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一辆净赚近1万,就是代价有点大

蓝鲸财经
03 Apr

文|互联网江湖 刘致呈 

近日,随着年报季的大幕缓缓拉开,长城汽车发布了2024年的业绩,一份单拎出来十分亮眼的报表。

营收方面,首次突破两千亿,达到了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

净利润继2016年之后再次站上百亿关口,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6.9亿元,同比增长80.8%。

而且,这份成绩单,是在友商们不断的卷价格的情况下拿下的,可以说,2024年魏建军的长城汽车凭借着自己的“孤傲”,用产品力卷出了一方自己的天地。

但是,在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用价格战卷份额,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不打价格战,也不全是好事。

//留下价格,丢了份额?

关于价格战,2024年在与新浪财经CEO邓庆旭的深度访谈中,魏建军说到:“价格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持续六七年之久,其破坏力是巨大的。”

“汽车行业的竞争是长期而复杂的,不能只看短期利益。”

言外之意,现在的价格战只符合短期利益,长期来看,对整个行业来说是负面的。

但是,就友商呈现的结果来看,“价格战”这个词似乎没有那么不堪,价格战的本质,是要抢占份额和规模。

这一点被曾经的通用、大众、丰田验证过很多次了,现在比亚迪们也在重新验证,数据上也能验证这一点。

先从毛利率上看,长城的综合毛利率相比去年提高了0.8%,是过去八年时间里最高的一年。

横向对比BYD,通过价格战来抢市场的比亚迪2024年汽车业务毛利率高达22.31%,长城最高的那几年不过25%。

从销量上看,比亚迪全球销量为427万辆,同比增长41.26%,中国第一,全球前五。吉利217.7万辆,其中银河系列全年销量为49.4万辆,同比增长80%。

但是长城汽车2024年销量仅微增0.2%至123.3万辆,这个数据不仅落后同行,也低于行业平均,2024年整个汽车行业产销增速分别为3.7%和4.5%。

 也就是说,同行们正在通过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生产,从成本摊薄到市场扩张的闭环,并持续滚雪球式的扩大市场份额份额,而长城多少显得有点力有不逮了。

那这个时候,坚持不打价格战的意义可能在减弱,如果现状持续下去,友商不断地提升份额,此消彼长之下,如果没有足够多的研发费用,就很难形成上面的闭环。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面,价格战=降质,但是在高度工业化,特别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十分全面的情况下,价格战并不是降质,而是在对行业资源进行整合之后的竞争优势,体现的也是商品的真正价格水平。

魏建军表示不打价格战,并不是真的不想打,而是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总结的结果。

首先就经验上看,是没必要打,站着就能把钱挣了,拉长视角来看,以2013年为基数,长城汽车的销量总增幅只有的15%,但是营收方面,增幅为105%,翻倍有余。

答案很明显,长城在过去11年和8年这两个跨度,ASP(平均销售价格)分别增长了122%和78%。

能够提价一倍以上,销量还能小幅增长,食髓知味,这边风景独好的长城,尝到了高端化甜头之后其实没什么动力去搞价格战。

其次,长城并不是没有尝试过,得到的是教训,23年初,长城也打过价格战,结果呢?全年销量同比增长15.29%,归母净利润同比减少15.06%。

魏建军不得不在股东大会上反思:要调整产品结构,减少亏损。

看起来,事实是这样的,长城过去依靠产品价格的提升,利润还不错,打价格战又不擅长,现状呢又还不错,干脆就这么过吧。

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虽然海外市场销量同比暴增44.61%,但是国内市场的销量就没有这么好看了,年报显示,内销同比-14.80%。

 具体到品牌上,2024年哈弗品牌累计销量为70.62万辆,同比下滑1.25%;欧拉品牌累计销量为6.33万辆,同比下滑41.69%。

魏牌累计销量为5.47万辆,同比增长31.55%;坦克品牌累计销量为23.10万辆,同比增长42.12%。

这四个品牌是大约可以用20万为分水岭,哈弗欧拉向下,魏派坦克向上,长城对20万以下的市场,似乎失去了耐心,大部分精力放在了20万以上的车型上。

和上面ASP提升的结论一样,长城想要走高端路线,一方面是这个战略确实不错,长城擅长,从设计到生产到营销积累了不少经验。

产品附加值高,赚的多,在单车利润上冠绝群雄,即使抹掉销售汽车之外的的业务利润,单车也有近万元,友商中最高的理想,不过9000元。

另一方面,魏建军作为一个老牌的创业者,企业家,不可能看不到走量车型下滑的趋势。

但是长城还是止不住走量车型下滑的趋势,就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降不下来本,没办法和其他头部车企一样下场打价格战,一种船大难掉头,战略思维没有跟上友商。

