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蓝字计划 Hayward
很不幸,刚迎来4月的第一天,一则关于小米SU7的车祸新闻刷爆全网,而且还不是愚人节玩笑。
据南方都市报、新浪科技等媒体报道,3月29日晚,安徽铜陵德上高速一辆小米SU7疑似因碰撞着火,最终造成多名乘客遇难。
4月1日,铜陵市应急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该起事故属于单方责任事故同时是道路交通事故,不属于安全生产事故。在一些视频网站传言事故系汽车撞护栏后自燃。同时在平台相关视频的留言中,有自称车乘人员家属的网友表示,“3月29日晚车辆撞击护栏导致车门锁死,电池爆燃,车上三人活活烧没了”。
4月1日中午,小米官方对此作出了回应。根据DMS驾驶员提示信息和EDR记录,出事的小米打开了高速NOA并以116km/h时速行驶,后因避让不及,以约97km/h的速度撞上了障碍物。
小米官方总结的关键事件经过是:
事故当晚的22点44分24秒,NOA系统提醒前方有障碍物;
22点44分25秒,驾驶员接管但只将刹车踩下31%,随后在22点44分25秒将刹车踏板踩到48%;
在22点44分26秒到28秒之间,时速降低到97km/h的车辆最终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发生事故。
有网友批评小米这份官方报告“避重就轻”,疑似受害人家属所质疑的起火、车门无法打开灯问题都没有得到回应,按照经验小米应该还会有其他的通报,大家可以继续留意。
不过这份报告里的另一个核心:NOA(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成为了新的舆论漩涡中心。
在碰撞前2秒才开始提醒,司机在碰撞前1秒才开始接管,以车子116公里的时速计算,只留给司机非常短的反应窗口。
一时间,围绕“小米智驾是否不安全”、“司机是不是过度依赖智驾”、“智能驾驶系统是不是带来了更多的车祸”等讨论炸开了锅。
小米智驾,是不是这次事故的罪魁祸首?
致命的2秒钟
智驾系统不是直接导致车祸的原因,却是车祸的重要诱因。
确实,智驾留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实在太短。
在约116公里的时速下,只有2秒的反应窗口,驾驶员就需要拥有约35m/s的反应速度,这对任何一个普通驾驶员来说都是天文数字,也许只有上一阵子在上海国际赛场驰骋的F1赛车手们才有这个能力。
大家奇怪的是,为什么出事的小米SU7直到障碍物已在跟前了才发出警告,并提醒驾驶员接管,而不是更早发现危险,或进行AEB、变道躲避。
这就和事故车的智驾能力边界有关。有自称驾驶员家属的网友提供了实车照片和车的小绿本,挡风玻璃顶部没有激光雷达的凸起,可以看出这是一台小米SU7标准版。
| 自称驾驶员男朋友的网友晒出车辆图
小米SU7标准版支持的小米智驾Pro,水平上可以说和其他版本“天差地别”,在支持智驾的车型里也称得上非常一般。
它主要搭载了一枚英伟达Orin N芯片,采用以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为主的纯视觉方案,算力只有84TOPS;相比之下小米SU7 Pro、Max版采用了双达Orin X芯片,并配有禾赛128线激光雷达,和多个毫米波雷达、摄像头一起组成了更强的激光雷达方案,算力可达508TOPS。
标准版和高阶版本之间有着6倍的算力差异,在需要处理数据、快速判断时有着决定性的差异,特别是紧急状态下遇到行人、障碍物时的感知、判断和反应能力,相比高配版会有0.3-0.5秒的延迟。
连十几万的零跑C系列,芯片都有254TOPS算力。
另外小米SU7标准版的纯视觉方案决定了它在低光环境下的效率会大幅降低,就好比人的眼睛,我们在黑夜环境下容易看不清路,纯视觉方案的摄像头也一样,基本是人眼能看到多远它就能看到多远;但又因为车载的传感器尺寸普遍较小、动态范围低,有时候可能还不如人眼。
特别是在夜间、恶劣天气环境下,系统的感知能力甚至会下降多达40%,不客气的说已经到了几乎“不可用”的水平。
所以,这次事故的小米SU7标准版在智驾方面,本来就不具备长距离勘测路况的能力。如果是Max版本的激光雷达方案,可以实现200米探测距离、153万/秒点云密度的能力,兴许可以提前识别障碍,只可惜这是一款纯视觉的低配小米汽车。
因此,这次事故的发生,很大原因是一切不利因素都叠加在了一起。
这是一条在夜间、灯光条件不好、又因修路需要临时改道的高速公路,而车主又驾驶着一台使用纯视觉方案的小米SU7标准版,并在晚上接近0点这最容易疲劳的时间段打开了本来性能就很一般的NOA功能。
