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出师未捷名先损,默茨的新联合政府藏了哪些细节?

观察者网
10 Apr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扬之】

上一届“交通灯“政府在成立之初踌躇满志,曾自称是“进步组合”(Fortschrittkoalition)。默茨也想给自己将领导的新政府取一个合适和响亮的名称。

他本人提出的建议是“黑-红工作组合”(Schwarz-rote Arbeitskoalition)。他的党总干事长李讷曼(Carsten Linnemann)附和道:“没错,新政府叫什么无所谓,重要的是得工作。”

没想到,默茨的建议招来一通“奚落”,甚至还殃及其本人。有评论说:“能提出这种名称的人,一定是个枯燥乏味,情商极低的人。”无奈中,老默只好自嘲道:“我那只是抛砖引玉,下面就看大家的了。”

还别说,这场对外“征名”活动真的引来了不少“玉”。

譬如,鉴于以往的联合政府——除用颜色来做象征外——还多以国旗色取名,如“牙买加组合”、“德国组合”、“肯尼亚组合”等,所以,这次有人建议用“阿尔巴尼亚组合”。

在所有建议中,最刻薄的来自这次大选出局的自民党(FDP):“债务组合”(SchuKo),意指新政府还没上台就欠了一屁股债;既贴切又可爱的建议则来自网络:“花大姐组合”(Marienkäfer-Koalition)。

在本周三(4月9日),红底黑点的“花大姐”展翅起飞:经过数周的讨价还价,德国联盟党(Union)和社民党(SPD)终于就未来的联合执政达成协议。

前情回顾

本届德国联邦议会选举于今年2月23日举行。2月24日上午公布初步官方结果,联邦选举委员会于3月14日确认最终结果。

与往年类似,本次大选无一政党获得绝对多数,因此需组建联合政府。

由于默茨(Friedrich Merz)选前就明确拒绝了选项党(AfD)的合作意向,中右的自民党(FDP)又未过5%的入院线,作为第一大党的联盟党,其组阁的选项理论上有两个:“黑红”两党组合或“黑红绿”三党的所谓“肯尼亚组合”。

在经历了上届“交通灯”政府的破裂之后,三党模式已不受欢迎,所以,勉强过议会多数的“黑红”联合实际上成为未来政府的唯一选项。

只不过,这次德国大选有些“生不逢时”:

1月20日特朗普宣誓就职后,推出的各项政策几近疯狂,把国际局势搅动得浊浪滔天。欧盟内外交困,焦头烂额:一方面要应对来自东西方的两面夹击(东有普京,西有特朗普),同时又坚持继续援助乌克兰。

世界乱象频生,德国却群龙无首。

“交通灯”政府于去年11月破裂后,朔尔茨领导的内阁在议会中已失去多数,执政力大大削弱;而新政府尚未出笼,德国实际上处于“政治休克”状态。因此,欧洲的诸多重大决策和行动,如重新武装、组建援乌的“意愿联盟”等,柏林方面几乎无声无息,站在聚光灯下的基本上是法国的马克龙和英国的斯塔默。

基于这个原因,有望成为下届总理的默茨不愿浪费任何时间,在选后的第二天即马不停蹄地开启了联合政府的组建谈判。

组阁流程以及职位分配的“潜规则”

在德国,联合政府的组建是一个复杂而多阶段的过程,包括政治谈判(“摸底”接触和正式谈判)、讨价还价后达成妥协结果、党内对联合执政协议进行表决、总统推举和议会选举总理等环节。

既然“黑红”组合是唯一现实的选项,所以,这次联盟党和社民党的“摸底”阶段(Sondierungsgespräch)为时很短。双方三党(所谓”联盟党”其实包括基民盟和基社盟这两个姐妹党)很快达成一致,并于3月13日正式启动正式谈判。

为此专门设立了16个工作组,分别负责处理经济、移民、财政等核心议题。每个工作组深入探讨其负责领域中的具体政策,并提出建议和妥协方案。这些结果随后被提交给由双方领导人组成的指导小组进行审议。

