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新知 思原
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事件之后,不仅让小米汽车和雷军陷入信任危机,更让外界开始重新审视智能驾驶落地的可靠性,尤其是在上海车展即将到来之际。
2025年作为行业寄予厚望的“智驾平权元年”,不少车企已经做好了在发布会上大谈智驾的准备,但当下包括蔚来、比亚迪甚至是小鹏,这些过往乐于高谈智驾的车企,再不敢冒天下之不韪,选择了集体沉默。
此前,蔚来每周二都要发布智能驾驶相关的技术突破和新案例,但小米SU7事故后也暂停了更新;比亚迪高管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智驾相关内容也火速删除。整个车圈无论新旧车企,对智驾营销保持谨慎态度的不在少数。
智驾曾是车企争夺市场的“核武器”,如今却成了“烫手山芋”。事故背后,是消费者对智驾安全性的质疑,也是行业从“炫技营销”转向“稳定性竞赛”的转折点。那么,对于广大车企来说,智驾目前到底是何水平?谁领先又谁落后?当智驾不再是口号噱头,各大车厂尤其是新势力们,还有什么看点?
纸面实力,差距明显
谈起智驾,就不得不提到“高速NOA、城区NOA、高精地图、无图智驾、端到端、车位到车位”,这些车企宣传的高频话术,既是技术演进的重点,也是竞争的核心。
早在2014年,特斯拉Autopilot 1.0问世,首次将“智能驾驶”包装成“科技标签”:通过摄像头+雷达的融合方案,实现自动泊车、车道居中、自适应巡航,并用Autopilot(自动驾驶)这一极具争议的名称,成功引爆公众话题。
当时的行业共识是:智驾尚处辅助阶段,技术局限显著(如无法识别静止物体、依赖清晰车道线),但资本市场与消费者已被未来出行的愿景点燃。
2019 年,智驾进入高速领航辅助(NOA)时代,车企围绕传感器方案与数据闭环展开激烈竞争。不过直到技术沉淀4年之后,国内高速NOA才开始大范围落地;当高速NOA成熟后,车企又瞄准更复杂的城区场景,2年后城区NOA在高精地图+雷达+视觉的方案支持下大规模应用。
复杂的城市路况,也加快了智驾技术迭代,激光雷达、无图智驾、端到端、车位到车位等技术概念,则成了车企们的宣传重点。落地这些新兴技术的进度,也成了衡量车企智驾水平的关键。
而就目前这些功能和技术的复杂程度、实用性、落地时间以及车企迭代的速度和储备水平,大体可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小鹏、华为的鸿蒙智行以及理想。进度上,这三家都已实现端到端大模型全量上车,NOA领航覆盖从乡村到城区的全场景(包括收费站、封闭园区、地库),在场景切换时无断点,时空感知和领航行为准确。
不过从时间来看,小鹏2021年便开始发力领跑国内主机厂,华为于2022年开始发力,用来一年时间追到进度平齐,并在声量上形成反超。这两家本土智驾龙头,在三年时间里率先试错,趟过了高精地图、无图、端到端三重门。理想则属于后来居上,在去年春夏之交,创造性地引入了“端到端+VLM”双系统,最终在年末达成目标。
小鹏汽车于去年5月向用户全量推送AI天玑系统,率先实现端到端AI大模型量产上车,11月公测车位到车位功能;理想是去年7月落地端到端+VLM(视觉语言模型)方案,11月向部分车型推出“车位到车位”功能;鸿蒙智行端到端的落地ADS 3.0于去年9月推送端到端,12月落地覆盖场景有限的“车位到车位”。这三家之间的差距仅仅在3个月之内,但对比市场同行来看,已算是“遥遥领先”。
紧随其后的第二梯队是蔚来和极氪。这两家功能覆盖较全,智驾方案迭代速度较第一梯队稍慢,智驾覆盖场景有待优化,目前还未推出“车位到车位”智驾。
其中,蔚来作为新势力中最先启动智驾研发的带头大哥,2023年夏天已开通高速NOA,当时尚处于领先位置。但到了2024年却进度滞后,端到端未实现量产上车。最新的消息显示,蔚来即将于4月推出“世界模型”,已跨越端到端这个阶段。至于极氪,其端到端和车位到车位尚未大规模应用,仅处在少量上车阶段。
