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半年时间,药明康德三次减持药明合联,合计套现约46亿港元。需要注意的是,药明系的资本运作本就十分频繁,通过分拆上市,公司创始人李革已经坐拥药明康德、药明生物、药明巨诺、药明合联四家上市公司。而在公司上市后,李革开始频繁减持旗下药明康德、药明生物等公司股票,累计获得超百亿财富。
药明康德再施资本“炼金术”,从药明合联身上“薅”了46亿港元。
4月2日晚间,药明康德公告,公司在4月1日通过大宗交易出售药明合联5080万股股份,成交金额约21.78亿港元。而在2024年11月8日及2025年1月10日药明康德已经分两次,以大宗交易的方式累计出售了药明合联8600万股股票,成交金额高达24.26亿港元。
也就是说,不到半年的时间,药明康德已经通过三次减持药明合联套现约46亿港元。
从减持时机来看,药明康德正赶上药明合联的股价高位。4月1日,药明合联盘中股价最高达49.5港元/股,创历史新高。拉长时间线来看,2024年下半年以来,药明合联股价一直呈波动上升趋势,累计涨幅达137.9%。
关于减持原因,药明康德表示此次减持是为了公司的主业服务。同时,减持所获收益也能直接影响公司业绩。
需要注意的是,药明康德创始人李革本就是资本运作高手,通过分拆上市,李革已经坐拥药明康德、药明生物、药明巨诺、药明合联四家上市公司。
将公司送上资本市场后,李革并未停下脚步,一边继续进行“药明系”内部的资本运作,另一边他也没亏待自己,仅在药明康德身上,他就套现超百亿。此外,李革控制的Biologics Holdings也已在药明生物身上套现数轮。
半年内套现46亿港元
药明康德半年内三度减持自己的控股公司。
4月2日晚间,药明康德公告,4月1日,公司通过大宗交易继续出售所持有的药明合联5080万股,约占药明合联当前总股本的4.23%,成交金额约21.78亿港元(不包含手续费等交易费用,下同),占公司2024年度净资产的3.43%。
需要注意的是,药明康德曾在1月13日公告,公司已在2024年11月8日及2025年1月10日,分两次以大宗交易的方式累计出售了药明合联8600万股股票,占药明合联总股本的7.17%,成交金额高达24.26亿港元,占公司2023年净资产的4.07%。
而根据药明康德此前的公告,公司计划择机减持所持境内外上市公司股票,总减持金额为不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归属母公司股东净资产的15%。
资料显示,药明合联由药明生物、合全药业香港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于2020年12月,主要从事全球ADC(抗体偶联药物)及更广泛生物偶联药物市场的CRDMO业务,于2023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截至2024年6月底,药明生物直接持股50.07%,合全药业持股33.38%。
业绩方面,药明合联的表现可以说十分亮眼,成立以来几乎都是翻倍增长。2022-2024年,公司的营收分别为9.9亿元、21.24亿元、40.5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8%、115%、91%;归母净利润为1.56亿元、2.84亿元、10.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4%、82%、277%。
二级市场上,药明康德减持后的4月2日、3日,药明合联累计跌10.54%,公司的最新股价为41.15港元/股,最新市值为494.2亿港元。
不过,4月1日,药明合联盘中股价最高达49.5港元/股,创历史新高。拉长时间线来看,2024年下半年以来,药明合联股价一直呈波动上升趋势,即便算上近两日的下跌,累计涨幅也达137.9%,股价已经翻倍。药明康德的几次减持也恰好在药明合联的股价高位。
药明康德的算盘
对这家实力、业绩都不错的控股公司,药明康德为什么会选择“高位套现”?
