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长钱”来了!险资入市比例上调,释放哪些信号?

市场资讯
08 Apr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国际金融报

  险资入市再迎利好。

  4月8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优化保险资金比例监管政策:上调权益资产配置比例上限,提高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集中度比例,放宽税延养老比例监管要求。

  金融监管总局相关负责人指出,《通知》的发布是优化保险资金资产配置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保险业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更好地发挥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优势。

  受系列利好政策影响,截至4月8日收盘,上证指数报3145.55点,上涨1.58%,成交额7301.66亿元;深证成指报9424.68点,上涨0.64%,成交额8954.77亿元;创业板指报1840.31点,上涨1.83%,成交额3903.34亿元。

  权益类资产配置“松绑”

  原中国银保监会在2020年7月印发的《关于优化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将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配置分为7个档位,并对比例限制作出相应要求。

  为进一步拓宽权益投资空间,《通知》明确,将原先的7个档位简化至5个档位,并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

  记者对照梳理发现,三类保险公司的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松绑”。具体来看,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处于150%—200%的险企,权益类资产配置上限由25%提高到3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处于250%—300%的险企,权益资产配置上限由35%提高到4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超过350%的险企,权益资产配置上限由45%提高到50%。

  以保险资金的体量而言,上调5%所带来的权益投资规模增量不容小觑。据富国基金粗略测算,保险行业2024年资金运用余额为33.26万亿元,预计若用足权益资产比例上限可带来1.66万亿元增量入市资金。

  从实操层面看,富国基金指出,截至2024年末,上市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普遍在150%—300%区间,新规下对应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上限为30%—40%,2024年保险资金“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的实际配置比例在10%—20%之间,仍有较大理论上限空间。

  据易方达基金测算,险资权益类资产占比每提升1%,即可带来约3300亿元增量资金,因此,此次调整预计可为A股引入超万亿元的资金,优化市场流动性,增强投资者信心。同时,险资作为“耐心资本”,投资周期长、波动容忍度高,有助于降低市场短期波动,推动估值修复。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当前的环境下,保险资金发挥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的优势,加大对权益资产的配置,助力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发展,支持国家战略产业布局与新质生产力的孵化,是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要功能,也是保险行业自身资产负债匹配和穿越周期投资的长期需要。

  “尤其近期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对全球贸易和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并引发股市剧烈波动。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尽管其中措施未必会立马体现在进入A股的增量资金上,但可及时向市场释放巨大信号,并与中央汇金公司的ETF增持操作以及央行承诺的再贷款流动性支持承诺举措一起,提振A股市场的信心。”周瑾表示。

  引导促进“长钱入市”

  提高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的集中度比例方面,《通知》提出,保险公司投资单一创业投资基金的账面余额占该基金实缴规模的最高比例从20%提升至30%,引导保险资金加大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力度。

  易方达基金表示,保险资金作为重要的长期资金来源,权益投资比例提升将促进直接融资比重提升,降低实体经济对传统信贷的依赖,改善融资结构。同时,险资加大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企业有望获得更多股权融资支持,将加速科技创新领域资本形成、促进产业链升级。

  万家基金指出,新标准的出台将有助于精准“滴灌”新质生产力,促使险资从传统基建、能源领域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低碳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加速转移,推动形成“资金—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助力我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抢占战略制高点。

  同时,为助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高质量发展,《通知》明确,保险公司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其税延养老保险普通账户与其他保险产品普通账户合并计算投资比例,不再单独计算投资比例。

  “这一要求更便于保险公司在资产配置方面和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统筹考量,极大地提升了税延养老保险产品的产品力,有助于我国三支柱个人养老业务的发展。从其外部性来说,正在培育另一股新生的中长期资金力量。”中欧基金表示。

  万家基金也认为,此举大大提升了享受税延政策的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的权益仓位上限。政策松绑后,险资可通过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提升长期收益,不仅为老龄化社会提供金融解决方案,更推动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有序转化,助力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的长期发展。

  综合来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向记者指出,此次调整通过“松绑+定向”政策组合拳,既激活险资“压舱石”功能增强市场稳定性,又引导资本精准滴灌科创领域。政策创新体现监管智慧,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打通长期资金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彰显金融服务国家战略的监管导向。

  民生证券研究院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张凯烽表示,《通知》通过调整偿付能力监管规定、养老账户规定等方式,助力提升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入市。在利率下行背景下,逐步拓宽权益投资和总投资收益弹性,同时有望促进“长钱入市”,助力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发挥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的特性。保险行业有望在促进市场平稳发展的同时共享资本市场发展的成果,头部险企凭借更大规模的可投资资产和成熟稳健的投资能力有望充分受益。

  上市险企密集发声

  保险资金具备“周期长、稳定性高、规模大”三大天然属性,因此也被视作中长期资金和耐心资本的代表,在活跃市场流通、推动市场发展、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去年下半年以来,险资入市利好政策不断出台。2024年9月,中央金融办和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提出“培育壮大保险资金等耐心资本,打通影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制度障碍”。

  今年1月,六部委重磅发布《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抓紧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

  紧接着,今年2月,证监会发文明确,推动完善保险资金权益投资监管制度,更好鼓励引导保险公司开展长期权益投资,扩大保险资金开展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范围。

  从A股五大上市险企来看,截至2024年末,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投资资产合计达18.34万亿元。其中,持有的股票资产合计达1.43万亿元,同比增加35%。在投资收益拉动下,五家上市险企去年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47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7.7%。

  针对《通知》,中国平安向记者回应称,作为一家大型综合金融集团和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平安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对中国资本市场的长远价值坚定看好。

  中国平安表示,《通知》对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大权益投资比例,增强行业资产配置的灵活性,提升资产负债匹配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营的稳健性具有积极意义。公司将认真研究,抓紧落实有关政策要求,进一步发挥好大规模长线资金的优势,灵活运用多种综合金融工具和投资策略,持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及价值型品种等领域投资力度,以实际行动体现“耐心资本”的应有担当。

  新华保险表示,作为一家国有大型金融企业和重要机构投资者,坚定看好中国经济、看好中国资本市场。公司将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和《通知》要求,积极发挥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高能级战略资本的优势,加大权益类底仓资产配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力度,当好服务资本市场稳健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高效服务新质生产力。

  中国太保4月8日午间公告,公司已于4月7日增持了宽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等产品,未来将进一步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力度,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继续增持代表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优质资产。

  同时,根据中国太保公告,公司董事长傅帆于4月8日提议以公司自有资金回购公司部分普通股(A股)股票,回购股份用途包括但不限于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等法律法规允许的用途,以提升公司长期价值。目前该事项正在筹划之中,公司将制定合理可行的回购股份方案,并按照相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并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中国人寿表示,作为保险行业“头雁”,公司立足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责任投资的理念,努力成为服务资本市场发展的主力军,为资本市场注入“真金白银”。

  中国人保表示,《通知》进一步打开了保险资金权益投资空间,中国人保将不断加强投资能力建设,发挥耐心资本优势,落实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要求,稳步加大A股市场投资规模,加快推进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坚定做好资本市场“压舱石”。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杨红卜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