之后,谈判方进入联合执政协议起草阶段。对于一些难度较大悬而未决的关键问题,例如移民政策或财政预算分配,双方通过进一步的高层磋商达成了现在的最终妥协。

达成协议并不是政府成立。按照程序,最后形成的协议草案还将提交给各党进行内部表决:联盟党这边由“联邦执委会”(Bundesvorstand)和所谓的“小型党代会”(Kleiner Parteitag:Bundesausschuss)批准,而不需要进行党员投票。社民党这边的程序相对复杂:草案是否能通过,必须由基层表决结果来定夺。

再下一步就是联邦总统向联邦议会提名总理候选人,由议会进行表决。《基本法》没有就这一环节规定具体的时限,只是要求总统在“合适”的时间内推动此事。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联邦议会的总理选举将于5月初进行。作为第一大党的主席和联盟党的总理候选人,加上未来联合政府伙伴社民党的支持,默茨这次入主总理府已无悬念。

1990至2021年历届德国政府组阁所花费的天数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默克尔的最后一届联合政府组阁(2017年)最艰难,破纪录地长达171天,差不多半年。本次政府耗时两个多月,与之前相比不算太长。

内阁职位的分配通常在整个谈判的最后阶段完成,但真正宣布要等到各党通过“联合执政协议”之后。

这个看似“水到渠成”的人事安排绝对不是简单的按个人能力推举出来的结果,而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展现了复杂的政治平衡。

首先,党派之间的比例分配(Proporz)是一个关键因素。参与组阁的政党通常会根据选举结果和谈判中的“权力分配”协议,决定每个政党可以获得多少个部长职位。

根据周三新闻发布会上党魁们零星透露的消息,这次的组阁似乎采用了“7-7-3”公式,即基民盟(CDU)和社民党(SPD)各得7个部,基社盟(CSU)获得3个部。这种比例分配既要大体反应民意,又要确保了各党派在联合政府中的相对平衡。

其次,地区代表性也是一个重要考量。各党派之所以努力在内阁中平衡来自不同联邦州的代表,主要出于“政治象征”、“实力体现”和“山头派系”等三个方面的原因:

“政治象征”在于强调国内各州的 “团结”,譬如,德国统一后,每届政府都会给原东德那几个州一定的比例,当年默克尔进入科尔内阁就是一个例子。

“实力体现”是指顾及党内各州党部的实力。德国主要政党在16个州里都有自己的党部,成员人数不等;它们在党内事务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以基民盟为例,它在西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党部实力最强,无论是选党主席,还是确定总理候选人,默茨都离不开该党部的鼎立支持。所以,它在联邦内阁的人事布局中应该会有所体现。

“山头派系”是指平衡党内以及地方势力。德国各政党内也存在各种“派系”,而且成因不同,有历史形成的,有区域特色的,也有不同意识形态立场造成的,如绿党中的“理想派”(Fundi)和“现实派”(Realo)。

党领导既要依仗地方实力派,同时又要保持力量平衡。譬如,默克尔执政末期,为了不让对她“三心二意”的北威州派在党内影响太大,她在组阁时故意将天秤偏向西南边境的萨尔小州(Saarland),外长马斯(Heiko Maas)、防长克兰普-卡伦鲍尔(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和经济部长阿尔特迈尔(Peter Altmaier)均来自那里。

此外,性别平衡和世代更新也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因素。特别是在社民党内部,通常会强调内阁成员的性别平等,并推动年轻一代政治家进入领导层。而基民盟方面,也面临着如何在传统男性主导的政治文化中提升女性代表性的问题。

最后,个人政治前途和党派利益也在职位分配中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关键职位,例如财政部长或外交部长,被视为具有战略意义的职位,不仅影响政府政策方向,还可能为未来的总理候选人提供平台。例如,这次社民党领导人克林拜尔据说将出任财政部长兼副总理,显然是在为其2029年竞选总理铺路。

这届政府虽然是“黑红”的双组合,但由于联盟党由基民盟和基社盟组成,这届政府实际上是“三党”联合执政。这自然也会体现在部委归属的问题上。

一般来说,财政部、内政部、国防部、经济部、劳工部和外交部被称为“六大部”,可见其重要性。由于总理府部长(“大内总管”)一职通常都由总理本人的党内亲信担任,所以,上述六个大部中联盟党和社民党各占一半。

