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SU7 3月29日出车祸,4月1日小米股价暴跌 事发72小时雷军回应
来源:智谷趋势Trend
作者 | 王战新
火光熊熊,一辆小米SU7在安徽境内的德上高速路段碰撞爆燃,致使车内3人全部遇难,据说均为女大学生。
她们在从湖北开车去安徽准备考事业编的路上,怀着梦想与希望,猝然离世。
据澎湃新闻,一位自称驾驶员男友的受访者表示,他是车主,和女友相恋多年,感情很好,“只差一场婚礼了”。给喜欢小米的女友买了一台SU7,本是为了方便出行,没想到突遭横祸,从此阴阳两隔……
让人痛心的事故背后,暴露出令人警醒的问题:
一场全民盲目“吹”智驾的汽车盛宴,是不是来得太早了,让很多人忽略了安全?
在小米汽车的宣传上万丈光芒的雷军,曾发微博喊出小米汽车安全性最佳。但这个说要赌上自己全部声誉造车的男人,是否已遭到流量的反噬?
致命的2秒钟
事故发生三天后,也就是今天中午12:46,蓝V认证微博账号“小米公司发言人”发布了公告,详细描述了事件经过:
“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时速持续行驶”
“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
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随后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碰撞前系统最后可以确认的时速约为97km/h。
最值得关注的,是事故发生全过程中,智能驾驶的表现:
22:27:17 NOA激活,车速116km/h
22:28:17 轻度分心报警
22:36:48 NOA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
22:44:24 NOA发出风险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发出减速请求,并开始减速
22:44:25 NOA被接管,进入人驾状态,方向盘往左转角22.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1%
22:44:26 方向盘往右转角1.0625度,制动踏板开度38%
22:44:26-28之间 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22:44:28 车端Ecall触发
22:44:39 车端Ecall接通,确认事故发生,并报警、呼叫120急救服务。
22:45:06 与车主取得联系,确认非车主驾驶
22:47:15 调配120成功
约23时许 120抵达现场
从时间线可以看到,事故车辆在NOA提示“请注意前方有障碍”时,距离撞击已经不足两秒。
这致命的2秒,可以说是挑战驾驶员的极限,参考116公里每小时减速到97公里每小时的过程,车辆整个行驶过程大约只有60米。
可以明确的是,自动驾驶(NOA)在遇到修路改道时,没能完全躲开障碍,系统检测到危险后先减速了,但接管后最后还是撞上了。
也就是说:驾驶者,对自动驾驶过于信任。
小米公告里,也有两句意味深长的话:22:28:17 轻度分心报警;22:36:48 NOA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
这是不是想“甩锅”?把责任都推给驾驶者,也有网友被“带了节奏”,指责司机“作死不要命”。
但我们设身处地想想,一个正值青春的少女,正在奔赴考编的路上,怎么会不惜命乱来?
她的双手之所以会离开方向盘,大概率是因为她长期生活在“智能驾驶先进可靠”的舆论环境下。如果说她有过失,那最大的过失,就是盲目相信车企的自动驾驶宣传话术。
这是一份致命的信任。
流量的反噬
近年来,为了忽悠年轻人买车,不少车企已经放弃底线,明明只有L2辅助驾驶的水平,却把“解放双手”“自动驾驶”“XX公里0接管”频频挂在嘴边。
部分汽车主播,为了博取流量,也在直播间和短视频里疯狂整活儿,比如“用饮料瓶夹方向盘来骗智驾系统”“开着智驾去后排看电影”“司机假装睡觉让车子自动开回家”。
这些充满戏剧性的短视频,再配上“国产逆袭”等激情话术,对年轻人有致命的吸引力。
据遇难者母亲透露,女儿经常夸智驾“方便、安全”,当长辈发出警告时,女生还反驳,说有“各种(证明安全)的依据”。
另外,这位女司机还是小米的忠实粉丝,迷恋小米所有产品,可能不太懂高配车和低配车的区别。
从网络流传的图片来看,她驾驶的这台车,是小米SU7的标准版。
事实上,在小米SU7发布会上,雷军重点讲了Max版的高性能,可以实现100米探测距离,轻松驾驭各种复杂路段。
然而,标准版只有一枚英伟达Orin N芯片,采用以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为主的纯视觉方案,算力只有84TOPS;Max版采用了双达Orin X芯片,并配有激光雷达和多个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算力可达508TOPS。
虽然是同一款车,但算力相差好几倍,安全性也就天差地别。可是,对大部分女生来说,可能不会关注这些参数细节,只留下“小米智驾很安全”的笼统印象。
这其实也是不少车企在营销上惯用的“套路”。讲性能上主推高配版,讲价格时主推低配版,有意搅乱,就能让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感觉“我用低价买到了豪华车”。
然而,当极端场景出现时,这样的认知误差,往往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影响。
这也许就是流量的反噬。某种程度上讲,这三位女生的死,跟某些无底线的汽车营销,脱不了干系。
谁该担责
关于这场恶性事故的责任,网上还有很多的讨论。
比如,有网友提出质疑,小米公布的信息是否获得了车主的授权?如果没有,是否构成了侵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行踪轨迹”等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处理敏感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书面同意的,从其规定。
部分法律专家则认为,既然警方已经介入调查,小米就没有资格“抢发”事故信息,要发也得由警方来发。
此外,也有网友认为小米在公告中避重就轻,没有解释汽车发生自燃和自动紧急刹车系统失灵的原因,回避了车门是否打开、安全气囊是否打开、电池安全设计是否有缺陷等关键问题。
随后,针对网友质疑车门断电后无法开启,小米汽车工作人员表示,在四个车门内饰板下方,储物格位置均配有应急拉手,应急拉手为机械锁,即使电池受损也能打开,紧急情况下可使用应急拉手打开车门。
事故的责任如何认定,最后还是有赖于警方的调查。
但被夺走的鲜活生命,再也无法挽回了。
每一位汽车驾驶者,都必须擦亮眼睛、保持清醒,不要完全陷进营销话术的“认知陷阱”之中,避免盲目推崇所谓的“自动驾驶”,好好休息,专心开车。
毕竟生命只有一次,经不起错误。珍视安全,牢记生命至上。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