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壹度Pro
2025年,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已不止一次破圈,先上春晚扭秧歌,后直播带货“5分钟卖出128万”。
正当宇树科技火遍海内外,带火了整个人形机器人赛道时,日前,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却给人形机器人泼了一盆冷水,称正在陆续退出人形机器人赛道公司,言辞之间,透露出对于人形机器人发展的谨慎态度。
近两年,和宇树科技一样,一头扎进人形机器人赛道的企业不是少数,一笔笔的天价融资额也印证了这个赛道的火热。但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因为短期内看不到人形机器人的成熟应用场景和规模化变现空间而感到无奈。
这一热一冷的两极反差之下,有人开始疑惑,“人形机器人刚吹起来的泡沫,已经破了?”“冰火两重天”的处境之下,这个充满希望又充斥争议的赛道,应该如何被看待?
一半火焰:因卡位未来而炽热
今年春晚上,宇树科技的16台人形机器人H1,在和舞蹈演员的跳舞中,展示了自动走位的激光SLAM定位技术和执行各种复杂动作的算法能力。
这次亮相,让大众对人形机器人有了全新认知,随后其创始人被领导人接见,也被视为是国家层面对于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重视的强烈信号,带动了这个赛道投融资的升温和大厂的加码。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的融资一轮更比一轮高。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前三个月,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额已经超过60亿元。
天眼查显示,今年1月初,傅利叶新⼀轮E系列融资金额合计已经达到近8亿元。原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彭志辉联合创办的智元机器人最近完成B轮融资后,估值已经达到了150亿元。
▲ 图源 / 天眼查
人形机器人赛道的融资,案例数量多,单笔金额大,早期融资金额也能达到亿元以上。而且,这个领域的创业者大多拥有亮眼履历,要么曾是大厂高管,要么有着名校技术背景。这在互联网、消费创业的时代较为少见。
这背后,是技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以及各地政府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支持。时至今日,已经有北京、上海等10余个地方政府建立和筹备建立产业基金,规模从2亿到上百亿不等,重点引导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
创业公司层出不穷,国内互联网大厂诸如腾讯、字节、蚂蚁,硬件科技大厂诸如华为、小米、荣耀、美的乃至追觅,以及车企如吉利、小鹏、比亚迪等都在布局。
这些大厂切入人形机器人的方式各有不同,涵盖自研、投资、输出技术、合作开发等各种形式。
在自研机器人的大厂中,美的上个月刚公开自家可以握手、打螺丝的人形机器人样机;去年11月小鹏汽车曾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小鹏 Iron”;小米在2022年发布会上就曾展示过名为“铁大”的人形机器人;追觅孵化的魔法原子,其产品最近也已经在AWE上亮相。
▲ 图源 / 官网:从左到右为美的、小鹏、魔法原子旗下人形机器人
以投资的形式进入新兴产业,是互联网大厂的惯用打法。智元机器人的最新一轮融资,就是由腾讯领投,阿里在过去一年里,也投资了逐际动力、星动纪元等企业。
选择输出技术或者合作开发的大厂还是大多数。3月,华为依托在大模型技术和智能解决方案方面的积累,和中国移动、乐聚机器人进行共研,合作发布了全球首款搭载5G-A技术的人形机器人“夸父”;vivo最近公开的战略是,成立机器人Lab,要做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
还有一些大厂,则是和人形机器人企业合作,在落地应用上进行突破。比如吉利,一方面和优必选合作,让数十台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工厂中执行分拣、运输和组装复杂零件等任务,另一方面还和智平方合作,围绕半导体高端制造场景研发通用具身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
从创业公司到大厂,布局人形机器人的目的,无论是进行技术储备,还是挖掘新的商业模式,或是构建产业生态,但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点,就是“卡位未来”,通过技术储备抢占下一代通用智能入口,构建长期竞争壁垒。
一半海水:因落地断层而寒冷
当行业参与者们在火热地“卡位未来”时,对人形机器人这个赛道“看空”的人也不少。
前不久,朱啸虎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正陆续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我问这几个CEO,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持“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不明朗”这一观点的,并不是朱啸虎一个人,去年6月,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和真格基金管理合伙人戴雨森都曾给人形机器人泼冷水。
李开复认为,绝大多数应用场景并不需要人形机器人,创新工场短期内不看好人形机器人前景,因此从未投资过相关初创公司;真格基金管理合伙人戴雨森也曾表示,通用人形机器人还太早,所以一家都没有投。