在内阁责任制的体制内,各部实行的也是“首长制”,即,哪个党执掌的部,就由哪个党说了算。但无论哪个部都离不开财政部的拨款,因此它是总理府之外唯一一个参与内阁所有议题的部门。

组阁时,哪个党出任总理,另一个执政伙伴党一般会拿到财政部这个“钱袋子”。财政部长有时还兼任副总理,形成对总理府的有力掣肘。

同理,哪个党拿下内政部,那么伙伴党就会分得司法部。根据三权分立的原则,隶属内政部的警务系统,则会受到司法部的监督;外交部和发展援助部(Entwicklungsministerium)也是相互补充和牵制的关系,一般会分属两党。

根据未经证实的消息,外交、经济和数字化等部将由基民盟负责;社民党将执掌财政、国防、司法等部;基社盟则领衔内政、科研以及食品与农业部。

默茨: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出师未捷名先损

黑红联合执政的正式协议业已敲定,默茨成为下届德国总理已成定局。

从1972年加入基民盟到2025年入主总理府,默茨的政治仕途曾有过很大的起伏,而分水岭就是千禧年后的第四年。

之前,他的政途可谓一马平川,顺风顺水。

2000年,科尔因“献金丑闻”辞去党的名誉主席一职,其继任者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也随之下台,基民盟一时群龙无首。

这个局面的两位直接受益者是“新生代”的默克尔和默茨:前者当上了党主席,后者就任联盟党议会党团主席。俩人雄心勃勃,很快成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

拥有党内少壮派及若干“长老”支持的默茨,严重低估了默克尔的政治手腕,2004年被迫离开党内领导层,2009年退出政坛,之后自我放逐10年之久。期间,他重操律师职业,2016年起还担任过全球最大投资管理公司“贝莱德集团”(BlackRock Inc.)德国区负责人。

2018年,默克尔辞去党主席。默茨看到复出的机会来了,宣布参与竞争党魁一职,可两次均败给在党内被划为默克尔阵营的候选人:第一次输给克兰普-卡伦鲍尔,三年后(2021)又输给拉舍特(Armin Laschet)。直到在2022年的第三轮竞选中,时年66岁的默茨才终于坐上党内的第一把交椅。

虽然他一直否认或避谈,但“雪耻”无疑是他放弃相当成功的商业仕途、杀回政坛的最主要动力。而且,担任党魁只是“阶段性”胜利,他的终极目标就是总理府。

如今他胜利在望,多年的“媳妇”就快熬成“婆”了。

但在大选和组阁的最后冲刺阶段,默茨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特别是声誉方面。

政客中一般有两类人:第一类人追求权力是为了实现某种政治目标,即通过掌权来推动理念的落实;第二类则是为了权力本身而追求职位,而且一旦谋得就再难放下。

曾几何时,在不少德国人眼里,默茨属于第一类,而默克尔属于第二类。现在,人们发现,为了入主总理府,默茨可以轻易改变政治初心和承诺,甚至不惜借用极右势力之手来达到目的。

德文中“Ein Mensch. Ein Wort”翻译成中文就是“一诺千金”的意思。如今,这句德语被恶搞窜改,变成“Ein Merz. Ein Wortbruch”,翻译成中文可以是“默茨食言”或“默茨=食言”

“食言”如今似乎成了他的另一个政治标签。

例一:大选最后阶段,为了与右翼势力争夺选民,为自己和联盟党造势,默茨借用难民行凶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在第一时间推出紧缩移民政策的所谓的“五点计划”,其中相当部分与极右选项党(AfD)的立场几乎一致。选项党直接指出默茨就是在照搬和“盗用”他们的主张。

不仅如此,让民主派目瞪口呆和义愤填膺的是,默茨为了在联邦议会通过自己的动议,居然不惜利用选项党的票。这不仅进一步增加了选项党的热度,更违反了他本人去年11月作出的“不与选项党进行任何形式合作”的承诺。

