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密行业持续迈向大众化的今天,“内容”成为连接用户与世界的关键入口。尤其是随着 AI 工具普及、平台机制演进,创作者群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但加密内容生态,仍远未成熟。
在这样一个既充满活力又杂音丛生的时代,由 Bybit 支持的加密内容创作者校园 Crypto Content Creator Campus(简称 CCCC)应运而生。它不仅是一场面向创作者的教育行动,更是一次对行业内容质量、创作机制和长期价值的系统性回应。
CCCC 将于 2025 年 4 月 10 日至 13 日在巴厘岛推出首个亚太地区内容创作者大会。在郁郁葱葱的热带背景下,本次盛会将汇聚 150 位创作者人才,共同参与为期两天的沉浸式课程,包括主旨演讲、专家圆桌、内容创作者大赛及大咖茶话会。与会者将深入探讨创作者成长、用户互动、变现策略及 Web3 内容领域的发展趋势。
在本期专访中,BlockBeats 对话了 CCCC 董事总经理 Phoebe Peng 和 Bybit 大中华区负责人 Martin,围绕 CCCC 巴厘岛站的筹办背景、内容创作生态的关键挑战,以及交易平台在新内容时代的角色定位展开深入交流。既有对创作趋势的观察,也有对平台责任的思考,更提出了加密内容如何从“快餐”转向“营养”的具体路径。CCCC 是一次实验,更是一次范式的开启。
以下为专访全部内容:
BlockBeats:请二位分别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Martin:大家好,我是 Martin,主要负责 Bybit 的大中华区以及马来西亚地区的业务,我加入 Bybit 将近六年了,从创业初期就一直跟着创始人和团队一起走到今天。
Phoebe:我是 Phoebe,2021 年底进入加密行业,目前在主导推进 CCCC(Campus Crypto Creator Camp)。2024 年 11 月我们在迪拜筹办了首届 CCCC 大会,我负责从零开始落地大会设计、演讲嘉宾签约、赞助邀请等重要事宜。
BlockBeats:在进入今天的主题前,还是想谈谈 Bybit 的黑客事件。作为加密行业近年来最严重的安全事件之一,这次攻击无疑对用户信任和品牌形象带来了挑战。但同时 Bybit 的迅速应对也赢得了行业认可。作为大中华区负责人,你如何看待这次事件对品牌信任和用户关系的影响?
Martin:这次事件对我们确实是一次重大挑战,可以看到很多媒体都在用“人类历史上最大金额被盗案”这样的标题,影响确实不小。但我想强调的是,这也恰恰体现出我们作为头部交易平台的应对能力和优势。
事件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承诺保障所有用户的正常提现,并通过 1:1 的储备金机制来强化信任,全程保持信息公开透明。我们老板在 Twitter 上持续发声,很多用户第一时间了解动态的渠道,其实就是他的推文,而不是内部通报。这种做法也让大家更加信任我们,认同我们作为一个真正值得托付的平台。
随后在 3 月,我们的资金开始从净流出转为净流入,交易量也逐步恢复,目前在合约和现货方面都接近重回行业第二的位置。可以看出,随着恐慌情绪消退,用户还是选择了我们。
同时,这次事件也成为我们展示技术实力和风控能力的重要窗口。在事件后,我们在全球多个语种市场进行了多场 AMA、Twitter Space 和媒体访谈,持续与全球用户沟通,第一时间更新我们的应对进展和数据情况。通过这套机制,我们不仅稳住了原有用户,也吸引了更多重视安全与透明的新用户。特别是在华语区,我们收到了很多正向反馈,多个 KOL 也主动为我们发声支持,带动了一波新的增长。我认为,这种应变能力和用户信任,是我们在 Web3 这个行业中真正的竞争优势。
BlockBeats:回到我们的主题,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 Crypto Content Creator Campus(CCCC)是一个怎样的平台?它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Phoebe:在介绍 CCCC 是什么之前,我想先谈谈为什么 Bybit 要发起这样一个项目,以及我为什么决定加入,甚至主动去推动它的落地。背后其实有一个更大的背景——不论是加密行业还是传统行业,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创作者时代”。
尤其是在 2023 年,各类 AI 工具的爆发彻底改变了创作的门槛。从 ChatGPT 到图像、音乐、视频生成工具的普及,让越来越多人可以轻松地成为创作者。与此同时,像 YouTube、哔哩哔哩、TikTok、小红书等平台的机制也在不断向“个人即品牌”的方向演进,极大地推动了个体创作的兴起。
而在这样的趋势下,Crypto 行业自然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内容创作者。但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一个明显的问题:这个行业的创作生态还远不够成熟,支持系统也相对薄弱。无论是内容质量、视觉风格、工具支持,还是系统性的能力提升路径,都还不够完善。
相比之下,Web2 的创作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从内容风格、制作流程到人才培养,都形成了完整的链条。而 Web3 在这方面仍处于早期阶段,内容创作者的成长更多靠摸索,缺少平台化的引导和长期支持。
