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涨的墓地,正在被抛弃

蓝鲸财经
08 Apr

作者|惊蛰研究所 初夏

清明时节,人们手捧鲜花走向墓园,祭奠逝去的亲人。然而,这片承载着生者哀思的土地上,却正经历着一场暗流涌动的风暴。

清明节前夕,中国殡葬业龙头公司福寿园发布了惨淡的2024年业绩公告,全年总营收为20.7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0.9%,归母净利润为3.7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2.8%。除福寿园外,其他大型的业内企业,如福成股份安贤园中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滑坡。

在外界看来,殡葬行业一直是一门“神秘且暴利”的生意。特别是自殡葬行业市场化以来,不断成长的规模和日益完善的产业服务,不仅承载了亿万国人的需求,也推动相关商品如墓地的价格陡增。

而如今,行业龙头企业们纷纷遭遇业绩锐减,折射出的不仅是企业的经营困境,也是整个行业在当下消费浪潮中的艰难转身。

市场化浪潮下的生死经济

在计划经济时期,殡葬服务主要由民政部门下属的国有单位提供,遗体处理、火化等环节实行价格管制,以公益为主。直到八九十年代后期,民营资本才开始涉足墓地开发及殡仪服务。市场化的春风不仅唤醒了经济领域的活力,也悄然改变了中国人处理“人生大事”的方式。

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殡葬用品相关企业28.06万家。近十年相关企业注册量呈持续增长态势,2021年全年注册相关企业2.65万家,同比增长50.72%,达近十年注册量增速峰值。2024年全年注册6.43万家相关企业,同比增长17.73%。

尤其随着福寿园等企业的发展壮大,这个古老而神秘的行业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因为市场的快速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以福寿园为例。从1994年成立至今的三十年间,福寿园业务板块已经涵盖公墓运营、殡仪服务、设备制造、追思用品、规划设计、生前事业、“殡葬互联网+”、生命教育等,业务扩展至国内十九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四十余座城市。

2013年,福寿园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根据年报显示,2010年至今的十几年间,福寿园营收从3.5亿元增长至26.28亿元,涨幅达到650.86%;利润也翻了数倍,最高接近8亿元。

殡葬企业从数量到质量上的“全面开花”,是多方因素共振的结果。

首先,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深,为市场需求的增长奠定了基础。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3.1亿人,占比22.0%,与2023年末相比,增加1334万人,人口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扩大了死亡人口基数。

2021年,我国每年的死亡人口已经突破一千万,较1990年增加了三分之一。大基数市场需求成为推动殡葬业发展的最直接源动力。

其次,城镇化率的持续提高也为商业化的市场服务提供了稳定的需求供应。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4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7.0%。近6年我国每年都会有超过1000万的农村居民进入城镇。城镇化生活的熏陶以及政策的不断宣讲,带来了移风易俗的效果。近年来我国的遗体火化率持续提高,2021年全国遗体火化率已经达到58.8%。

此外,国人日渐增长的消费能力,也培育了多层次殡葬服务的广泛需求。据智研咨询发布的调研报告,2015年我国殡葬服务市场规模为1695亿元,2022年我国殡葬服务市场规模增长至3102亿元。其中,墓地服务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927.68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499.04亿元,一直是殡葬业中最大的业务板块。

在供求关系和传统观念的共同催化下,墓地作为商品,价格一路蹿升。但疯涨的墓地价格,也逐渐成为人们开始难以承受的消费负担。

疯涨的“地下楼宇”

2013年,福寿园交出了上市之后的第一份年报。年报显示,当年其销售墓地数量为7667个,收益为52381.2万元,平均每个墓地售价为6.83万元。到了2024年,经营性墓穴销售数量已经达到12569个,销售收益为152322.3万元,每个墓地均价为12.12万元,比十年前几乎增长了一倍。

福寿园墓地价格的上涨,只是中国墓地行情的一个缩影。而比企业单一商品的价格变动更“魔幻”的,是墓地的价格变动开始脱离市场供应的基本逻辑走向“疯涨”。

2017年,新华社报道了“苏州限购墓地”的新闻,报道中提到,苏州墓地限购的主要原因是近5年苏州墓地价格至少上涨了10倍。如今,墓地价格的夸张上涨并未得到逆转,相反部分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墓地价格早已高出天际。

2023年,上海松鹤园登上热搜。起因是其一个0.6平方米的墓地被曝售价为45.78万元,换算成每平方米的单价高达76万元,是市区豪宅汤臣一品价格的3倍。

同年据中新经纬援引第三方平台参考价报道,我国一线城市墓穴价格普遍较高。其中北京墓园平均起售价为8.31万元,上海9.99万元左右,广州4.33万元,深圳6.41万元。

