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长”出内容社区,问一问的路可能走对了

唐辰同学
08 Apr

微信问一问更有社区相了。

图源:问一问已支持个人资料修改

今年春节前后,DeepSeek出圈,微信搜索选择在第一时间接入,引起行业极大的关注。作为微信搜索内容生态重要补充的问一问,也在这段时间悄然发生变化,其内容社区的气质更加明显了。

“自然生长”出的微信内容社区

我是最早使用问一问的一批用户,此前在使用问一问时发现,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有很多课要补。主要集中在三类:

首先是创作者来源问题。问一问的内容生产需要依赖KOC、中腰部达人,像小红书一样,大量UGC内容与互动才能撑起其社区底色。头部大V、KOL反而不是最急需的。虽然当时问一问已经表露出一定的自主创作内容的氛围,普通素人自发形成圈层讨论,但由于入口比较深、提问或者发布的门槛不低等限制因素,用户需要一定的时间学习、适应,这无形中会筛选掉一部分潜在创作者。

其次是内容丰富度和质量有待加强,要解决同质化问题。我多次参加官方组织的话题活动,但更多的是鼓励生活小百科、日常经验等内容,像其中有一条《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网约车最快搭乘指南》。短内容表达的局限,更像早期的微博或者朋友圈,容易陷入同质化,深度讨论和高质量信息无法得到充分展现。

对UGC内容社区来说,自然生长的另一面也是野蛮发育,如果不加以良性引导,成长为一种良性的内容生态,对微信搜索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类比另外一个活化石级的问答产品:百度知道。其内容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最后也成为百度搜索结果泥沙俱下的一个重要诱因。

还有,问一问需要跳出微信过往的路径依赖,在运营活动、社区氛围等环节的举措上,更加积极一些。微信是超级国民应用,这也导致其很多运营活动不接地气,甚至过于保守。这既有其本身比较克制的原因,也与问一问自身的定位和承担的产品职责有关。问一问还是需要拿出更大的魄力,做更多与用户、创作者链接的运营活动。

目前来看,问一问在这些方面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比如清明小长假期间,我按照惯常习惯,在微信搜索里输入“清明北京周边游”,寻找一些靠谱的攻略。其呈现的结果,排在最前面的就是问一问的问题和用户回答,底下还有“更多相关内容”的跳转,进入“问一问”页面,聚合更多该关键词的问答。

图源:唐辰截图

初步来看,问一问的UGC内容增多了,创作者的问题似乎得到有效解决。同时,问一问还在权重比较高的地方,设置“没找到想要的内容,可前往提问”的引导,鼓励用户分享自身的经验和想法,进行UGC内容生产。

如果我换一种方式搜索,提问:“清明节去北京怎么玩”。微信搜索页面的内容展现层次就发生变化,表达为:AI搜索提供的生成式回答(含深度思考和相关问题推荐)、问一问的问答及用户经验分享、公众号或者视频号内容推荐。

图源:唐辰截图

这是更符合搜索产品逻辑的信息检索引导。三者也是目前微信搜索内容生态的主要构成要素,覆盖AIGC、UGC、PGC三类图文、短视频内容形态。

其中,AIGC的Chatbox模式除了具备传统的信息检索能力,还满足了用户在搜、创、聊等多方面的需求,更像人、更懂人,这是百度提出“新搜索智能助手”概念时所作的定义,微信AI搜索也符合这些特征。

目前,AIGC内容在微信搜索占比有多大,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但参考百度,2024年二季度财报会上,百度披露,其核心业务搜索中,已有18%搜索结果由AI生成,未来微信搜索中AIGC内容的比重也不会太低。

公众号或者视频号所提供的搜索内容,其专页属性较强,虽然能够满足用户对信息精准度、准确性的需求,但因为缺少互动方式,或者说,用户反馈的门槛比较高,用户与创作者之间的信息交换,更多是创作者的单向输出,导致信息流转效率不高。