例二:默茨接手基民盟时,该党的核心主张几乎已被掏空或磨尽,纲领基本上只剩以下两条还在吸引着选民:1)支持以“债务刹车”(Schuldenbremse)为核心的稳健财政政策,2)反对任何形式的增税措施。默茨还增加了第三点,以此与社民党和绿党划清界限:彻底摆脱默克尔的难民政策。

虽然他偶尔暗示为了各州的利益可以讨论修改“债务刹车”,但他明确表示,这绝不会发生在他总理任期的开始阶段。即便在大选结束后的头两天,他还划下了红线:“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不可能改革‘债务刹车’。如果真的要进行改革,那将是一项非常复杂且困难的工作。”

然而,这一誓言仅仅维持了几天。默茨很快与社民党达成一致,同意拨款5000亿欧元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并为加强国家安全而允许无限制地借贷。

他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向选民承诺过的一切:进行诚实的财政清账,全面审查所有政府支出,尽量靠每年的税收进项(即1万亿欧元)来维持政府运作,而不过度依赖借贷。

例三:改革“债务刹车”法规就必须修宪,而修宪则需要议会三分之二票的支持。可联盟党与社民党在议会的席位加在一起不够三分之二,因此还必须得到绿党的支持。绿党乘机狮子大开口,迫使联盟党同意从“特别投资基金”中拨出1000亿欧元用于现有的气候与能源转型。

绿党的“生态民粹主义”原来是默茨所不齿的,因为他一直强烈反对绿党的经济政策,竭力主张“经济优先”和“经济转型”,而绿党的政策不仅无法阻止德国工业化进程的倒退,反而会加速这一趋势。

但默茨为了促成改革“债务刹车”法案,对绿党作出了很大的妥协。难怪德国记者和作家穆勒-沃格(Hugo Müller-Vogg)这么评价道:默茨已判若两人,现在的他是“总理府优先,政策内容其次”(Kanzleramt first, Inhalte second)。

以上案例说明,以前给人印象一直比较“爱惜羽毛”的默茨,如今还没正式入主总理府,其诚信已经被大打折扣。

这样的“开局”对德国是祸是福还真不好说。

社民党:输了大选,赢了组阁,丢了未来?

2月23日的联邦议会大选中,朔尔茨的社民党从上届议会的第一大党沦为老三,得票率暴跌9.3%,成为大选失分最多的政党,也是该党自1890年以来交出的最差一份考卷。作为一个传统劳工政党,它在本次大选中仅赢得了12%的工人选票。

但是,社民党虽然输了大选,却在组阁时成了“赢家”。

首先,它以16.4%的得票率获得120个席位,与联盟党(28.5%)的208个席位加在一起,超过议会绝对多数(316)12票,足以在没有绿党的情况下与联盟党联合执政。

其次,由于默茨选前排除了与“选项党”联合的可能性,绿党的得票率又太少,社民党于是成为联盟党组阁的唯一选择。有了这个地位,社民党既可“漫天要价”,也可“待价而沽”。而赢得大选的联盟党反而被动,因为它没有其他选项。

最后,出乎绝大多数观察员的预料,大选中得票率与联盟党相差12个百分点的社民党居然分到了7个部委。真可谓:赢了大选,输了组阁。

社民党联合主席克林拜尔(Lars Klingbeil)一方面营造和谐气氛,表示与基民盟主席默茨相当默契,同时对本党“先输后赢”的局面忍不住搓手窃喜,他说:“当历史来敲门时,你必须开门。”但这并不能央视社民党存在的根本问题。

大选后,社民党声称要边谈边改。“边谈”是指与联盟党商谈联合组阁事宜,“边改”是向广大选民和党内基层表达总结经验、改正错误(人事和政策)的决心。

现在党内党外都发现,社民党在“边谈”方面的确在快马加鞭:与联盟党相谈甚欢,进展迅速,大有不惜代价都要参与执政的架势。但在“纠错”方面却不见动静,譬如,被社民党青年组织(Juso)主席特莫(Philipp Türmer)指责为“败选设计师”的党主席克林拜尔不仅没有引咎辞职,反而被推举为社民党议会党团主席,并领导了与联盟党的组阁谈判,最后还近水楼台,为自己在政府里谋得了一个关键职位(财长兼副总理