就在前不久朱啸虎发表观点的同一阶段,“知名机器人独角兽闪崩”也冲上热搜。热搜的主角“达闼机器人”,2015年就已成立、曾获软银、富士康等巨头注资,累计融资超54亿元,估值超过了200亿元,但还是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从2024年就开始欠薪裁员。
▲ 图源 / 微博
有知情人士称,达闼机器人资金链断裂的原因之一,是核心部件成本高昂。达闼机器人董事长黄晓庆的回应中也提到,公司目前遭遇了资金流动性挑战。这某种程度上也确实验证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变现难的现状。
当前,大多数初创公司都还处于烧钱投研发的阶段,尽管很多公司都已在摸索商业化,但等到落地也还需要时间。
不止是初创公司如此,“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商业化也并不乐观。
2024年优必选营收13.05亿元,四大业务板块中,消费级机器人及其他硬件设备、教育智能机器人及解决方案、物流智能机器人及解决方案为主要营收来源,分别为4.77亿元、3.64亿元、3.22亿元。
人形机器人业务所隶属的行业定制智能机器人及解决方案这个板块,营收增长最快,达126.1%,但是,据优必选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优必选人形机器人收入只有约3500万元,交付的人形机器人是10台。
▲ 图源 / 优必选财报
同时,2024年优必选还处于大幅亏损阶段,全年亏损11.6亿元。人形机器人还未给优必选盈利带来助力。
当然,行业也有商业化进展还算顺利的企业,宇树科技靠“垂直场景渗透+自研降本”,在3月宣布已经连续五年盈利。
宇树能够盈利,离不开核心零部件自研、自建工厂生产以降低故障率、产品性价比高等因素。例如,宇树科技虽然有定价超60万的Unitree H1定位高端市场,但更有 G1标准版定价仅为9.9万元,而在海外,G1同类产品价格普遍在50万元左右。
过去一年里,宇树B端客户覆盖了高校、传媒、能源、医疗、消防、教育等多个领域。宇树也在尝试将机器人应用于工业场景的分拣搬运工作,但相较于工业场景,宇树机器人当前更受科研、实验室场景的欢迎。
▲ 图源 / 抖音
据统计,宇树科技的高校客户已经近30所。上个月,同济大学和宇树达成超800万元的采购协议,要采购单价70万元的宇树H1-2通用人形机器人10台,以及上百万元的激光雷达等八项配件。
宇树科技,是难能可贵的存在,但其改变不了的事实是:人形机器人行业尚处于早期,硬件上,行业同质化严重,甚至部分企业的关键零部件依赖同一上游供应商;智能化软件层面,机器人的抓取能力和动作灵活性受限,难以适应各种复杂任务场景。
软硬件层面的局限性,使得人形机器人当前能够发挥作用并带来经济效益的场景有限,很多需求场景下产品还未达到可用状态,短期内较难找到成熟盈利点,距离真正的规模化应用还很遥远。
人形机器人,需要长期主义的耐心
面对朱啸虎的质疑,有不少投资人和创业者立马给出了不一样的看法:新兴赛道的发展一定会有泡沫且需要泡沫,但不能忽视一个赛道3-5年能产生的变化,未来人形机器人将会是社会最大的产业之一,也必将长出巨头。
看到朱啸虎的言论后,经纬创投张颖在朋友圈表示:“机器人领域蓬勃发展,过程中有点泡沫也非常正常。时间拉长,人形机器人赛道一定能出大公司。”
众擎机器人创始人兼CEO赵同阳也发文回应表示,这个领域如同二十年前的互联网,正处于从质疑走向成熟的关键跃迁期。近期的讨论,可以说是行业成长的阵痛。
在赵同阳看来,人形机器人领域当前的总投入规模,尚不及一家头部新能源汽车企业上市前的融资额。在这样一个需要万亿级投入的赛道,讨论“泡沫”未免为时过早。
要知道,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早期也并不被看好,但受到政策支持、大笔融资投研发、市场需求变化、产业链完善等多种因素影响,发展势头强劲,对西方占主导的燃油车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还有人揭开朱啸虎“陆续退出”的“真相”是,此前金沙江创投在这个领域的出手,本来就不算多。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朱啸虎“自己否认自己”,早已经不是第一次。
2024年,朱啸虎还曾认为,中国的大模型公司没戏,一个都没有投。然而,DeepSeek爆火后,朱啸虎的态度也发生了大反转,对外宣称“我肯定会投啊”。
或许,朱啸虎只是不看好当下的人形机器人,但随着行业发展,他可能还会再次躬身入局。
当下,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正在迎来拐点,一部分从业者将2025年视为“量产元年”。国金证券相关研报指出,量是人形机器人赛道的核心矛盾,中国供应链+海外发达国家需求/国内特种需求是兑现最快的方向,2027年将是人形机器人一般场景下大规模商业化元年。
2025年,特斯拉、优必选、智元机器人、魔法原子等多家厂商,都已经公布量产计划。
特斯拉今年1月上调 Optimus机器人量产预期,计划年内产出1万台;优必选预计2025年生产1000台左右人形机器人,包括500台左右工业人形机器人和500台左右仿人人形机器人;智元机器人在2025年计划实现数千台的年产量;魔法原子今年将量产400台人形机器人投入工业及商业领域。
▲ 图源 / 官方:优必选人形机器人进工厂
其中,优必选的工业机器人已经进入比亚迪、吉利、富士康等多家龙头企业的生产体系展开实训。其相关负责人表示,“盈亏平衡不是现阶段追求的最重要目标,更大的方向性是要让人形机器人从‘天上飘着’的状态变为真正落地。”
随着各家量产目标的稳步推进,人形机器人的逐步落地,这个赛道商业化变现的进程还在加速。
每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都会经历从萌芽到成熟的漫长过程,人形机器人作为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AI等多领域创新的结合,其发展注定是一场需要时间沉淀的马拉松。当前市场的一些短期喧嚣,无法掩盖产业的长期价值。保持耐心,这个产业终将长出参天大树。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