相较之下,问一问的创作门槛更低,也比公众号、视频号以及朋友圈更开放,为微信搜索场景提供更多来自普通用户真实的情感、情绪反馈内容,与前两者形成有效补充。

正如窄播评价,这也让从满足用户长尾搜索需求延伸出来的问一问,成为了微信生态里,一个接近“人人可以创作的载体”这个目标的内容产品。这些内容往往更强调个体的经验、感知和情绪,是提供参考、分享经验、寻找同好,具备强互动的UGC属性。

比如,IP粉会在这里讨论“《熊出没·重启未来》给你最大的惊喜是什么?”,他们还会聚集同好,“想要一个全是Hello Kitty的回答区”,同时有明显的年龄层区隔,交流“怎么认识、了解、喜欢上吾皇巴扎黑的?”还有大学生和打工人在分享“早八续命神器是什么”,以及吐槽“每天最真实的精神状态”。

萌宠群体也会在分享“被宠物气笑”的瞬间,这种情绪抚慰,也是当下最能引起群体心绪共振的话题。

我还特别关注到,用户“新闻哥”在清明节期间发布一个话题,“如果清明节的天堂能通电话,第一通你会打给谁,说什么?”这不只是一个树洞话题,也是一个打破圈层的对话。

目前已有的300个回答里,有想打给爸爸和外公,爸爸已经离开30年,“投胎到好人家去了”、“应该又有女儿了吧”。下面有网友安慰“即使有女儿,也是平行时空里的你”,类似的互动多达68条;

还有想打给天上的幼儿园,因为“我儿子在那上大班”;还有想打给奶奶,给她道个歉,那天晚上不该睡得太死,“我是第一个发现她走的,脸冰凉凉的,身体还是热热的,好像睡着了一样”。还有轻松的调侃,打给老祖宗,想知道几个生财之道,哪怕是几串彩票号码。

每一个回答都是个人生活的点滴,背后是故事,也是感悟,也是成长,也是宣泄,有笑脸也会有泪水。用户在参与问答的过程中,找到情绪的共鸣点,自由地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生产出有价值的互动和内容,也有了建立更深层次的互动关系的可能性。

我一直认为,一款平台型的内容产品具备社区文化认同、用户互动与关系沉淀、内容生产与激励机制以及服务治理能力等要素,它就可以称作内容社区。

问一问的出发点并不是社区,但从搜索开始,做问答,到种草内容,基于解决用户在搜索场景下的具体需求的初衷,其已经自然生长出一个内容社区。

这次的路可能走对了

特别是今年体验下来,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微信用户在使用这个入口藏得比较深的产品时,要么是不带任何目的的刷内容,看经验分享,要么是在搜索结果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点赞、评论、转发。或者干脆自己发起或者参与兴趣话题的互动。

这种从产品特性到用户互动氛围的变化,加上问一问的产品工具、运营策略的调整,其更加具备社区产品的特质。

从搜索、问答到社区,问一问的路线逐步明确,这一次可能走对了。作为微信生态里少有的强UGC属性“自留地”,问一问承接微信庞大的流量,按照自己的节奏,成为另一类社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社区产品逻辑下的问一问,也更像一个面向半熟人关系的“朋友圈”。用户可以在这里分享日常片段、经验感想、好物推荐甚至情绪波动,也可以发布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或者休闲的状态。这种自由、开放、随性、短图文的内容形式,也提供了一种微信需要的、UGC友好的创作环境。

目前,问一问在社区表象上已经呈现出三个与同类型产品的差异性特性:真实,兴趣汇集以及年轻化。

首先是真实,也就是问答的人味儿。这是内容产品在AI冲击下,最为难得的一点。以小红书为例,其内容失真问题长期存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被广泛用于内容生产后,小红书的内容失真问题便更加凸显。

比如虚假笔记,家居、旅游类内容实际效果与宣传严重不符,旅游景点过度美化图片,滤镜造成的买家秀和卖家秀的区别,严重影响用户的实际体验。其关键原因在于小红书的商业化氛围过于浓厚,利益相关的引流或者诱惑,导致鱼龙混杂。