最后的第三梯队是小米、比亚迪、长城、长城等厂商,代表了业内的主力,这些主机厂的智驾方案大多是内部自研+外部采购的整合路线。
不过各企业宣称的全民智驾方案,自研部分多数处于摆脱了高精地图的束缚,到达无图城区NOA阶段,类似小鹏和鸿蒙智行2024年初的水平。在全国所有城市(包括乡村)都可以激活NOA领航,城区大部分场景可用(大于90%),整体发展进度和用户体验上,明显落后于前列。
事实上,虽然国内智驾环境还不算成熟,但对于主机厂来说,发展智驾是大势所趋,并且目前差距已经逐渐明显。当然,车企对于智驾的宣传更像是“纸上谈兵”,真正的落地水平才能决定智驾的实际体验,而从第三方证券机构多次路测情况以及部分媒体报告,这个排名在实际落地中也会有所波动。
落地场景,新势力没掉链子
今年以来,东吴证券在北京、上海通过大样本泛化路测以及小样本深度路测,从场景实现、接管频率、舒适性等维度,对小鹏、华为、理想、特斯拉、魏牌蓝山(长城)、极氪、小米共7家智能驾驶主机厂的智驾体验进行了分析,虽未明确具体排序,但从综合表现来看可大致划分出两个梯队。
首先是小鹏、华为、理想、特斯拉,暂处于智驾第一梯队,展现出了较强的实力,不过也各自存在不同的特点。
其中,小鹏 XOS 5.5.0 在综合体验上表现出色,无论是大样本泛化路测还是小样本深度路测,都有着良好的表现。其场景处理方式拟人合理,在换道、右转、超车等简单/中等场景,以及环岛和可变车道识别等复杂困难场景下均表现优秀。
华为干昆智驾ADS 3.2整体表现优异,在不同路段中展现出了较强的适应性。在简单/中等场景如红绿灯启停、上下匝道等,以及困难场景下都有不错的表现。不过,其智驾风格较激进,或有急刹情况出现。
理想OTA 7.1在升级后整体风格向平稳回复,北京路测表现优异。大样本泛化路测平均综合得分8.05分,平均总接管次数为1.61次,接管率低。在简单及中等场景处理能力优秀,困难场景下也具备一定的处理能力,在换道、大曲率弯道等场景下有较好表现。
魏牌蓝山、极氪、小米则属于第二梯队,在智驾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困难场景的处理能力上仍有提升空间。
魏牌蓝山 Coffee OS 3.1(智驾 OTA 内测版)在本次路测中行车决策合理,新增了掉头场景,并且在深度路测中实现零接管。大样本泛化路测平均综合得分 5.85 分,平均总接管次数为 3.27 次,在加塞 / 反加塞能力上表现良好,有概率实现空间相对较窄掉头,司乘反馈较稳定,显示出其在智驾功能上的不断进步。
极氪 OTA 6.3 的城市 NZP 具备处理大部分城市场景的能力,在简单 / 中等场景下表现较为优秀,如红绿灯启停、障碍物 / 车辆绕行等场景应对能力突出。但智驾风格偏激进,在避让车辆 / 行人、换道时或因策略激进产生接管,且尚不能实现掉头,小样本深度路测接管总数为 4 次,其在困难场景的处理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小米 HyperOS 1.5.5 在掉头能力上表现优秀,版本迭代后智驾风格更加拟人,在换道、红绿灯启停、右转、大曲率弯道等简单及中等场景下表现相对较好。不过,在下匝道时对于匝道出口的识别能力有待加强,在无保护左转时的效率和精准度上存在提升空间,小样本深度路测接管总数为 3 次,整体智驾表现还有进步的空间。
事实上,今年2月东吴证券还在深圳做过一场路测,不过从整体来看,各家车企差距与此次差距不大,第一梯队的车企在智驾技术上相对成熟,各有优势和特色,而第二梯队的车企也在不断追赶,通过版本迭代和功能优化提升智驾能力。
从纸面数据和实际路测来看,智驾似乎并没有看到那么不靠谱,新势力们的表现也确实亮眼,但在消费者更趋于理性地看待智驾的当下,一个对广大车厂尤其是新势力们的灵魂拷问也不可避免:除了智驾,还有什么看点?