所以,CCCC 的出现可以说是必然的。即便不是由 Bybit 发起,我相信也一定会有其他愿意为行业负责的组织去搭建类似的组织或平台,为加密领域的创作者提供系统性的支持。
CCCC 全称是 Crypto Content Creator Campus,顾名思义,它的核心就是“教育”。目前我们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向:
第一,是通过线下大会为创作者们提供高密度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例如在 2023 年 11 月,我们在迪拜举办了一场面向全球的创作者大会,邀请了来自互联网各大平台的资深高管以及 Web2 和 Web3 的知名内容创作者。通过几天的工作坊和分享,帮助参与者理解平台算法、内容策划、品牌打造等核心能力。
第二,是我们在去年年底启动的“KOL 孵化学院”。这是一个更长期的成长型计划,面向希望深入发展内容事业的创作者。我们邀请来自社区的优秀老师担任导师(也叫做 KOL Coach),通过开放申请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并提供内容辅导、策略指导和品牌支持,形成一个具有延续性的学习共同体。
我们希望通过这两个路径,一方面让内容创作者能迅速建立对行业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能持续获得来自社区的经验与资源,避免走入“为了流量而流量”的误区,比如过度依赖黄赌毒等极端内容来吸引注意力。
CCCC 是一个为行业长期发展而设立的平台。它的目标不是短期流量,而是打造一个有深度、有体系、能让真正优秀创作者被看到的生态。
BlockBeats:Bybit 对本次活动的预期及核心理念是什么?
Martin:我们最初举办这个活动的初衷,是希望鼓励更多 KOL 参与内容创作,一起学习、共同建设这个行业。
但在黑客事件发生后,事情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我们非常感激那些第一时间为我们发声的 KOL 和社区伙伴,他们不仅在舆论上给予支持,很多项目方也积极协助我们调取资金、追踪黑客,提供了很多实质性的帮助。
因此,这个活动后来也融入了“感恩”的主题,向那些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的团队、KOL 和项目方表达我们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希望借这个活动进一步推动内容创作者之间的交流,让大家聚焦于如何提升内容质量,而不是发布无效或低质的信息。我们更期待这是一个让所有参与者都能获得成长的正向组织与合作平台。
Phoebe:这次巴厘岛的活动有一个特别的背景,它是由 Bybit 独家出资支持的,相比去年迪拜的那场行业大会,这次的定位更偏向于 Bybit 本身。
去年在迪拜,我们的大会是面向整个行业的,Bybit 只是众多赞助方之一。我们当时也邀请了抹茶、Gate、Bitget 等多家交易平台作为重要合作伙伴,其中抹茶和 Aptos 还与我们联合冠名。整体上,那是一场更中立、开放的活动,真正为行业服务。
而今年,虽然我们也会在里斯本组织一场面向行业的大会,但巴厘岛这一场是由 Bybit 全资主导的。因此,我们在策划过程中会更关注 Bybit 的视角和诉求,这也是 CCCC 与 Bybit 首次以联名形式对外呈现。
那么,Bybit 的核心诉求是什么?我认为有两点:
第一,这是 Bybit 第一次面向华语创作者群体发起的大型赋能活动。过去,Bybit 并没有专门为中文社区举办类似的内容教育项目,而这一次,我们希望通过 CCCC 给长期陪伴 Bybit 成长的华语圈 KOL(内容创作者)带去一些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与支持。
第二,这是一次“感谢与回馈”。Bybit 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早期一路陪伴的内容创作者。从平台起步阶段到今天,他们始终在贡献内容、传递价值。Bybit 的 CEO Ben 也一直强调,不会忘记这些最早支持过 Bybit 的人。所以这次不是简单地举办大会,而是希望通过教育与长期能力建设的方式,帮助这些创作者走得更远。
因此,CCCC 巴厘岛站对我来说也有特别的意义,它与去年在迪拜的那场行业大会是完全不同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华语 KOL 圈子,也是第一次举办纯邀请性质的活动,我希望能给华人创作者带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希望他们在参与之后,在实际的创作中做出转变和突破。
这也是我们设置“图文、视频、音乐”三大赛道的原因。很多创作者在某个领域已经很熟练,比如是 Twitter 图文的一把好手,但我们希望他们能接触到其他类型的创作方式,从而拓展边界。所以我们请来了像 Hanjin、高恺威这些已经实现“破圈”的音乐大咖,他们不仅会分享创作方法,还会用真实案例启发参会者。
除了内容灵感上的启发,我更期待的是他们在“工具”层面的升级。比如音乐赛道的老师们会介绍一些适合初学者使用的工具,尤其是 AI 工具如何帮助他们降本增效。Hanjin 老师本身就是音乐领域里最早接触 NFT 和 AI 工具的人之一,他也在亲自参与策划这次的比赛内容。我希望通过这些经验的分享,让原本只擅长文字或图文创作的人,有能力迈向视频或音乐等更多元的形式。
BlockBeats:作为 CCCC 的负责人,你如何看待目前加密内容创作的整体生态?有哪些痛点和机会?