这致命的2秒,已经是小米SU7标准版NOA能压榨出来的极限的反应时间,但对驾驶员、对鲜活的生命来说还远远不够。
再提智驾平权
如果开上的是小米SU7 Max版呢?按理说,激光雷达方案的确是对抗视野极差路况的利器,这就在引出另一个问题:在倡导智驾平权的今天,小米汽车所采取的智驾配置差异,是否不合时宜了。
正如前面介绍的,小米SU7的高低配可以说是智驾能力有着天壤地别的两个车型。而在新能源车上,智驾能力不仅意味着辅助驾驶的能力,还和安全深度绑定。
目前主流的AEB、自动避障等,都极其依赖芯片算力和车上的智驾方案。激光雷达的视野更广、穿透力更强、建模更加精准,是依赖摄像头的纯视觉方案无法比拟的。
尽管小米SU7在绝大部分关键配置上已经尽量做到全系一致,但对驾驶员尤其重要的安全问题,更理应全系标配,而不是随着配置的升降、智驾配置的增减受到影响。
实际上哪怕在小米汽车发布的2024年,已经有非常多的车型支持全系保持同样的智驾硬件。比如2024年初推出的极氪007,全系推出了可选搭载激光雷达的方案,部分低配车型也会搭载至少一枚Orin X芯片,算力仍有254TOPS。
我们理解在为同一系列划分不同档次产品时精准的“刀法”很关键,但下刀的地方最好不要涉及关键体验上,特别是在主动安全、智能驾驶这样涉及行车安全的关键领域。
从用户角度来看,汽车安全不应该有标准或豪华之分。
幸好进入2025年有更多的车企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更多的车型开始全系标配同样的智驾硬件,这是新能源车的又一里程碑;同时小米也完全可以考虑参考华为推出硬件升级方案,让小米SU7标准版车主有机会拥抱更加安全的智驾配置。
宣传之祸
随着智驾出事越来越多,远的有问界M7运城事故,现在又有小米SU7高速爆燃,两者都与“驾驶员过分相信智驾”相关。我们可以理解智能驾驶是新能源车的核心卖点,但这两次事故让人不禁怀疑:
一出事就是恶性事故,智驾真是汽车的未来吗?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2024年中国市场全年新能源车销量达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渗透率突破40%;预计到2025年销量数字还会进一步提升至1600万辆;到了2025年乘用车高阶智驾渗透率将达20%,智驾功能逐步成为购车核心考量。
智驾越多,我们的担心就越多。太多的车企明里暗里将智驾在宣传上往“自动驾驶”靠拢,甚至有的车企一把手还在发布会上说出类似“一边开车一边打瞌睡,就靠智驾撑着”、“在车上睡一路”等模棱两可、带有误导性质的话语。
车企在为智驾做宣传时,也会强调“车未到车位”、“自动过匝道”、“0接管”等让人觉得智驾能力很强,驾驶员可以完全交由智驾系统开车的话术。
这无疑会让很多没有真正懂技术、了解智驾本质的消费者以为当前的高阶智能驾驶,是真正的自动驾驶,无视路况、不分昼夜地使用智能驾驶。
而当下的智能驾驶还是基于L2级,在使用的过程中仍然有非常大的局限性。在大部分车媒的测试中,智能驾驶在遇到复杂路况时还频繁需要主动接管或者踩下刹车。
有车媒就对小米最新的HAD(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进行了实地测试,发现在复杂的城区道路还是需要经常接管,而且对周边环境的识别、行车时的博弈并非完全成熟。
当车子开到高速路上之后,车速更快、控车难度更大,更应该对智能驾驶系统抱有敬畏感,要始终目视前方、做好随时接管的准备。毕竟智驾系统可以失误无数次,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很有可能智驾系统的一次失误,就会摧毁你的全部人生。
如果这次事故的驾驶员从头到尾都不使用NOA,始终保持目视前方专注驾驶,时刻准备好应对紧急情况,结局或许会不一样。
这次事故也告诫了车企们,在宣传智驾系统时要保持克制,对智驾系统的局限性、功能边界要做充分的解释。
慢一点,也快一点
很遗憾,我们断言类似的事故不是第一次,大概率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只要“智能驾驶”一天还停留在L2阶段,只要还有人盲目相信智能驾驶,类似的事情还会不断发生。
想要让悲剧不再发生,要“慢一点”,也要“快一点”:
对智能驾驶的宣传、渲染慢一点,让更多消费者意识到它的能力边界,更加理性地看待智能驾驶;
车企对智能驾驶的研发、推进再快一点,让真正的智能驾驶落地,实现L4级别的智能驾驶,同时车企对智能驾驶的权责统一,早日让智能驾驶成为真正可靠的行车系统。
我们衷心地希望,这样的人间惨剧不要再发生。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