所言,要坚持投身于那些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

从耐立克到APG-2575等一系列管线的研发思路,均践行了上述理念。

耐立克是国内首个第三代BCR-ABL抑制剂,打破了中国伴T315I突变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无药可医的困境,但其颠覆力又不局限于此。凭借全球BIC实力,耐立克以 T315I 突变患者群体为突破口,逐步发展成为一代、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和/或不耐受患者的有效解决方案。未来,它不仅有望进一步改写CML秩序,还有望颠覆费城染色体阳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琥珀酸脱氢酶缺陷型胃肠道间质瘤(SDH 缺陷型 GIST)等疾病治疗格局。

APG-2575的研发同样遵循难却有价值的逻辑。Bcl-2抑制剂攻坚不易,面临各种成药挑战,导致全球已经上市逾八年的维奈克拉,一直是全球唯一一个上市的Bcl-2选择性抑制剂,其本身也并不完美,面临TLS、给药剂量繁琐等痛点。亚盛医药希望成为改变者,当前临床数据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点:APG-2575出现肿瘤溶解综合征(TLS)的概率极低,无需采用每周剂量递增方案,用药方案更为灵活,患者应答速度更快。这些优势使其有望覆盖更广泛的患者群体,并呈现更好的安全性,填补维奈克拉无法满足的临床空白。

正因如此,耐立克一经上市便持续获得医保支持,同时成功吸引了武田制药的关注与合作;APG-2575 还未上市,同样受到患者、监管部门以及资本市场的高度期待。

如今回顾亚盛医药设定的目标,似乎一切顺理成章。然而,若将其置于中国生物制药过去十余年的发展大背景下审视,便会发现这一路走来实属不易。

在亚盛医药创立初期,资本市场对创新药的接受度有限,政策对源头创新药的支持力度也相对较弱。换言之,亚盛医药从起步就站在了高难度的起点,进入超级HRAD模式。在当时,大家都愿意去做短平快,即见效快、风险小的事情,这种主动选择困难的动作本身就不常见。

即便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资本环境逐渐宽松,监管政策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 “春天”,但随之而来的是诸多诱惑。部分企业难以抵御诱惑,纷纷追逐市场热点,逐渐偏离了最初的创新药研发初心。

而亚盛医药,是自始至终坚持下来的选手。这种战略远见与战略定力,正是亚盛医药得以持续突破的关键所在。正如杨大俊始终认为的那样,成功是因为所做的是正确选择,并且能够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

/ 02 / 用科学方法建立护城河

坚持是通向成功的重要基石,但坚持绝非盲目地埋头前行。成功更在于具备长远的战略布局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的方法筑牢自身的竞争壁垒。

亚盛医药的持续成功,绝非仅靠战略远见与战略定力。要知道,其坚持以患者需求为中心、不盲从的临床开发策略推进管线的做法,实际上将自身暴露于更大的风险之中。在这种不利局面下,如何确保成功成为大概率事件,无疑需要更为深入的思考与周全的规划。

如今复盘,亚盛医药的成功与诸多关键要素紧密相连。

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之一便是人才团队的构建。以杨大俊为首的创始人团队展现出卓越的个人能力,而整个团队更是精英汇聚。在亚盛医药的9位董事中,就有6位拥有博士学位。

不仅如此,亚盛医药还拥有强大的外部助力。早在十年前,公司便在美国组建了临床顾问委员会,更是能够吸引任职ASCO CEO长达十年的顶级大拿入局。这样的人员配置,为公司的决策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专业保障,为攻克极具挑战性的不可成药靶点提供了可靠支撑。

然而,除了人才因素,一套科学的运行机制对于确保成功同样不可或缺。

在研发环节,亚盛医药并未盲目冒进,而是借助科学手段持续校准方向。杨大俊透露,亚盛医药在研管线的推进均是“数据引导”能够坚持推进的管线,均基于科学依据、临床数据,以及对临床上未满足需求的精准把握。显然,亚盛医药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做正确的事,而非单纯执着于做前人未做之事。

亚盛医药在建立自身护城河方面同样有理有据。

公司始终布局契合肿瘤治疗发展趋势的管线。例如,在血液瘤,耐立克、APG-2575,再到MDM2-p53抑制剂APG-115甚至是EED抑制剂APG-5918,都是靶向口服药。在数据可观的情况下,有望形成口服无化疗的治疗方案,推动血液瘤治疗“去化疗化”,具备极高临床价值。