Phoebe:其实我刚刚已经提到了一些关于加密内容创作生态的现状。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涌入加密行业,相应地,加密内容创作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加密项目本身对营销的依赖度很高,而内容恰恰是最重要的传播渠道之一。所以整体来看,这个生态在不断扩张,创作活动也愈发活跃。
但在这股“繁荣”背后,我们也看到了显著的问题。首先是内容过载。虽然信息的产生速度很快,热点频繁涌现,但大多数内容偏向短平快,炒作和快讯居多,缺乏批判性和建设性,系统性更是欠缺。这导致了一个悖论:内容越来越多,但认知缺口反而在扩大。尤其是对新用户而言,很多内容缺乏指向性,看似热闹却难以真正理解加密世界,甚至会感到浮躁而无从下手。
第二个问题是内容质量与激励机制的脱节。我们能看到一些真正坚持长期主义、认真创作的内容生产者,但他们往往并不具备流量优势,也不一定能获得合理的回报。反而是迎合热点、追逐流量的内容更容易获得关注。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加密行业,而是整个内容生态的问题。但对创作者来说,这种激励的错配会极大地挫伤积极性。
第三个挑战在于语言的差异。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英语区和华语区在内容质量、表达方式、制作精致度上存在差距。即便我们这次聚集了 150 位顶尖的华语区 KOL,当我去对比他们的社媒内容与海外顶级创作者时,差距依旧明显,尤其是在系统性和内容深度方面。
这背后其实也揭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语言资源的不均衡。优质的内容仍然集中在英语语境中,而中文及其他小语种内容相对稀缺。这使得很多本地用户在获取信息时面临门槛,也影响了加密生态的普及和深入。
针对这些挑战,我希望 CCCC 能逐步推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如推动批判性、建设性、长期主义的内容创作;在激励机制上探索更公平合理的模型,真正让优质创作者获得应有的回报;在语言维度上,不再局限于英语,而是鼓励本地化内容的成长。去年我们在孵化项目时,就已开始尝试多语种的布局,与不同语区的顶尖创作者合作,让他们在各自的文化语境中输出高质量内容。
Web3 如果想实现真正的 mass adoption,就不应该只服务于一小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精通英语的用户,而应该推动内容的语言本地化和结构优化。只有这样,加密内容生态才可能走向成熟,真正服务更广泛的人群。
BlockBeats:CCCC 在选择孵化教练的时候,最看重哪些素质或能力?
Phoebe:我们在选择 Coach 时,非常看重他们是否具备公益心。因为我们 CCCC 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平台上的老师都是义务教学,不收取学生费用,我们也不会向他们支付报酬。因此,愿意加入的老师,必须是真正出于热爱和对行业的责任感,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和知识,去帮助他人。这种长期主义和公共意识,是我们首要考量的标准。
其次,Coach 必须在自己所处的领域具备专业性和建设性。如果是做视频内容的,我们会重点评估他在 YouTube 上的创作,包括内容深度、表达方式、受众反馈等,确保他能提供有价值的知识输入。
最后,我们希望 Coach 是愿意与我们共创内容的人。我们会对课程进行清晰分类,明确教学方向和目标受众,也会协助他们梳理适合的工具与方法。所以愿意配合内容体系建设、共同提升课程质量的人,才会是我们的优先选择。
BlockBeats:在你看来,交易平台品牌在 Web3 内容生态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是平台、推动者,还是深度参与者?
