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日,在特朗普的关税大棒之下,全球资本市场经历大幅震荡。今天亚太市场更是遭遇“黑色星期一”,港A股全线杀跌。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投资者的避险需求激增,稳健理财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不过,无论是定期存款、货币基金,还是银行理财、债券基金,在当前金融市场下,随着利率走低以及债市波动,不同稳健理财品类在收益与安全性上拉开差距。不同产品在收益、风险、流动性等方面各有其特点,适合不同风险偏好和资金需求的投资者。
从上表可以看到:
定期存款以极低风险和保本保息为特点,但收益较低(1%~2%),流动性较差,适合极度保守型投资者。
货币基金以低风险和高流动性著称,收益在1%~2%之间,适合日常的零钱管理。
债券基金收益潜力较高(3%~5%),但中风险,受利率和信用风险影响,短期可能亏损,适合追求较高收益且能承受波动的投资者。
银行理财提供2%~3.5%的收益,风险中低,流动性较高,封闭期灵活,适合稳健型投资者。
整体来看,银行理财在收益和安全方面介于债券基金与定期存款之间,对于在收益和流动性上有一定追求的稳健投资者而言,银行理财是一个非常均衡的中间选项。
以银行理财领域的头部平台网商银行稳利宝为例,根据其4月7日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报告,近一年稳利宝平均年化收益率2.77%,高于银行理财大盘的2.69%。而且在3月份债市震荡期间,稳利宝正收益占比高达96.76%,显著优于债券基金的60.52%和全市场银行理财的90.27%。
下面不妨就此深入探讨一下银行理财和定期存款、货币基金、债券基金这些主流投资品种,看看谁才是稳健理财的“卷王”!
对于任何投资理财,大家首要关心的莫过于收益率。
虽然市面上的资管品类五花八门,但债券、信托这些要么有门槛,要么风险高,普通人能选的稳健理财方式,主要还是定期存款、银行理财、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
那这些“选手”到底谁更厉害呢?
定期存款:安全是它的王牌,但收益让人想“叹气”
国有大行的3年期定存利率只有1.90%,虽然股份制银行的大额存单稍微给力点,最高3年期的也能到2.15%(比如华夏银行),但总体来说,定期存款的收益还是低得让人想“叹气”。
想象一下,你把钱存进去几年,结果发现连通胀都跑不赢,这感觉就像是在“无效存钱”!
不过,定期存款的优点也很明显,那就是稳如老狗,本金绝对安全。如果你是一个极度保守的投资者,追求资金的安全性,定期存款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但如果你希望收益能稍微高一点,那可能就得另寻他路了。
货币基金:流动性王者,但收益已经“风采不再”
货币基金曾经是大家的“宠儿”,因为它流动性强,随时可以取用。但随着低利率环境的到来,货币基金的收益已经大不如前。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截止2025年3月末,货币型基金产品数量达到916支,但今年以来年化收益率仅为1.46%。
再以大家日常熟知的货币基金理财渠道来看,根据4月6日的数据,微信零钱通7日年化收益率最高为1.5890%,最低为1.1320%。
这个收益水平可以说已经和活期存款没啥区别了。不过,货币基金的流动性确实无可挑剔,如果你需要一个随时可以取用的“零钱包”,它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债券基金:收益潜力高,但波动也能让人“心跳加速”
对比之下,债券基金的收益潜力确实还不错。尤其是去年,债券市场呈现明显的单边行情,整体收益率表现较好。
Wind数据显示,受固收类资产价格上涨影响,截至2024年底,债券类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4.59%,1315只债券类基金年化收益率超过5%,占比达38.35%。
但高收益同时伴随着高风险。2025年初债市调整,相关数据显示,截至3月6日,全部债券基金中,超过六成年内收益为负。
而根据普益标准,截止2025年3月末,债券型基金数量达到4291支,今年以来年化收益率为-0.55%。
显然如果你是一个能承受短期波动的投资者,债券基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如果你对波动比较敏感,那可能就得三思而后行了。
银行理财:收益与稳健的“黄金CP”
相比之下,银行理财的表现就显得非常稳健了。截至3月末,银行理财近一年的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69%,而头部产品如网商银行稳利宝则略高于行业均值。根据稳利宝的一季度报告数据,近一年稳利宝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77%,而且持有3个月以上100%实现正收益。
而且银行理财的期限非常灵活,从7天到365天不等,完全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这种“既要又要”的特性,让银行理财在收益和稳健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由此来看,银行理财在收益上超越存款和货币基金,比债基更抗跌,可以说是稳健理财领域的“三好学生”。
对比收益率之后,再来看主流投资品种的波动率情况。
在如今不确定性满天飞的市场里,投资者对波动率的敏感度拉满。
为啥呢?
