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的“阳谋”

蓝鲸财经
02 Apr

 作者|号外工作室 元君 

最近,一起“开盒事件”让百度陷入舆论争议的漩涡。几乎与此同时,百度AI布局方面的一个新动作也被淹没在“口水”之中。

2025年3月16日,百度正式发布文心大模型4.5及X1,并宣布用户可通过官网免费使用。这一动作不仅兑现了此前“4月1日免费”的承诺,甚至还将时间表提前。

这场看似技术升级的狂欢,背后暗藏着战略深意。文心大模型4.5与X1的发布,标志着百度从“技术领先”向“生态主导”的战略转型。

在DeepSeek快速崛起、国际巨头OpenAI释放免费信号的背景下,百度的免费策略更像是一场应对市场挤压的“组合拳”。从闭源到开源,从高价到低价,百度试图通过技术、价格和生态的三重布局,重新夺回AI竞赛的主动权。

但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过往诸多案例证明,即便创意可期,但如何深耕出结果仍是百度的“老大难”问题。如何系统地解决好三重布局,避免让AI重走“技术领先但商业乏力”的老路,这可能是百度接下来一个阶段亟待明确的。

这场棋局,既关乎自救,也关乎未来。

性能与价格“双刃剑”

百度的这波突然操作,打得许多人猝不及防。

2月13日,百度官宣了“文心一言将于4月1日0时起全面免费”的消息,并在随后宣称“文心大模型4.5系列将于6月30日起正式开源”。可仅在1个月后,百度就以开放文心大模型4.5和文心大模型X1的方式让“免费时刻”提前来临。

百度官方介绍称,文心大模型4.5是其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原生多模态基础大模型,多项测试表现优于GPT4.5,平均值以79.6分超越GPT4.5的79.14分。不过,这一成绩的含金量却引起了质疑。

通常情况下,国际主流模型如GPT系列会在论文或技术报告中公开评测框架,也有不少团队或机构会通过不同规范以衡量模型的推理能力和可靠性。比如,GitHub上的许多评测项目都包含GPT模型详细框架,以评估GPT系列和其他大型模型的能力对比。

而百度在多模态能力对比中,未公布具体的测试数据集和评测机构,仅笼统提及“多项基准测试”,测试标准并不透明,因此有用户质疑其“很难验证技术领先的客观性”。

此外,尽管文心4.5强调能理解“梗图、漫画、歌曲”等内容,部分博主实测中也确实发现其相对传统多模态大模型的变化,但实际应用场景中的表现尚未被第三方广泛验证。

更值得注意的是,百度此次还当了一把大模型“价格屠夫”。百度将文心4.5的API调用价格定为GPT4.5的1%(输入0.004元/千tokens),另一模型X1的调用价格更是低至DeepSeek R1的一半(输入0.002元/千tokens)。

最新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文心大模型的日均调用量达16.5亿次,相比2023年的5000万次增长了33倍。或许也正是这一数据的攀升,让百度可以在规模效应摊薄成本后使低价成为可能。

不过,这一低价策略看似对开发者友好,却也隐含一定风险。

首先,低价可能引发市场对模型性能的担忧。DeepSeek曾通过成本重构实现低价,但其技术路线(如稀疏化训练)的公开性更高,而百度却没有详细说明如何通过“飞桨与文心联合优化”实现降本。

另外,在GPT4.5、Claude3.5等模型已占据高端开发者心智的背景下,低价策略可能使百度被贴上“中低端”标签,反而限制其在商业场景中的应用潜力。

因此对百度来说,除了进一步展示性能以外,如何自证“低价与高质共存的可能性”显得尤为重要。

核心业务“拐点”到来

年初以来,面对DeepSeek模式冲击,百度也宣布加速开源+免费的方式“示好”消费者。不过,这看似“因势利导”般的策略转变,也将百度背后的压力暴露无疑。

在AI爆火的语境下,百度的传统搜索业务正面临着巨大冲击。DeepSeek、豆包、Kimi还有许多垂类应用均可以直接提供搜索答案,这些都会削弱用户对传统搜索引擎的依赖。