在不少选民和党员眼里,社民党已堕落为一台纯粹的“权力维系机器”(Machterhaltungs- und Regierungsbeteiligungsmaschine),只为保住执政地位,毫无愿景、理念或战略。有数据表明,基层党员仍在不断流失。

最致命的是,社民党党领导完全缺乏对局势的认知。

社会学家巴特韦格(Christoph Butterwegge)指出,该党领导的上届政府已经非常不接地气,其分配政策导致贫困逐渐蔓延至中产阶级,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让德国社会变得更加不平等、更加分裂。

如今,党内建制派又把希望寄托在改革“债务刹车”上,仿佛这能解决困扰德国社会的严重问题。但是,更多的债务并不能解决贫富分化、财富过度集中、普通民众中日益增长的挫败感等问题。

德国新政府“合伙人”:(从左至右)基社盟主席索德尔、基民盟主席默茨、社民党联合主席克林拜尔、社民党联合主席爱斯肯

社民党如果只满足于眼下组阁成功中“虽败犹荣”的成绩,继续为这份“侥幸”沾沾自喜,而忽略这次大选失败的根本原因,那么,今后很有可能被选民彻底抛弃。

德国自由记者戈斯曼(David Goeßmann)认为:“1919年的历史正在重演,当时,社民党精英在议会批准一战军费并支持镇压工人起义,同时向资产阶级精英靠拢。随后,社民党选举惨败,失去工人阶级支持,客观上为纳粹上台铺路。如今,社民党再次支持军费扩张,对底层和异见者展现冷酷,只为保住权力。这是一场危险的玩火游戏。”

他甚至称克林拜尔为社民党的“掘墓人”。

结语

“别无选择”(Alternativlosigkeit)这个词,是默克尔任内应对危机时的一句口头禅。该词有时可被解读为“情非得已”,有时则是“势在必行”。总之,她是想以此来争取国民和精英们的理解和支持。

默茨在大选结束后似乎也找到了自己的“危机公关”口号:不惜代价(Whatever it takes)。意思是“非常时期,非常手段。”

毫无疑问,今天的世界的确处于一个“非常时期”。那么,这里所说的“非常手段”具体指什么呢?

概括起来说,就是未来准备联合执政的黑红两党,利用新议会尚未到位,旧议会尚可运营的很短的“空窗期”,联手未来在野的绿党,以联邦议院三分之二的法定票数,修改了“债务刹车”(Schuldenbremse)法规,为新政府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贷款空间:一万亿欧元。

选前还坚持“债务刹车”的默茨,之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不惜背信食言而决定大量举债,一定与社民党的“言传身教”有关。社民党对政府拮据的窘境有着切肤之痛,上届政府正是因为当时联合执政的三党对如何“筹钱”意见不一而破裂的。

默茨此时意识到,面对国内外的严峻挑战,光靠他选前宣扬的“节流”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德国还需要大规模地“开源”。还有,要想让社民党同意上他的船,不从根本上解决钱袋子问题肯定是不行的。

《圣经》中《出埃及记》第32章,讲述了一个关于“金牛犊”的故事:

摩西上西奈山与神交流时曾离开自己的族人长达四十天之久,以色列人因等待过久而变得不耐烦。他们要求摩西的兄弟亚伦为他们制造一个可以崇拜的偶像。亚伦收集了他们的金耳环和饰品,用这些金子铸造了一个金牛犊,并宣称:“这是带领你们出埃及的神。”随后,亚伦还为金牛犊建造了祭坛,并宣布第二天为庆祝日。以色列人开始献祭、饮酒和跳舞,完全背离了神的教导,差点引来上帝的惩罚。

默茨手中的“大笔钱”未必就一定会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大手笔”。关键要看如何避免浪费和腐败,如何将钱用在刀刃上,而不是为了取悦于某个群体和阶层去“大撒币”,或为了堵某些财政缺口而“大挪移”。

默茨的开局看似气势如虹,然而魔鬼藏在细节中。新政府的计划中有太多的细节不详,因而内含的风险很大。

最令人不安的是,今后等人们发现问题时,时间和金钱或许已经浪费了许多,补救也已为时太晚。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