不谈智驾,还能谈什么?
当智驾事故敲响警钟,行业从“讲故事”回归“做产品”,车企的竞争维度将随之转向。
从各品牌来看,再像一个月之前那样,喊出L3级自动驾驶,或者L3级能力等话术,会是小概率事件。然而对于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们来说,除了智驾,能谈及的领先维度的确不多。
最直观的就是规划中的小米YU7,很可能被眼前的事件所影响,导致整体上市发布时间节奏向后移动。而这款新车身上,也饱含了小米汽车的野心。一方面是智驾进入国内第一梯队,另一方面是凭借优质的性能表现,尝试吃下特斯拉ModelY的份额,但当智驾成为“烫手山芋”,性能冗余也被看作双刃剑。对于擅长讲故事的小米来说,市场也期待雷军还能拿出什么真诚的说辞。
另一边,蔚小理的看点则几乎都是明牌。
理想L系列车型将会换上新的英伟达Thor芯片,全系用上激光雷达,新的语言模型VLA也会陆续放出;蔚来的车型会常规更新,同时更换自研的神玑芯片,以及逐渐推送NWM世界模型,算力和智驾能力会进一步提升。这两家其实主要还是为了智驾而做的更新,小鹏汽车智驾能力本就出色,所以它的看点更多是增程方面的新消息。
不过相比蔚小理,零跑和极氪还算有些亮点。零跑大概率会在以B系列为主的同时,带来2款新车,也就是D系列的SUV+MPV,而那台大6座/7座SUV可能价格将进入20万元之内;极氪的旗舰SUV,号称杭州湾库里南,市场少有的900V电混系统也有一定竞争力。
简单来看,对于新势力们来说,能谈及的无非是新车型、新系统、以及新规模,而这之中,能让消费者买单的点却是少之又少。但相比之下,传统大厂的财力和产品定义能力都是更强。所以好消息是,除了智驾之外,它们能讲的故事更多。
但放在整个汽车市场,无论是新旧车企,技术迭代更多是为了降本,消费者也很难再为“噱头”买单。所以在智驾熄火的这一段时间里,大概率还是会回到最原始的“价格战”,这可能也会成为上海车展的最大看点。
比亚迪、吉利、长城、长安都做好了狙击新势力以及收割合资车的准备。无论是比亚迪的“998策略”,还是吉利25万以内的超大SUV,亦或长安可能带来的10万元级带有激光雷达的新车,不仅是看点,更是实打实的卖点。
所以,当AI和智能化成为新时代汽车的普遍特征后,智驾便成了车企离不开的卖点,但在消费者逐渐更为理性地重新审视智驾后,智驾似乎也不再是车企的最佳“谈资”。
就在小米SU7事件登上热搜的当晚,有多家车企的高管发表了相对尖锐的评价。虽然后续有的秒删,有的撤回,但还是能看出有人想要尝试说一说,只是到头来发现自己似乎也没有资格。
当智驾这个最易造词吸睛的技术成为“烫手山芋”,也意味着2025年的汽车江湖,已不再是PPT与口号的狂欢,车企到底几斤几两,到底还有什么牌可打,今年的上海车展可能就会给到答案。
Disclaimer: Investing carries risk. This is not financial advice. The above content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an offer, recommendation, or solicitation on acquiring or disposing of any financial products, any associated discussions, comments, or posts by author or other user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such either. It is solely for general information purpose only, which does not consider your own investment objectives, financial situations or needs. TTM assumes no responsibility or warranty for the accuracy and completeness of the information, investors should do their own research and may seek professional advice before investing.