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经营业绩大检阅

中国经营网
Yesterday

  3月以来,车企密集披露2024年年报。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25家已公布2024年财报的车企中,有14家利润出现同比下滑。不过,也有部分车企凭借新能源汽车业务的进一步起量,得益于规模效应的显现,海外市场的拓展,以及产品结构的优化,经营业绩实现逆势上扬。

  受访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跨国车企还是中国车企当前都面临各种维度的考验,汽车行业正处在新一轮淘汰赛阶段,在价格战常态化与技术路线的博弈下,现金流健康度,展开生态合作以弥补技术短板,以及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等将成为车企生存关键。

  跨国车企利润“缩水”

  从利润情况来看,丰田汽车在2024年依然居于行业首位,是唯一一家净利润超过2400亿元的公司,继续稳坐行业头把交椅。紧随其后的是大众汽车集团,2024年税后利润为123.9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77.87亿元)。记者注意到,虽然主要跨国车企均在2024年实现了盈利,但其中大部分车企2024年的利润相较于2023年出现了下滑,Stellantis集团的净利润同比骤降达到70%。

  具体来看,2024年全球第二大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集团全年销售收入为324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56万亿元),同比微增0.7%。而其营业利润同比下滑15.4%,为19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06.97亿元)。税后利润为123.9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977.87亿元),同比下滑30.6%。

  大众汽车集团方面指出,运营成本上升和外部竞争加剧是导致2024年公司利润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受市场竞争影响,2024年大众汽车集团全球汽车销量为903万台,下降3.5%。

  2024年,全球豪华汽车制造商宝马集团全年收入为1423.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2万亿元),同比下滑8.4%;税前利润109.7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65亿元),同比下滑35.8%;税前利润率7.7%,同比减少3.3个百分点。汽车业务税前利润为75.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594.7亿元),同比减少40.3%。

  2024年,宝马集团销售汽车245万辆,同比下滑4%。宝马集团方面坦言,中国市场需求疲软与供应链问题成为拖累业绩的主因。 2024年,宝马集团在中国市场交付71.45万辆BMW和MINI品牌汽车,同比下降13.4%。

  中国市场不仅影响了宝马集团的业绩,梅赛德斯-奔驰同样受到影响。梅赛德斯-奔驰2024年息税前利润(EBIT)为13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072.8亿元),同比下滑约31%;营业额为145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5万亿元),同比下滑4.4%。在中国市场,梅赛德斯-奔驰2024年向中国客户交付了超71.4万辆新车(含乘用车及轻型商务车),营收同比下跌8.5%至231.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25.6亿元)。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跨国车企在2024年利润出现下滑的原因是多维的。一方面,全球经济增长趋缓,消费者信心下降,导致关键市场的销量普遍下滑,这直接压缩了车企的营收与利润空间。另一方面,车企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需要巨额研发与资本投入,加上工厂重组、技术升级等一次性费用,导致固定成本大幅上升,盈利受到挤压。此外,激烈的价格战以及燃油车市场的萎缩导致规模效应减弱,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了跨国车企的利润。跨国车企需在“大象转身”中平衡好短期阵痛与长期投入之间的微妙关系。

  中国车企业绩分化寻求降本增效

  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在价格战与转型焦虑中迎来分水岭,一些在行业中拥有话语权的车企也面临着市场的洗礼。

  从2024年的情况来看,在中国车企中,净利润情况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

  记者注意到,包括长城汽车(601633.SH)在内的一些头部车企净利润同比迎来较大增长。3月28日,长城汽车发布的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21.95亿元,同比增长16.73%;净利润创历史新高达到126.92亿元,同比增长80.76%;扣非归母净利润为97.35亿元,同比增长101.4%;单车净利润为1.03万元,同比提升0.46万元。海外销售的增长、国内产品结构的优化,以及在越野车领域形成的护城河,为不参与无序内卷的长城汽车提供了“造血”能力。

  而与之相对的是,受合资业务下滑影响,一些传统车企的净利润则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受内受访人士告诉记者,2024年中国车企的财报业绩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分化与行业转型阵痛,其中既有头部企业不断强化话语权,也有传统车企因受合资业务的拖累而处于挣扎之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唯有兼具技术护城河、财务韧性、生态整合能力以及锻造出长板的企业,才能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战役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中国新势力车企的剖面去看,经过10年的市场锤炼,日益剧烈的存量市场博弈,也正在迫使新势力车企加紧抢占市场席位,打响盈利攻坚战。

  2024年,在新势力车企中,理想汽车成为国内首家连续两年营收突破千亿的新势力车企,不过受低价车型占比提升以及纯电转型投入等原因,其净利润同比下滑31.9%。小米汽车在2024年净亏损62亿元,但其毛利率不断提升,2024年二季度至四季度毛利率分别为15.4%、17.1%、20.4%。

  新势力车企亏损的原因之一是高额的研发投入。就理想汽车而言,2024年虽然市场内卷严重,但其研发投入仍然高达111亿元。

  为尽快“上岸”实现盈利,国内新势力车企正在一边抢抓规模增长,一边努力通过优化企业管理、精细化供应链管理以及技术降本去实现降本增效。

  2024年,理想汽车先后推出首款纯电MPV车型MEGA、改款L系列以及起售价下探至25万元区间的L6,形成覆盖25万—50万元价格带的“增程+纯电”双线布局,进一步抢占市场。

  理想汽车销售与服务高级副总裁邹良军告诉记者,2025年理想汽车会通过产品升级、扩大销售网络、加强营销、加快海外市场拓展,以及增加在四线、五线城市渠道的覆盖,来实现销量的增长突破。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则表示,小米汽车的亏损主要源于自建工厂和核心技术研发投入,随着交付量提升,亏损将持续收窄,预计2025年后面几个季度小米汽车的毛利率会大于等于一季度的整体毛利率。

  市场瞬息万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留给车企腾挪、试错的时间已经不多。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认为,目前汽车产业这场淘汰赛即将进入读秒阶段,无法在一两年内推出合格智能电动汽车的车企,以及处于巨亏但仍无法向公众及投资者展示可信服的扭亏战略的车企,可能会在这场淘汰赛中“折戟”。

  一位资深汽车产业人士告诉记者,中国车企在过去这10年是处于一种野蛮生长的状态,而从2024年开始业内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即车企内部加快品牌的战略收缩和融合,聚焦在长项上去发力,2025年这种战略聚焦的现象会越来越多。“这样的打法不仅能够产生协同效应,节约研发、宣发、渠道等方面的成本,还能避免在各个品牌的产品规划上相互内耗。与此同时,在2025年我们还将看到企业与企业之间出现更多抱团取暖的案例。众所周知,汽车平台的研发投入较大,如果能实现借力,车企就能既实现分摊成本压力,又能快速补齐技术短板,实现取长补短。”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