有搜索从业人士指出,“传统搜索引擎本质上就是流量分发的中介经济,而AI原生搜索正在改写游戏规则,特别是会对传统搜索的广告模式带来影响。”

Statcounter数据显示,2024年6月末,百度在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份额为52.79%,而在2021年这一数据曾接近90%。有业内人士因此形容,“百度遭遇了釜底抽薪”。

百度最新财报也印证这个趋势。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百度核心的在线营销服务收入增长乏力,最终录得785.63亿元,较2023年末同比下降3.25%。

另一组数据更显“尴尬”。百度在2024年一季度在线营销服务收入同比增长约6%的情况下,二至四季度连续遭遇下滑,且降幅由2%、4%扩大至7%。另外,百度APP的MAU(月活跃用户)规模由2024年9月末的7.04亿人下降至2024年末的6.79亿人,百度对用户“粘性”的可控性变得微妙起来。

可以想象,在这一“拐点”下,文心大模型也就承载了百度新的使命。百度亟待通过AI的深度搜索、多模态问答等功能留住用户、重构搜索体验与活跃度指标,在防御上“扎紧篱笆”。除此之外,百度还要以千帆平台去吸引开发者,构建模型调用、训练、部署的全链路服务,在进攻上形成“云+AI”的协同效应。

保卫战和攻坚战一起打响,这对百度来说并不会轻松。

在加速部署AI之外,过往大量用户使用百度搜索时,都对平台充斥的海量广告表达过不满。

未来在推动AI搜索商业化时,百度如何避免AI搜索结果受到广告投放的影响,这也是百度重夺市场份额后最应该考虑的事情。

被迫共赢还是生态垄断?

实际上,在免费和开源两大杀手锏亮出后,百度还把模型调用的成本压到“极限”,这也与百度的“硬实力”不无关系。

在硬件层面,百度拥有自研的昆仑芯三代万卡集群,训练效率能提升至99%,推理成本可以大幅降低;在软件层面,百度还可以依托飞桨框架与文心模型的联合优化,实现从训练到部署的全链路调优。

可以说,正是由于具备全栈AI的能力,百度才敢推行免费策略,并带来显著的模型调用成本优势。

在行业“普惠”“开源”等语态下,这对百度和用户无疑是一次“共赢”。但凡事都有两面性,这种相对重资产的模式并不是谁都玩得起。

换言之,对中小厂商而言,百度的“经验”难以复制,最终行业的马太效应很可能加剧,并形成“巨头主导生态,其他玩家依附生存”的格局。这对行业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另外,百度的千帆平台目前已接入国内外上百个主流模型,并提供后训练、数据标注等服务,百度这种“开放生态”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开发门槛,把大量开发者吸引至百度的技术栈,最终在行业内富集开发者资源。

这种看似“让利”实则为生态铺路的方式,也与互联网时代的“免费-增值”模式十分相似。

当一个赛道发展到一定阶段,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回商业化上。不过,百度虽然将AI视为“第二增长曲线”,但商业化前景并不明朗。

从B端来看,百度智能云AI相关收入在2024年同比增长了近3倍,并号称“为超60%央企和大量民营企业提供AI服务”。但阿里、华为等对手同样在政务、金融领域深耕,百度的优势能不能守住并扩大是个问题。

从C端来看,文心大模型日均调用量虽已达到16.5亿次,但用户粘性相对不足。相比之下,Deepseek等凭借“长思维链”和工具调用能力,更贴近开发者的需求。

百度要想始终留在AI的牌桌上,棋局将取决于三个关键问题——技术透明化、生态可持续性和应用场景突破。

若百度能解决这些问题,其“云+AI”的全栈能力可能会成为AI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倘若不能,一个“技术领先但商业乏力”的案例或许又将诞生。

这场棋局,既是百度的“自救”,也是AI产业格局重塑的一个缩影。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