*图片来源:松鹤园官网

按单人墓穴普遍0.6㎡的面积计算,一线城市墓地每平米价格都在10万元以上,比房价不遑多让。也难怪甚至有陵园想要按照卖房子的套路去卖墓地。

2021年,昆明某陵园曾经推出过“墓地按揭贷”业务,最高可贷款20万元,贷款期限可达10年,贷款利率固定为9%。虽然魔幻的“墓地贷”业务最终未能成功推行,但也是墓地销售疯狂表现的一个绝佳注脚。

墓地高企的价格,在人们消费能力强的时期,有其合理性。但当消费预期开始收缩,尤其是在近几年来,高价墓地的主要消费群体——中产阶级们开始审视消费的性价比时,墓地的高价泡沫也开始面临被戳破的命运。

比如,2024年福寿园的墓穴销售数量比2023年减少了3800多个,同比下降超过了30%。而福寿园在分享销量下滑的原因时,就更多地归因于2024年“受整体经济环境和预期的影响,客户的消费行为趋向谨慎。”这使得2024年福寿园墓园服务的经营利润率从2023年的60.2%直接降至41.3%。

除了福寿园之外,如福成股份、安贤园中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滑坡。3月21日,福成股份公布2024年报。公司殡葬服务的营收为9817.41万元,同比下降14.91%,毛利率78.51%,较2023年的80%微降。

根据安贤园中国(00922.HK)公布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来看,其收益约1.02亿港元,同比减少约25%;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1738.2万港元,同比减少33.18%。

市场规模不断增加,但龙头企业业绩在肉眼可见地下滑。那就只能说明,越来越多的人用脚投票,表达着对高价墓地的不满。

高价泡沫下的众生相

今年3月16日,法治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报道了佛山某小区业主疑似装修“骨灰房”而被其他业主抵制的新闻。

虽然报道称,涉事房屋业主公开承诺,房屋不会用作存放骨灰等用途。但是,该事件仍然把大众的目光拉回到“骨灰房”上来。

所谓“骨灰房”,就是指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放置亲人骨灰而专门买的房子。

据公开报道,全国多地出现了个人购买商品房用于专门放置骨灰盒的情况,有受访者称,其所住小区存在一定比例的“骨灰房”,有的楼层甚至楼栋可能“住的死人比活人多”。之所以会出现“活人房子放骨灰”的奇葩景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墓地太贵了。

在报道中,有人坦言,一线城市动辄十几万起步的墓地费用,足以在周边三、四线城市寻觅一个住宅来安置亲人骨灰。不仅费用划算,住宅有70年的产权,远高于墓地的20年使用权,还能省去20年后的续费。

为了节省墓穴费用,不愿为高价墓地买单的人们还开发出了极端方案,“将亲人骨灰安置在附近野山上,弄几块碎石头堆一堆。”

当然,无论是“骨灰房”还是“野山葬”,都逃不开法理和人伦的拷问,也不太符合传统观念中处理“人生大事”的习俗和要求。而在此之外,一些新型的殡葬方式,也在试图用环保和低成本的概念,来争夺消费者的青睐。比如全国部分地区正在大力推行的海葬。

根据上观新闻报道,上海的海葬撒海量从1991年的每年200多具,一路上升到如今每年的近万具,累计护送80247位逝者骨灰撒向大海,服务家庭超31万户。同时,上海也成为全国海葬数量最多、服务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

而在无锡,当地出台了《市区文明办丧和节地生态安葬减免奖补办法》,对采取海葬、可降解骨灰盒葬的户籍居民,给予每例2000元的奖补。此外,还有树葬、花葬等新型殡葬方式,价格低廉,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但是,对于有着“入土为安”等传统殡葬观念的中国人来说,放弃传统墓葬,接受各种新型的殡葬方式,不仅要在观念上完成转变,还要在社会认同层面建立新的认知,因此很难在短期内实现。

根据联合国的测算,2010-2030年期间,中国年平均死亡人口数量将从2010-2015年的961万人提升至2025—2030年的1293万人。

然而,墓穴殡葬仍是刚需。“地下房产”和地上的房产一样,都是民生福祉和社会情绪的敏感焦点。

墓地价格高企与行业盈利困难的矛盾,折射出中国社会在生死问题上的经济理性与伦理情感的冲突。未来,或许只有把“墓地的价格打下去”,才能避免人们在亲情伦理和经济负担之间忍痛选择,才是让逝者安息和生者宽慰的稳定器。

也唯有如此,才能让殡葬回归尊重生命的本质,而非一场资本的狂欢。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