Martin:目前我们在平台内部搭建了自己的直播系统,用户在我们进行 AMA 或 Twitter Space 时,可以直接在推特上点开视频观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我们可能是目前唯一一个在 Twitter Space 中同步提供视频直播的项目方,其他平台的直播基本都仅限于自家 App 内部。
我认为这是我们平台在用户体验上的一个亮点。接下来,除了继续重点运营 Twitter 和 Telegram,我们也在推进自有内容平台的建设,比如我们的博客和社区空间,类似于其他项目的内容广场或论坛。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平台吸引更多优质内容创作者,鼓励他们在我们的生态内进行长期创作。同时,我们也会对优秀内容给予更多曝光和推广,帮助创作者扩大影响力,让好内容被更多用户看到并留下来。
BlockBeats:当前市场环境下,创作者普遍面临流量焦虑、变现模式单一等问题,CCCC 将如何共同搭建可持续的内容商业生态?
Phoebe:在去年年底讨论主题方向时,我们围绕“内容创作者如何实现变现”展开了初步的思考,并归纳出几个典型路径。虽然具体 CCCC 会在哪个方向重点发力还在讨论中,但这些思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框架。
从个体层面看,最基础的变现方式是依托平台的广告机制,比如 YouTube,通过内容流量获取广告收益,这类属于品牌型创作者的变现路径。
在 Web3 领域,变现方式更具多样性。创作者可以通过接受项目方委托发布内容获得报酬,也可以以撰稿人身份入驻专业媒体平台获取稳定的稿酬。此外,部分影响力较大的创作者还可能受邀担任项目顾问或导师,甚至组织 KOL 网络,形成内容资源整合,进行更高层次的商业化运作。
当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且拥有活跃的社区支持时,社区可能会自发衍生出各种“原生玩法”。例如通过发行 meme、NFT 表情包等形式创造内容资产,这些都可能成为新的变现渠道。这类变现方式更具 Web3 特色,强调社区共创和去中心化价值延伸。
再往上的阶段,是从创作者向企业家或产品主理人转型。无论是推出实体产品,还是打造数字化产品或服务,都是将影响力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成熟路径。
这些是我们目前对“内容如何变现”所做的阶段性思考。今年我们将在里斯本进一步展开对这一话题的深入探讨,并尝试搭建支持内容创作者变现的体系。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落地具体的执行方案。
BlockBeats:对于想要进入加密内容创作领域的年轻创作者和独立 KOL,你们有什么建议?CCCC 和 Bybit 未来能提供哪些资源支持?
Phoebe: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你必须真正热爱内容创作本身。如果只能给出一个建议,我会说:确认你是否发自内心地喜欢创作,并且认同加密行业的价值。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没有流量时依然坚持下去,主动学习、不断提升,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如果你热爱创作,享受内容打磨的过程,那么你自然会主动接触更多工具,参与 CCCC 的大会,认识其他创作者,不断拓展视野,最终成长为能为行业带来长期价值的内容生产者。
加密行业有牛熊周期。在牛市中,无论是项目方还是内容创作者,都容易获得快速变现和正向反馈;但在熊市,这种回报会变得稀缺。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希望创作者是出于热爱而行动,而不是被短期激励驱动。
无论你是刚入行的新手,还是已经具备影响力的 KOL,都值得时刻提醒自己:当初为何选择了创作,又希望为这个行业留下什么。
Martin:除了内容互动平台,我们也计划推出类似友商“广场”形式的功能,配套发布赏金任务。创作者发布相关内容后,不仅能获得基础激励,后续我们还会上线积分商城,用户可通过积分兑换不同权益。目前这一部分还在设计中。
我们不只是鼓励内容创作,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更多人更好地进入行业。你刚才提到希望通过内容创作获得额外收入,其实进入这个行业的路径远不止这一种。
比如,如果对社区运营有兴趣,可以加入我们的官方大使计划,在社区中陪伴用户、提供支持。我们也设有多种角色,适合不同技能背景的人参与。关键在于先进入行业,才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每个人看到的机会不同,适合别人的路径未必适合你。最重要的是先参与进来,了解这个行业的运作方式,摸索出自己的节奏和方向,自然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变现方式,拓展收入来源。
欢迎加入律动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订阅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账号: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