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模型竞速升级,商汤徐立称已进入“同步甚至超越”阶段

南方都市报
11 Apr

  在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路径上,多模态正成为技术演进的关键节点。

  4月10日,南都湾财社记者获悉,商汤科技在“2025技术交流日”上发布了新一代大模型系列“日日新SenseNova V6”,涵盖通用模型、推理模型、视频理解模型及全模态交互模型,聚焦视觉、文本、语音等多模态能力的融合与落地。

  “AI之道,在于百姓之日用。”商汤集团董事长徐立在现场表示,多模态不仅是补充文本数据不足的核心要素,更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方式。随着通用能力增强,大模型将逐步走入更多真实生活场景,因此要解决模型“好用”而非“能用”的落地瓶颈。

  徐立表示,早期大模型领域由OpenAI等海外公司占据领先地位,但进入今年以来,中国大模型的研发进展显著提速,在多个维度已具备与海外同步发布、甚至实现局部超越的能力。“像GPT-4.5刚发没多久,我们在很多指标上已经超越了GPT-4.5,也就是说中国的模型在很多情况下,能够同步发出对标甚至超越美国同期发布的模型。”他认为,这种趋势反映了行业认知的逐步转变,也标志着国产技术体系正在加速缩小差距、建立自主优势。

  商汤新动作的背后,也折射出国内大模型竞争正从规模竞赛转向“推理+落地”双重比拼。近一个月,百度“文心一言4.0”、字节“豆包大模型”纷纷强化多模态布局,MiniMax等创业公司也在语音、视频理解上快速突破。业内普遍认为,随着语音对话、视频生成、具身智能等新场景涌现,原生多模态架构将成为未来行业的技术主线。

  多模态“重构”大模型技术路径

  在行业从“百模大战”进入深水区之后,多模态正成为国产大模型厂商共同押注的新路径。与过去追逐参数规模不同,如今模型的发展更强调结构设计、模态协同与实际应用的连接能力。以语言为中心的范式已难独立承载通用智能的需求,融合图像、语音、视频等多源信息,成为迈向AGI的必要一环。

  “现在已经用完了互联网上大部分的文本数据。”徐立在演讲中指出,海量的图像、视频、三维等非文本模态中蕴藏着尚未被系统挖掘的知识宝藏。他强调:“从数据量来看,多模态是补充人类智能的核心要素;从学习方法上,多模态也是效率更高的。”

  而在技术实现上,多模态融合并非模态简单堆叠,而是涉及“原生架构”的深度设计难题。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林达华在接受南都湾财社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模型之间“加法式”的拼接会带来模态之间能力的削弱,必须通过从底层架构打通各模态之间的联系,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他提到,商汤从2023年中起就在攻克模态桥接技术,构建统一的感知-推理链条。

  不只商汤在推进融合架构的落地,百度、阿里等厂商也在强调“多模态原生训练”能力。

  百度文心大模型已在图文理解、多图推理等任务上开放测试,通义千问亦在视频、音频输入的端到端处理上投入资源。新兴玩家如Moonshot AI、智谱AI也相继发布包含图像理解或视频摘要功能的模型,争夺“多模态AI”新高地。

  同时,落地场景正在反向塑造模型架构。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大装置事业群总裁杨帆指出,模型结构的变化往往是“被需求倒逼的”。在自动驾驶、车舱交互、虚拟客服等商用环境中,多模态不仅是性能指标,更关乎成本控制与响应速度。例如SenseNova V6系列中,轻量化的Omini模型专为视频语音交互优化,延迟控制在500毫秒内,是“从业务中生长出来的技术”。

  多模态也在改变大模型训练的逻辑。徐立指出,“规模化堆卡”的思路正在降温,模型能力的增长更多依赖于思维链构建、数据精度优化与场景适配。他认为,“模型的成长方式可以是更有效的强化学习,而非简单的token数量提升。”这种趋势正促使国产厂商将更多精力投入“数据与结构”的系统优化。

  在业内看来,多模态正成为技术、商业和交互维度交汇的核心阵地。随着硬件部署成本下降、智能终端普及,面向语音、图像、视频的模型能力将逐步由云端向端侧延伸,构成“轻量模型+交互场景”的新范式。国产大模型厂商正试图通过这一路径,打破“强算力+大模型”壁垒,实现从科研展示走向真实使用的跨越。

  落地为王,厂商竞逐“最后一公里”

  随着大模型从“能力竞赛”转向“场景比拼”,如何穿越从研发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多数厂商仍在探索“To C”的路径;另一方面,“To B+To G”的场景成为当前最现实的突破口。

  徐立指出,大模型最终要“在真实的环境中解决那些日常烦琐、但重要的行业需求”,这不仅是应用落地的核心,也是一家AI公司能否建立护城河的关键。

  商汤近年来持续推进“三位一体”(AI基础设施、大模型、行业应用)战略,是为打通这一链条。徐立认为,“当AI聚集了人类现有的大量平均水平的知识后,就能够用触类旁通的能力,为开放问题形成确定性的解决方案。”这意味着,模型的商业价值,往往取决于能否嵌入具体业务流程之中,成为“工具”而非“玩具”。

  林达华也强调,真正有生命力的Agent,必须落在活生生的场景里。他举例称,商汤为保险公司提供多模态模型服务,能够从理赔资料中识别潜在骗保行为,“这不是demo,而是业务链条的一部分”,体现了“智能体+行业知识”结合的实际价值。

  从行业整体来看,金融、教育、文旅、车载、政务等B端场景成为国产厂商主要试水地。百度将文心大模型嵌入政务热线与金融客服系统,阿里云则主打财务分析与合同审核。新兴玩家如MiniMax、智谱AI也在拓展企业知识管理与智能问答等垂类场景,试图建立“从模型到产品”的打包能力。

  大模型企业在商业化上的打法也愈加分化。一类聚焦“产品化”模型,以“智能体+工具链”切入SaaS市场;另一类则强调“平台化”能力,为其他开发者和行业伙伴提供底层模型和API接口。在林达华看来,这两者并不冲突,但“唯有深入产业,才能形成数据飞轮和场景粘性”,这是国产大模型实现长效商业化的根基。

  “AI之道,在于百姓之日用。”徐立表示,从“炫技”走向“实用”,国产大模型能否真正进入寻常人家的日常,还需穿越技术与场景之间的灰色地带。行业博弈的下半场,拼的不再是参数和榜单,而是理解现实世界、嵌入实际流程的能力。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

Most Discussed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