//王凤英扶出走长城,救活小鹏

“没有百万辆规模,在供应链谈判桌上连椅子都找不到。”

此前,有车企领导曾做过上述发言,阐述出了小企业在供应采购时没有话语权,体量小,别说上桌,椅子都没一把。

长城销量虽然在CR10里面不算高,但是也有100多万,所以在供应链上还是有话语权的,相比比亚迪高度自研模式,长城采用“自主核心 + 国际合作”双路径。

这种模式,也许没有办法做到比亚迪那样的低成本,但是除了比亚迪外,大家其实都大差不大。

所以,归根结底,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可能还是管理层的整个战略思维没有跟上友商。

从长城的发展历史来看,先是皮卡起家,然后靠着哈弗SUV爆火,接着是一众“小猫”抢占女性用户的心智,魏派尝试高端,坦克抢占越野市场。

靠的就是在细分领域的深耕,这意味这长城除了占领用户心智之外,也有了定价权,市场和全品类发展相比,虽然不大,过的也十分滋润。

只不过也会形成路径的依赖,而且,无论是燃油车时代形成的品牌势能,还是在新能源市场第一阶段占领的用户心智,长城的管理层似乎都没有利用好。

比如欧拉销量下滑就有些被摘了桃子的感觉,现在小型车遍地,比亚迪的海鸥,五菱的缤果,但是追根溯源祖师爷还是黑猫,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延续下来。

哈弗的H6也是,作为曾经的国民级神车,品牌势能是强过比亚迪宋,吉利星瑞等SUV的,但是如今被弯道超车,不免让人有些唏嘘。

这两个亲民的细分品牌,其实就是比亚迪们目前正在高速发展的领域,作为领路人,长城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目前,想要重塑这两个品牌的难度,需要调动的资源就要远远高于初创时期了。

长城似乎也意识到自己丢的市场有些多了,在年初,推出了自己的第二代哈弗枭龙MAX,最低的定价来到了13.88万,不仅Hi4技术下放,全系四驱,智驾也给配上了,诚意满满。

但是相比于“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上汽,“智驾平权”的比亚迪,长城对10-20万区间的消费者的心理把控就没那么到位了,主打一个自己的节奏。

比如前两年在消费者声量很大的坦克100,既能弥补坦克系列在小型车上的空白,又不会和自己的哈弗打架,但是几年过去了,长城并没有任何计划,反而生产了诸如“初恋”,“酷狗”会产生重叠的产品。

这次的枭龙也是,假如能减减配,把价格再降降,触达更多的消费者,会不会更好一些?

其实从去年魏建军频繁站到前台搞直播,和雷军互动的这些动作来看,至少魏建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魏建军这个名字就是一个大IP,有意识去做改变,也是想表明一个态度:长城要变。

魏建军亲自站出来搞营销做直播,这么努力地想拉一把长城的营销品牌,其实不仅是想要长城像小米那“出圈”,更是想让长城的上上下下都明白,到了该变的时候。

不过,罗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

初衷和想法重要,但怎么去做这件事儿也很重要。企业转型这事儿,怕的就是脑袋转了身体没有转。

比如营销这件事儿,大家眼里看到的是SU7破圈了,雷军成了雷神,但人家小米是真的聆听用户的心声啊,用户有意见,小米的产品经理甚至雷军本人是真的去改。长城能做到吗?长城的产品负责人能做到吗?

恐怕很难说,就算是魏总能听到真实的用户心声,下面的产品负责人是否会因为成本等一系列问题,难以在产品上做出改变呢?

表面上是个营销的问题,实则是一个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的问题,一如“人挪活”,带飞小鹏的王凤英,究竟是人的问题还是体制问题?

这些问题,不是说做一次直播,开一两次会就能解决的。

不过,即便如此,长城也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了,因为细分市场的竞争也在变得更激烈,长城必须拿出一些真正的硬实力,来应对接下来的厮杀。

天眼查APP信息显示,长城汽车IPO 至今已经有20多年,这么一家老牌上市企业,有足够的经营定力,所以整体来看,长城汽车还是处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空间内。

长城要做的,不过是把过去丢掉的产品线拿回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