问一问用户分享的内容开始从垂类分化到兴趣,更多是自发的“用爱发电”,真实创作。类似“一人一张图,分享你抬头看到的风景”等摄影话题下,用户随手就拍,不过度的装饰和滤镜,记录生活碎片。

另外一个“赴春赏花,交换春天”的讨论下,让我看到了不同视角、不同群体、不同心境下的春天,很有启发。

还有前文我搜索“清明北京周边游”,让我比较惊喜的是,问一问用户正在分享望京海棠花溪的美景,这是北京新晋网红打卡点,离我近在咫尺。其时效性、图片等信息的真实度,都让人有一种在家就开窗见春的感觉。

这种真实感,或者说人味儿,也是问一问社区氛围成型的重要推力。

其次是兴趣汇集。客观上说,问一问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内容社区,无论是在用户体量、活跃度、内容的丰富性还是流量分发机制等方面,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的问一问更像豆瓣小组,兴趣人群聚集,年轻人变多。

兴趣用户可以在手机摄影下讨论OPPO、华为手机的拍照效果,分享照片、摄影技巧等,也可以在哪咤、熊出没等话题下面分享真实的观影体验,还可以分享养花心得等等。比如在朋友圈开摄影展、某品牌手机拍照已经这么强的话题下,用户自来水的分享,其内容质量已经超过相关品牌方粉丝运营的效果。

这也意味着精准人群的聚集,吸引更多年轻人种草,这为品牌方进行商业经营、私域粉丝运营提供了新的可能。目前问一问的话题讨论,已经形成“一问多答”、“问答盖楼”的特性。嗅觉敏锐的商家已经涌进来淘金,比如广州长隆就在问一问发起“春天来长隆可以玩什么”的话题讨论,并提供奖品鼓励用户互动。目前已产生55个回答,181个赞,这种精准的人群互动,投射的恰是问一问的搜索价值。

图源:长隆旅游官方公众号

此外,名创优品对问一问的经营也很有代表性,已经能看到一条明确的经营路径:品牌依托私域发起问一问话题,然后经由搜一搜、问一问等获得流量加持,最终在话题下聚拢到核心用户和UGC种草内容,为后续经营带来加持。

2024年底,微信对“问一问”进行了重大改版,并开始内测创作者分成计划。这既表明官方对其作为流量入口的重视,更重要的信号在于:当一款产品有了商业化策略支持时,就意味着其自身将产生“造血”能力。

这块属性的加强,加上平台本身的激励措施,对于问一问社区氛围的形成又有推动作用。用爱发电是个人自愿,但为爱充值也是一类社区成长的动力。

还有一个比较积极的变化,微信搜索深度接入AI之后,问一问也获得相关能力的支持。我发现问一问正在测试一类AI互动工具产品,类似小红书的“点点”,大众点评的“点仔”。用户简单@ AI搜索,就能获得即时、个性化的回应。比如看到某个美食,正在减肥的用户可以@ AI搜索,告知一下热量。这种低门槛的互动模式,在满足问一问用户互动需要的同时,也很容易形成破圈的传播效应。

微信团队曾强调,微信搜索是微信生态的重要一环,并不是在做一个纯粹独立的搜索引擎,而是让更好和更合适的内容、服务,跟用户之间产生更精准的连接。其呈现的搜索结果,是以微信生态的内容为基础,主要包括信息、服务、品牌三种类型。

问一问也是服务于这个目标。我曾提出,对微信内容生态来说,问一问可以称作是一款“养成系”的战略级产品。这句话的另外一层含义便是,问一问也在不断的调整自身的定位、运营策略。

当前,它锚定不做大而全的知乎或者小红书,而是为用户提供一个社交、互动的内容社区,也就更像一个面向公域流量的产品体系,进而有效连通微信生态内不同区域的插件,打通私域、公域流量。

这对多数微信用户的UGC内容或者情绪输出,显然更加友好。未来一段时间,问一问或许还会有新的变化,但基于微信搜索内容生态,方向对了,接下来就是与自己赛跑了。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