在公告中,药明康德表示,出售股票资产所获得的现金收益将用于加速推进全球产能及能力建设,吸引并保留优秀人才,持续强化公司独特的一体化CRDMO(合同研究、开发和生产)业务模式。
具体来看,这几次减持对药明康德的财务影响也是立竿见影。
根据公告,此次减持经初步核算投资收益约为人民币18.47亿元,占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的比例超过10%。前两次减持则是经初步核算累计实现的投资收益为人民币20.16亿元,其中影响公司2024年度当期净利润约为人民币7.20亿元,影响公司2025年度当期净利润约为人民币12.97亿元。
根据药明康德2024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2.41亿元,同比下滑2.73%;归母净利润为94.50亿元,同比下滑1.63%,营收、净利润双降。归母净利润中还有6.04亿元来自投资收益,大部分都是由减持药明合联获得的,若是没有这部分收益公司的业绩表现可能会更不理想。
不过,资金状况方面,药明康德并不缺钱。截至2024年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为26.44%,短期负债为12.43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2.6亿元,货币资金为183.22亿元,“兜里”的现金比2023年末还多了45亿。披露年报时,公司还公告拟拿出不超过80亿元闲置资金进行现金管理。
而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药明系”公司已多次抛售资产。例如,2025年1月,药明生物刚公告将爱尔兰工厂以5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默沙东,该资产交易已经于2025年3月31日落实交割。
更早些时候,药明康德公告拟将英国以及美国的细胞治疗、基因治疗CTDMO(合同开发和生产组织)业务WuXiATU转让给美国股权投资基金Altaris,交易预计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不过药明康德尚未公布交易金额。
频繁资产腾挪的背后,药明康德也有难言之隐。
作为CXO行业的一哥,2021年股价巅峰时,药明康德的市值超过5000亿,但随后公司股价走上了漫漫熊途,4月2日、3日,药明康德同样连跌两天,A股最新股价为63.52元/股,最新市值1834亿元,较巅峰时缩水超3000亿元。
与此同时,作为大型跨国药企,药明康德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先是2023年底,《生物安全法案》出炉,药明康德位列其中,公司股价也遭受重创。但好在2024年末,美国宣布生物安全法案未被列入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最终协议文本,药明距离可能制裁的时间或又延后一年。
最新情况是,美国关税靴子落地。而在药明康德的收入结构中,美国市场是第一大收入来源。2024年,公司来自美国客户收入250.2亿元,占公司营收比例约64%。美国关税政策会对公司收入产生何种影响,目前仍是未知数。
李革的资本“炼金术”
从药明康德的历史沿革来看,公司就是通过资本运作实现扩张、上市,创始人李革也从中赚得盆满钵满。
资料显示,李革出生于1967年,与妻子赵宁是北大化学系的同学,毕业后,二人也一同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有机化学博士。李革曾在制药公司Pharmacopeia担任创始科学家、科研总监,赵宁则曾在知名药企施贵宝从事研发工作。
2000年,李革与赵宁拉着好友刘晓钟、张朝晖创立了药明康德。2007年8月9日,药明康德正式在纽交所上市,成为中国首批赴美上市的生物制药企业之一。
不过,随后由于中概股遭遇做空危机,药明康德在美股表现并不理想,2015年又从纽交所私有化退市,也是此时,李革开始对外展现其惊人的资本运作能力。
退市后,李革将药明康德的主业一分为三,分别为合全药业、药明生物、药明康德。业务分拆后,药明康德依旧承担化学药临床前CRO和临床CRO业务;药明生物承担了生物药CDMO;合全药业则覆盖小分子CDMO。
2015年4月,李革先是将合全药业送上新三板试水,不过公司在2019年6月退市。2017年李革又将药明生物送上了港交所。
一年后,药明康德先后实现A股、港股上市。2020年,成立4年的药明巨诺也被李革送上了资本市场。2021年巅峰时,这三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超万亿。李革也以700亿元身家位列2021年胡润百富榜第75位。
2023年11月,从药明生物分拆而来的药明合联登陆港股,李革也迎来旗下第四家上市公司,不过,其他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均缩水严重,目前四家上市公司的港股市值合计约3300亿港元。在2024年胡润百富榜上,李革以325亿元身家位列第137位,身家较2021年缩水一半。
一边不断分拆公司上市,另一边李革开始频繁套现。据不完全统计,单2023年一年内,李革就累计减持药明康德约1.37亿股,套现超百亿元。
对于药明生物,李革也毫不手软,2017年药明生物上市时,李革及一致行动人控制的Biologics Holdings共计持有公司73.55%的股权,然而,截至2024年6月30日,在多轮配售减持后,其持股比例已降至14%。
责任编辑丨陈斌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