因为波动率不仅直接关系到收益的稳不稳定,如若投资资产庞大,甚至还直接牵扯到投资者能不能睡个安稳觉。
不同资产类别的波动特征,说白了就是它们的“脾气”。这“脾气”不但反映了资产的风险属性,还和底层资产结构、市场流动性和宏观政策这些因素紧密相连。
从底层资产来看。
中国证监会公布的《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指出债券型基金的债券比例需要达到80%以上。在纯债基金里,债券占比高达95%。如此高的持仓比,这就好比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市场有个风吹草动,比如利率一跌,那回撤幅度也能把你惊出一身冷汗,年化波动率通常在3%~8%之间。
截至3月27日,中证全债指数年初至今最大回撤一度跌超2%(数据来源:Wind,数据区间2025.01.01-2025.03.28)。
银行理财是大额存单、短期债券逆回购、利率投资的长期参与者,其在底层资产选择方面更加灵活,可以投非标资源,比如银行自己发行的债券,更稳健,风险更可控。
在银行理财里,债券占比48%,还有52%的其他资产来分散投资。这种分散投资的策略,就像给你的资产穿上了“防弹衣”,波动率直接被压到1%以下(R2级产品)。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止2025年3月底,银行理财产品今年以来年化收益率为2.11%,今年以来最大回撤仅为0.15%,远低于债券型基金0.79%的最大回撤。
再从具体的抗跌表现来看,3月市场震荡,银行理财抗跌属性明显,期间全市场产品正收益占比达90.27%,高于债券基金的60.52%。而同一期间,网商银行稳利宝产品正收益占比高达96.76%。
这种抗跌性让银行理财在市场波动中表现得非常稳健,可谓是“稳健党”的福音。
在投资的世界里,流动性就像水一样重要。没有流动性,资金就像被困在冰块里的水,动弹不得。对于投资者来说,流动性不仅决定了资金的灵活性,还直接影响到收益的稳定性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比如货币基金的流动性确实很强,T+0赎回的设计让它成为很多人的“零钱包”。但问题在于,它的收益低到让人想换活期存款,增值能力非常有限。
对比之下,定期存款的流动性则比较差,提前支取利息直接“打骨折”,这对于需要灵活资金周转的投资者来说不太友好。
银行理财在流动性管理上则灵活的多,堪称是短期资金规划的“神器”。
以稳利宝来看,提供了7天到365天的多期限产品,投资者可以根据资金周转需求“随心搭”。而且,封闭期内不可赎回的设计反而让收益更稳定,完全不用担心流动性冲击。
银行理财优势显著之下,进一步对比收益与波动的“性价比”,网商银行的稳利宝可以说是“别人家的孩子”。截至3月末,其近一年年化收益率达到2.77%,碾压银行理财大盘和债券基金,而且波动率还比债基低得多。这种相对较高的收益和低波动的特性,让稳利宝成为了稳健理财的“卷王”。
与此同时,通过行业首个针对小微企业和商户的智能普惠理财系统——“布谷鸟”系统预测小微资金流,定制贴合经营周期的理财产品,使理财公司能够提升10%的资金利用效率,从而提升产品收益体验。
截至,稳利宝已经与23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合作,覆盖国有大行、头部股份行,选品严格,兼顾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这种强大的合作网络让稳利宝在产品多样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在低利率和高波动的2025年,银行理财凭借收益稳、波动低、期限灵活三大绝技,成为稳健理财的“扛把子”。
对于想“稳中求进”的投资者,是时候把R2级银行理财安排上,选个适合自己的期限,让资产稳健增值。
当然在这里还是要风险提示一下,理财产品不承诺保本,选的时候还是要结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稳稳地幸福”。(全文完)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