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业黑板报
对米粉而言,是怎样的一天?而对事故家属,又是怎样的一天?
一宗小米SU7的车祸,引发了外界对小米质疑,也让智驾,即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审视。
4月1日,小米集团股价下跌5.49%,收盘时跌至46.5港元。
据媒体报道,2025年3月29日22时44分,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
2025年4月1日22点19分,雷军在微博上回应此事:
等到此时,我觉得我不应该再等了,我必须站出来,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我们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4月1日当天,小米公司还曾发出了首条调查公告,并表示公司将继续全力配合警方工作,严格遵循调查结果,确保事件处理公开透明。
一些细节数据被披露:事发深夜,驶经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自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涉及车祸的车型是小米SU7标准版,没有激光雷达。
当时启用了NOA智驾,并在撞击前2秒发出风险提示并由驾驶员接管。驾驶员接管2秒后,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
整件事件仍有疑点等待后续调查结果,同样受到公众关注的是:在智驾加速普及的节点,驾驶员对智驾的信任度应该有多高?智驾的安全性有保障吗?
都叫智驾,有何不同?
在小米公告中,介绍了车型是小米SU7标准版,启用了NOA智驾,对于汽车不熟悉的人,可能并不了解这些版本和名词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目前小米在售的车型只有小米SU7,分为标准版、Pro版和Max版。硬件上,出车祸的标准版没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也只有一个;后两者拥有1个激光雷达和3个毫米波雷达。
在智能驾驶过程中,激光雷达可以通过发射激光,描绘出周边物体的3D模型,毫米波雷达则可以识别前方的距离和速度差,预防碰撞。
此外标准版仅配置一颗英伟达Orin N芯片,算力为84TOPS;后两者则为两颗英伟达Orin X芯片,算力达到508TOPS。
因此小米SU7标准版仅能开启高速NOA智驾,也就是高速领航辅助驾驶,无法像Pro和Max版本那样开启城市NOA智驾。
可以这样理解:相比Pro和Max版本,小米SU7标准版在智驾时相对没有那么聪明,对外界的感知能力也相对更弱。
目前而言,可以从硬件上把智驾区分为两大方案:
一是纯视觉方案,也包含视觉+雷达的方案,常见的如特斯拉、小鹏、比亚迪天神之眼C、小米SU7标准版都是这样的方案。
好处是硬件成本低,一般能满足高速路和辅助停车的智驾功能,特斯拉、小鹏还能靠端到端大模型优化,实现城区领航辅助功能。
缺点是整体硬件更依赖光照,夜间、雨雾天性能下降明显;深度感知高度依赖算法,城区智驾更考验车企调教水平。
二是激光雷达方案,常见的如华为、理想Max车型、蔚来、比亚迪天神之眼A/B等,好处是依靠一个到多个的高精度激光雷达,可以提供更强的智驾能力,恶劣天气性能更佳,劣势是装配成本高,多传感器的调试配合也很复杂。
至少可以这样说,让一辆视觉能力和运算能力较弱的车辆,开在能见度低的深夜,风险肯定更高。
智驾升级安全拷问
回顾100多年的智能驾驶发展史,始终伴随着无法回避的安全拷问。
20世纪80年代,日本、德国和美国都真正开启了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
2005年,斯坦福大学的无人驾驶车,首次完成了DARPA挑战赛,成为当时唯一穿越240公里沙漠道路的参赛车辆。
2015年,特斯拉发布Autopilot,基于Mobileye的视觉方案打造。
据资料显示,首次死于特斯拉智驾的一位用户,曾分享使用特斯拉AutoPilot避免车祸的视频,获得了170万次观看和马斯克的转发。
他的死因是,AutoPilot无法分辨横穿马路的白色大货车和天空的区别,这也是纯视觉方案始终难以完全解决的痛点。
在国内,真正推动智驾普及的是新造车势力以及不造车的华为。近两年来,智驾在新能源车上已日益普及。
2024年开始,蔚小理也乘着端到端大模型的东风快速迭代智驾,同时momenta、佑驾创新、地平线、大疆卓驭智驾等智驾方案提供商也风生水起。
2025年2月,比亚迪一口气发布了20多款车型的智驾版,低至6.98万的海鸥车型也能配置智驾,20万以下的车型普遍采用视觉+雷达的方案。
期间,大家也有所疑惑,智驾真的安全吗?
当然,车企也有解释,智驾并非是自动驾驶,而是辅助驾驶,并且驾驶者的手不能离开方向盘。
这里面也不得不提到,短视频平台中,一些类似开着智驾睡觉的内容大量传播,也造成了很多人的掉以轻心。
要如何看待智驾?
事实上,国内针对智能驾驶早有国标。根据《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驾驶自动化等级分为1至5级不等。
其中,也对驾驶自动化系统激活后用户的角色进行了定义。
0~2级的用户是“传统驾驶员”,3级的是“动态驾驶人物后援用户”,可以理解为交给车辆驾驶,必要时接管;4到5级是“乘客”,意味着用户可以脱手离眼,完全交给车辆驾驶,出事也由车企负责。
目前在国内上路的所有民用乘用车,最高也是L2级,也就是“传统驾驶员”。
何小鹏在3月曾说,下半年小鹏将在中国率先实现L3级别智能驾驶的软件能力和体验。在明年还将规模量产支持L4级别低速场景无人驾驶的车型。
当然,以上都是“L3 Ready”和“L4 Ready”。就算车企准备好了,也必须得到有关部门审批通过,否则在法规上来说,始终只是L2车型。
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论坛上发布的《中国智能驾驶商业化发展白皮书》,2024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11082亿元,增速达34%,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
目前在同花顺的无人驾驶板块,有306支成分股,总市值达到5.9万亿。
在白皮书的调研中,用户一方面已经无法离开智驾,仅有16%用户可以不要智驾;另一方面,认为能在短期内(2030年)能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用户比例,从2022年的31.5%降低至如今的27.6%。
TOP君和身边接触的不少媒体,都有高频次接触不同品牌智驾汽车的机会,简单粗暴看下来,喜欢和不喜欢智驾的比例都不低。
但值得提醒的是,生命可贵,在任何时候,自己的安全要自己注意,自己的生命也要自己负责。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