而在血液瘤领域储备多款重磅药物不是心血来潮。这一方面能够增强销售团队的竞争力,同时摊薄销售成本。

在联合疗法的探索中,亚盛医药始终坚持以科学和临床依据为支点,这在APG-2575的探索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任何肿瘤的发生都离不开细胞凋亡,很多耐药机制也源于细胞凋亡的失控。因此,Bcl-2抑制剂在广泛的肿瘤治疗领域具有巨大的联合应用潜力。杨大俊也是认为,未来可能会形成Bcl-2抑制剂联合多个其他治疗手段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APG-2575有望脱颖而出的逻辑在于,与其他药物相比,它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更便捷的给药方式,并且既往研究显示其药物相互作用非常低。因此,APG-2575与其他疗法联合的可能性也更高。

目前,APG-2575已经取得的诸多联合疗法的积极临床结果,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点。

例如,去年ASH年会上公布的临床数据证实,当患者出现对维奈托克耐药的情况后,亚盛医药的联合BTK抑制剂的治疗方案,不仅疗效强劲,且耐受性极佳。

另外,APG-2575联合耐立克,能够形成合成致死的效果,展现出“1+1>2”的能力。该联合疗法针对R/R Ph+ ALL儿童及青少年患者的研究数据显示,在无需强化疗或免疫治疗的情况下,不仅起效迅速,且缓解率高且缓解程度深,实现了83.3%的完全缓解率和71.4%的可测量残留疾病转阴率。上述数据表明,该联合治疗方案有望成为Ph+ ALL进入“无化疗”时代的新治疗选择。

正是这种经验与科学的协同,亚盛医药有能力为患者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临床价值,也为公司未来打造“护城河”提供清晰的方向。

/ 03 / 进入全面提速阶段

在创新药领域,速度始终是企业无法回避的关键议题。于众多投资者而言,创新药领域仿若奉行 “唯快不破” 的法则,这使得不少企业的管线推进节奏、战略执行成效,时常在市场中引发争议。亚盛医药在过往发展历程中,同样未能避开这类质疑的声浪。

不过,资本市场的运行节奏与企业实际经营层面,本质上存在天然差异。资本市场里,股价的涨跌瞬息万变,以秒为单位计量;而企业经营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需要以年为时间尺度去谋划与推进。

客观来讲,企业经营遵循先慢后快的发展规律,初期需夯实根基,而后方能加速崛起、日益强大。当下的亚盛医药,正用实际成果与行动有力地印证着这一规律。

就拿管线研发来说,亚盛医药呈现出典型的先慢后快态势。

以APG-2575为例,从启动研发到如今即将上市,历经长达30年的攻坚克难,前期推进速度并不快。

但如今,它已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在适应症拓展上,从血液瘤领域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乃至淋巴瘤,再到实体瘤,以及非肿瘤领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拓展进程显著提速。

联合疗法的探索亦是如此。随着对药物机制和疾病发生机理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临床开发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数据披露,将会使得药物的联合潜力不断显现,带来更多疾病领域的治疗潜力和市场空间。

杨大俊对此表示:“我们未来产品开发,首先会围绕目前处于注册临床试验阶段的几个重要后线产品;其次,会基于Bcl- 2抑制剂,大力开展多种适应症以及联合疗法的开发,甚至涉足非肿瘤适应症领域。这正是我们多年坚持深耕,成为行业引领者后所具备的独特优势。”

这意味着,从单个管线的深入挖掘,到联合疗法的创新探索,再到新分子药物的落地应用,亚盛医药的研发进程全面加速。

而随着临床进展的不断推进,亚盛医药的国际化步伐也持续加快,耐立克便是一个典型范例。

亚盛医药借助耐立克在中国积累的临床数据,成功实现产品在中国上市,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同时,在美国的临床开发也在不断推进,凭借药物显现的突破性优势,获美国FDA许可开展注册III期临床 POLARIS - 2。

正如杨大俊所说:“在过去四五年FDA推行Project Optimus之后,能够获得注册III期方案的通过,这是非常难得的。”

商业化布局方面,亚盛医药同样进入加速度。在耐立克获批之后,亚盛医药自建商业化团队,并联手信达生物推进商业化工作。基于这一模式,已经积累了产品商业化从0到1的进程,且持续进化。

如今,其自身商业化团队已发展成熟,完全具备自主开拓市场的能力。也正因此,对于 APG-2575 的自主商业化推广,亚盛医药也是满怀信心。

在发展前期,亚盛医药并未盲目求快,而是稳扎稳打,筑牢基本盘。但一旦根基稳固,便全力出击,加速发展,这正是其价值创造加速的核心逻辑。

随着亚盛医药已迈入全球创新的新阶段,未来势必会为患者带来更多惊喜,也为行业带来更多启示。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